⑷、自我发展与自我实现类使用价值都可折算成人尊与自尊类使用价值。自我发展与自我实现类使用价值用以形成人的理性化劳动潜能,目的在于维持和发展人的理性化劳动能力,以降低人的理性生命的失效率,提高社会化劳动潜能的利用率和放大倍数。在一般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并不是所有的社会化劳动潜能都能最终转化为对人类生存与发展有用的劳动能力,真正用于人类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这是由于任何一个社会在任何历史时期都会存在各种社会性弊病,如贪污腐败、思想僵化、分配不公等,这些社会性弊病必然引导部分社会化劳动潜能投入不合理的生产领域和消费领域而造成流失与浪费,即社会总会因内部和外部的原因,其部分社会化劳动潜能不符合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真正需要或理想需要,而存在一定大小的失效率,这种失效率称为“理想失效率”,它是由社会对于人类理想目标的选择倾向性来决定的,其大小取决于该社会内部的实际运行状况与人类理想目标相符合的程度。如果一个人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正确的人生信仰,真正把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作为自己的人生使命;按照正确的人生信仰来确立自己的职业追求和劳动能力的发展方向;按照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来释放出自己的全部劳动能力;把“自我”融化在人类发展的长河之中,那么他所造成的社会劳动潜能的流失与浪费就会大大下降,从而形成最大的理想劳动能力。如果一个社会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的历史使命,努力使自己的社会行为符合人类进步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致力于对外和平共处、对内安全稳定,致力于经济建设、人口控制和科学文化等事业的发展,那么它所造成的社会劳动潜能的流失与浪费就会降到最低限度;相反,一个社会如果错误地认识自己的历史使命,把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用于对外搞侵略、对内搞迫害,忽视经济建设、人口控制和科学文化等事业的发展,那么它所造成的社会劳动潜能的流失与浪费就会大大提高。由于自我发展与自我实现类使用价值的客观目的在于降低人尊与自尊类使用价值的失效率或提高人尊与自尊类使用价值的有效率,因此必然可以折算成一定数量的人尊与自尊类使用价值。
综上所述,人的本质力量是由低层次向高层次逐渐发展起来的,高层次本质力量的客观目的在于在更大范围、更持久、更可靠地维护和更有效地利用低层次本质力量。与此相对应,人的劳动潜能是由低层次向高层次逐渐发展起来的,高层次劳动潜能的客观目的在于在更大范围、更持久、更可靠地维护和更有效地利用低层次劳动潜能。总之,一切形式的生活资料使用价值在客观上最终都是为了直接或间接地提高食物能量的利用率,因此最终都可以折算成一定数量的食物能量。
4、所有劳动价值都可折算成生活资料使用价值
政治经济学把“劳动价值”概念抽象化、神秘化了,把它与使用价值对立起来,提出具有“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劳动价值”的观点。事实上,使用价值与劳动价值是价值的两种基本形式,劳动价值是一种特殊的使用价值,是一种能够创造使用价值的使用价值,它是由生活资料使用价值转化而来,又服务于使用价值的增值。人类的机体本身就是一个典型的价值投入产出系统,投入使用价值(以生活资料的形式),产出劳动价值(以劳动产品的形式),具体过程分为三个基本阶段:一是生活资料使用价值在“消费过程中”转化为人的劳动潜能;二是劳动潜能在“劳动过程”中释放出来并转化为劳动价值;三是劳动价值又在“生产过程中”与生产资料使用价值在信息的驱动下产生相干作用和协调作用(注意,劳动过程通常与生产过程同时进行),并与之一起等量转移到产品之中,同时产生一定的价值增值,也凝聚于产品之中。理论证明,劳动价值可采用“社会必要补偿性生活资料使用价值量”来进行度量,劳动价值与劳动强度、劳动复杂度、劳动熟练度等变量之间存在特定的函数关系(详见拙著《统一价值论》)。
5、所有生产资料使用价值都可折算成劳动价值
在一般生产系统中,投入的生产要素可分为生产资料(包括自然资料)和劳动力两大类,其中生产资料表现为生产资料使用价值,劳动力表现为劳动价值,两者在生产过程中在信息的驱动下产生相干作用和协调作用,从而产生价值增长。在均衡状态下,劳动价值与生产资料使用价值的边际贡献率是相同的;在非均衡状态下,如果劳动价值的边际贡献率较大,那么该生产系统就会不断加大劳动价值(即劳动力要素)的投入规模,直到其边际贡献率等于生产资料使用价值的边际贡献率;反之,如果生产资料使用价值的边际贡献率较大,那么该生产系统就会不断加大生产资料使用价值(即生产资料要素)的投入规模,直到其边际贡献率等于劳动价值的边际贡献率。总之,生产资料使用价值在生产系统的均衡状态下与等量的劳动价值具有等效的价值增值效力,因此可以折算成相同数量的劳动价值。
五、实现不同价值统一度量的重大意义
对不同价值实现统一度量,这是价值理论的重大飞跃,也是整个社会科学的重大飞跃,它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价值与实际意义。
1、架起了社会科学全面走向自然科学的桥梁。人类主体(社会、集体和个人)之间所建立的社会关系是多种多样的,其核心内容都是利益关系,而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实际上就是一种价值关系,社会事物的一切变化实质上最终都是一种价值的变化,因此,价值关系是人类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和核心,价值理论是社会科学的基础理论。价值一旦实现了客观的、精确的、科学的统一度量与精确计算,而且这种计算又是建立在自然科学的基础之上,遵循着严密的逻辑程序与数理法则,那么,整个价值理论就可以实现数学化和自然科学化,这将必然有力推动整个社会科学的数学化和自然科学化,从而有力地消除社会科学领域普遍存在的主观性、模糊性和歧义性。
2、促进了社会科学之间的大融合。由于实现了不同形式价值的统一度量,就可以在此基础之上构建一个全新的、统一的价值理论体系。由于所有社会科学都必须建立一定的价值理论基础之上,因此价值理论一旦实现了统一,就必然会引发整个社会科学的大融合、大统一。例如,经济学理论可以推广延伸到社会科学其它领域,许多经济学模型在进行适当转换以后,可以应用于社会科学的其它领域。反过来,其它领域的社会科学理论又可以推广延伸到经济领域。许多社会规律之间有着内在的逻辑关系,它们往往有共同的母规律。
3、奠定了情感机器人的理论基础。情感作为人类一种特殊的主观意识形式,它所对应的客观存在就是事物的价值关系,即情感的哲学本质就是人脑对于事物价值关系的主观反映,情感与价值的关系在本质上就是主观与客观的关系。把一个全新的、统一的价值理论延伸到人的精神领域,就形成了一个全新的情感理论——“数理情感学”,这个理论建立了情感的数学模型,阐述了知、情、意之间的逻辑关系,揭示了情感运行的内在逻辑程序,从而为情感机器人的研制开发奠定了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①仇德辉著,《统一价值论》,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年。
②仇德辉著,《数理情感学》,湖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
价值世界网 http://www.worldvalu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