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起床
在很多行业里,特别是标准化程度较高的,都会计算制造工时。
比如二战中:制造一辆虎式坦克需要28万个工时,造价30万马克,是豹式坦克两倍, 4G型坦克或者M-109战斗机的三倍,Stug 3型突进炮的四倍。生产一辆“虎王”需要30万个工时、造价35万马克,是“黑豹”坦克的2.5倍,IV号坦克或Me-109战斗机的4倍。
比如你去跟IBM谈软件外包,他们的项目经理会很详细给你列出任务分解来,告诉你XX项目会总共需要XXXX人天,然后告诉你一个人天是xxx美金,虽然他们经常用刚毕业的大学生来顶岗,这些人一个月才开xK人民币。
比如我有一次找泥水工干私活帮我砌堵墙,他说那总要算一个工吧,我不懂他解释给我听一个工就相当是干一天的活,他们装修队一个工拿100块钱。结果收了我钱3个钟头就干完活了。
总之,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绝对不是一个虚无缥缈的概念,大量的行业在计算成本时都是使用时间和货币双轨制的。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详细出处参考:
http://www.pinggu.org/bbs/viewthread.php?tid=664367&page=1
1 由于军工产业总是生产条件最优的产业,所以第一个实例的价格好像是按照“最高条件”的劳动(时间)确定的。
2 第二个实例的价格好像是按照“平均条件”的劳动(时间)确定的。
3 第三个实例的价格则好像是按照“最低条件”的劳动(时间)确定的。
……所以,如果是从整个社会的角度来看:这个确定价格的“社会必要劳动”,它究竟应该是一种“最高条件”的劳动?还是一种“平均条件”的劳动,或者是一种“最低条件”的劳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