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2310 0
2016-07-05

马克思并没有结束真理,包括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在内的经济学尚未就均衡与非均衡、货币中性、正反馈负反馈、投资需求是否为最终需求达成共识,在产能过剩、债务危机、规模倒闭、普遍失业、房价高涨、保障不足、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的今天,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整个经济学理论大厦,它表面上越来越数理化、精确化,却也越来越远离实际,它不能解释经济现实,更无法解决经济难题。

    因此,激励理论创新,倡导百家争鸣,应成为经济学的新常态。

    两大部类理论是马克思关于社会再生产理论的核心,即第一部类为生产资料的生产,第二部类为生活资料的生产,两大部类之间的交换形成社会再生产,要顺利实现再生产,需要完成实物补偿和价值补偿,其中两大部类保持一定的比例最为关键。

    迂回生产与马克思的资本论属于同一时代的产物,它是由门格尔的财货分层理论而来,庞巴维克提出,并经过哈耶克的发展,成为奥地利学派解释经济危机的主要工具,它认为经济周期主要是资本品与消费品两大领域的产出比例失调所致,即投资过度,不需政府干预,市场会自动重新恢复均衡比例。

    两大理论的共同点:

    它们都把社会再生产循环进行部门分类,前者是生产资料生产与生活资料生产,后者是资本品生产与消费品生产。

    该种部门分类都是平行的,即两大部门处于平等交换地位,没有隶属关系。

两大部类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比例关系,该关系至关重要,它决定了经济系统运行的稳定性。

在上世纪30年代曾经发生了一次经济学大辩论,即兰格宣称通过计算机模式可以克服自由资本主义的盲目性,实现经济系统的均衡,即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具有更大的优越性,从理论意义上说,两大理论本质都是秉承只要按比例生产,就能实现系统均衡。张维迎曾在经济学范式的反思中讲过,计划经济实验的失败更多是的均衡理论的失败。

    两大理论的不同点:

    马克思的解决方案是改变所有制,即只有单一的公有制才能实现该比例。

    哈耶克则认为自由的私有制才是保持该比例的最优制度。

    它们超越了斯密的简单平面分工,开始向立体延伸,深化了经济理论,具有重大的进步意义。

    但是,它们也是具有历史局限性的。

    首先:门格尔的财货分层思想是经济学的重大发现,但是,它缺乏更宏观的思维。

    门格尔在于德国历史学派的辩论中通过边际革命捍卫了经济学的数理逻辑的严谨性,遗憾的是他又引入效用,使经济学的供给与需求分家,前者受利润最大化约束,即严格的货币数量约束,而后者却是消费者的效用最大化,这是主观的个体感受。

    事实上,从财货分层角度出发,将经济系统视作一个层层递进的产业链条,那么该链条被两大循环所控制,一是实物循环,一是货币循环,实物循环追求的实物增值,即实物利润,货币循环追求的是货币增值,即货币利润。

    现在新宏观主义将其发展为产业树模型,它要求实物与货币都要逐级增加,生产资料与资本品本质处于同一产业等级,而生活资料与消费品处于同一等级,最为关键的是,在消费品等级要高于资本品等级,因为只有消费品才是最终消费,资本品只是中间需求,它以折旧的形式要求最终需求实现其价值。

    其次,部门生产按比例增长的潜在前提是市场尚存在需求,因此它只适用于行业过剩与相对过剩。

    在自然经济中,最终需求为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实物库存就是财富,它并不需要必须卖出换算成货币,因为它主要是自用的,且没有货币借贷压力。

    在商品经济中,由于分工的深化与交换的扩大,货币由内生的金属货币或私人纸币转变为外生的央行统一货币,经济系统背负了货币的还本付息压力,投资的目的首要的是获取更多的货币利润,实物利润只是中间环节,投资需求成为中间需求,最终需求只有消费需求。而消费需求在货币角度看,它来自投资需求,是其一部分,它不可能为投资需求带来货币利润,因此,消费不足成为必然,宏观投资必然发生货币性亏损,如果通过商业借贷,则势必形成债务累积,最终导致债务危机。

    所以,按比例生产可以适用于自然经济或商品经济的行业过剩,而不能解决商品经济的全面过剩。

两大理论的本质是萨伊定理的变种,即消费不足仅仅是因为另一行业的产出减少。

坚持计划经济者认定:人类历史上没有进行过真正的、纯粹的、绝对的计划经济实验,过往的失败历史是实验条件不足造成的,并不是理论缺陷所致,这是自闭的固执。

坚持迂回生产论者则辩护,大萧条是由于政府错误的政策所为,问题是大萧条前夕,资产泡沫飞涨,物价面临失控,当局紧缩政策属于理性之举。次贷危机前,美国百业萧条,失业大增,不宽松刺激必然陷入萧条。这在刘鹤的两次大危机的启示中也可以得到验证。同时,经济危机的周期性出现,难道政府决策者患了间歇性精神病?为什么不去检讨理论解释的缺陷?

    马克思的使用价值论实质为实物利润,即生产的循环为W-G-W,而交换价值实质为货币利润,即生产的循环为G-W-G',也就是说,马克思已经天才地将经济的实物循环与货币循环区别开来,遗憾的是,他没有将这种区别应用于整个宏观经济,而只是局限于眼睛观察到的微观的表象——个别资本家发家致富的源泉在于劳动生产过程中的增值,所谓的劳动价值论,这里忽视了一个重大前提,货币利润的实现是有条件的,市场是无限大的,个体的产出剩余总是能够变现的,然而,这个结论是有局限性的,马克思没有将这两种循环贯彻到底,他没有意识到整体性的货币增值需要系统的货币增值,仅仅靠内部竞争在货币循环层面只能是零和游戏,而不管投入了多少劳动,产出了多少产品,毕竟,工人只能生产劳动物,也就是实物利润,而无法生产货币利润。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货币利润不仅仅指的是货币流动性,即货币的数量,而更强调货币的性质,看其是借贷而来还是交易而来,前者由于必须还本付息,对系统而言,是不可持续的,当借贷积累到一定程度,势必导致债务危机,不得不去债务化,这就是流动性陷阱与资产负债表型衰退,也就是当前经济危机的实景再现。只有通过交易而来的货币才是货币利润,当它与实物利润同步时,经济增长才是可持续的,经济周期波动最小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