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3564 14
2010-11-16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中逻辑问题及其纠正


曹国奇


提要:拥护马克思经济理论的人士总是习惯说马克思的价值理论科学无比,逻辑严密,其实其逻辑问题在《资本论》(1954年版,第10页)就严重表现出来,那里居然将其理论中最重要的决定价值的因素——劳动力给平均掉了,这直接导致其价值转型中的两个总量不等,是其理论体系中诸多不自洽的总根子。


一、对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中逻辑问题的分析

一直不想撰文谈这个问题,因为它仅仅对完善马克思价值理论有意义,而对建立一个全新的价值理论无甚帮助。现在实在很无聊,进行创新研究的动力全被铜臭霸占了,突然觉得指导下迷津人也为何不是一种享受。

依照本人从全体要素创造价值角度推导出的价值求算公式——价值=生产力*生产时间(Q=FT),反观马克思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发现马克思理论中逻辑问题在一开始就莫名其妙的出现了,且这是其理论的高度不自洽的主要原因。对此进行纠正后,仍然按照马克思建立的逻辑体系(或者是思路),马克思要表达的意图将是不变,只是原理论中剥削10价值可能会变成剥削20价值。

原文一:然则,它的价值量要如何去测量呢?由其中包含的“形成价值的实体”——劳动——量去测量。劳动量由劳动时间测量,劳动时间又用一定的时间部分,例如小时,日等等去测量。

这其中的问题是,劳动量为何要用劳动时间测量,而不能用决定价值的因素——劳动力测量?或者不能用其它东西测量?马克思对此没有进行任何一点点的论证,硬是突兀地抛出这个测量方法。这里出现逻辑断缺,是马克思价值理论中诸多问题中的总根源之一。

在这里有必要介绍一下测量学基本知识,这是马克思和当今绝大多数经济学者所不知道和不愿了解的必备知识。测量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直接测量,即用量自己测量自己,比如长度、重量都是直接测量。“劳动时间由时间部分——小时、日等等测量”也是直接测量,这是没有逻辑问题的。另一种测量方式是间接测量,即利用与量由唯一因果关系的另一个量测量这个量,比如电量、水量、时间、质量、温度等等都是采用间接测量。请注意“唯一”的限定,如果是多因一果或者一果多因,则它们间的测量关系不成立,比如速度由路程和时间共同决定,所以它们都不能用来测量速度。但是如果我们设定路程不变,便可以用时间测量速度了。这种被“不变”限定的测量为借用测量,比如用汞柱的高度测量气压大小就是借用测量。凡借用测量都存在量纲挪用的问题,比如汞柱高度的计量单位肯定不是压力的计量单位,但是在此情形下我们就是用汞柱高的计量单位代替压力的计量单位。西方经济学中常设定的“其它不变”也是属于借用测量。

可见,“价值由劳动量测量”是间接测量,它的成立缘于马克思前面对抽象劳动的分析,由此确立的“劳动决定价值”这个唯一因果关系。“劳动量由劳动时间测量”也是间接测量,但是这里明显缺少这种论证。由此,“价值由劳动时间测量”是借用测量,而其中的“某某不变”——其实就是劳动力不变,则完全被马克思忽视。马克思在后面给出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实际上就是为了弥补这个逻辑断缺。正如某位哲人所说的,为了弥补一个谎言需要制造一系列的谎言。《资本论》后面的一系列逻辑问题大多是为了弥补这个逻辑断缺。

原文二:如果一个商品的价值,是由其生产期间的支出劳动量决定,或许会有人以为,一个人越是懒惰越是不熟练,他的商品将是越有价值了,因为它的完成需要越是多的劳动时间。

这里的问题一是:“如果一个商品的价值,是由其生产期间的支出劳动量决定”没错,问题是它与下半句“……,因为它的完成需要越是多的劳动时间”有何因果关系?显然这里没有唯一的因果关系,因为懒惰和不熟练者在同样时间内支出的劳动量并非一定就少或者多。毫无疑问,马克思在此有意忽视这点,在下半句中将“劳动量”偷换成了“劳动时间”,以便套用他在前面突兀给出的“劳动量由劳动时间测量”结论。由于劳动时间与劳动量间不具备“甲决定乙”这种决定关系,仅仅是“甲测量乙”这种测量关系,所以马克思这句话在语法上无论如何是有逻辑问题的。下半句唯有“……,因为它的完成需要越是多的劳动量”,这句话才无语法上的逻辑问题。但是为了弥补“劳动时间测量劳动量”中的逻辑断缺,他必须再制造这个逻辑问题,以自圆其说。

这里的问题二是:由于懒惰和不熟练者在同样时间内生产的商品一定少些,由于在市场上同样的商品只能按同样的价值出卖,则较之勤快和熟练者,懒惰和不熟练者的收益自然少些。这里并不存在懒惰和不熟练者能占便宜的问题。毫无疑问,马克思在此提出了一个不是问题的问题。他这么做就在于能够引出一个他认为能完全弥补“劳动时间测量劳动量”中的逻辑断缺的概念——一个完全多余的概念——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毫无疑问,马克思给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这个概念后,先前给定的“劳动量(价值)由劳动时间测量”变成“劳动量(价值)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测量”。说的好听点,后面是对前面打补丁,说的不好听,就是偷换概念。

原文三:但是形成价值实体的劳动,是等一的人类劳动,是同一人类劳动力的支出。社会的总劳动力,表现为商品界全体价值的,虽然是由无数个别劳动力构成,但在此,是被看作一个同一的人类劳动力。

这里的问题是无关痛痒的,但是还是提一下,以理清马克思的论证思路:

(一)前面一直说“形成价值的实体是劳动”,现在又突然来个“形成价值实体的劳动是等一的人类劳动”,又来了一个既是补丁,且“等一的人类劳动”是什么东西,是更前面定义的抽象劳动还是后面将要给出的社会平均劳动,他没交代,解释权在马克思的棺材里。

(二)这两句话中前后有两个“同一人类劳动力”,它们是同一个东西吗?是抽象劳动中支出的同一人类劳动力吗?不是的。毫无疑问,第一句中的“同一人类劳动力”是指像个别劳动力这样的“同样的人劳动力”,而第二句中“同一人类劳动力”则是指像总劳动力这样的“同样的劳动力”。看来,马克思的社会总劳动力也是多种多样的,还有这样的社会总劳动力与那样的社会总劳动力之别。

马克思在这里的逻辑混乱不在别的,仅仅在于将决定(或创造)价值的唯一因素——劳动力平均掉,已便将前面的“劳动量由劳动时间测量”进行到底。不然,劳动量就是由劳动力和劳动时间两个因素共同决定的,劳动时间就不能测量劳动量(价值)了。但是奇怪的是,像社会总劳动力这样的“同一人类劳动力”与后面引申出的“社会平均劳动力”并无逻辑联系,完全是多余的,马克思却大费了一点笔墨。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0-11-16 14:17:30
原文四:每一个人的劳动力,只要有社会平均劳动力的性质,并且当做社会平均劳动力来使用,从而,在一个商品的生产上,只使用平均必要的劳动时间,或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都是同一的人类劳动力,和任何别一个人的一样。

这里的问题一是:我们没法从这段描述中知道社会平均劳动力是指生产某种商品的平均劳动力,还是指生产所有商品的平均劳动力。毫无疑问,从懒惰和不熟练者的举例看,从“每一个人的劳动力,只要有社会平均劳动力的性质”来看,应该是指生产某种商品的劳动力的平均,而不是生产全体商品的总劳动力的平均(注:社会总劳动力只能有一个,不存在平均的问题),但是从前后文看,社会平均劳动力根本就不是那种劳动力的平均,仅仅是抽象劳动。尽管这个问题与本文要考究的关系不大,但是感兴趣的人很多,这就顺便提一提。

这里的问题二是:不管社会平均劳动力是指那种劳动力的平均,还是指抽象劳动,既然涉及他的量值,则它一定有个值,而不是“无”。我们可以设定这个量值不变,依照前面讲的借用测量法,说“劳动量(价值)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测量”是可以的,但是这个量值必须存在,以常量形式出现,而不是“无”。用数学公式表达就是:q=at,其中,q为劳动量;a为社会平均劳动力,是常量;t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由于社会平均劳动力在每个商品生产中都一样大,自然劳动量(价值)可以用劳动时间测量。

但是,马克思在此将劳动力平均掉了,社会平均劳动力变成了“无”,公式“q=at”变成了公式“q=t”。这就是马克思价值理论中诸多逻辑问题的总根源之二,也是最主要的逻辑问题。本来价值就在于劳动力的支出,现在可好了,价值的多少居然与其决定因素——劳动力无关,却仅仅由其积累因素——劳动时间决定。

二、        平均掉劳动力后马克思价值理论必然没法进行量化研究

按个人猜测,马克思的工科知识很薄弱,所以他不假思索的继承了他的前人所说的劳动时间决定价值之类的思想,于是有一个先天的结论——价值由劳动时间测量,剩下的就是论证一下这个先天的结论,进而就有不惜一切代价将劳动力平均掉的论证行为。这个逻辑问题致使马克思不得不再打一个补丁,提出了倍加关系——同样时间内复杂劳动形成的价值是强化或者加倍的简单劳动。显然,假如马克思没有将劳动力平均掉,那么肯定没有必要打这个补丁,因为他可以这样说:“……,不错,简单的平均劳动自身在性质上是国与国不同,这文化时期与那文化时期不同的。……,但是由于复杂劳动中支出的劳动力大些,所以复杂劳动是强化或加倍的简单劳动”。

如果马克思没有将劳动力平均掉,那么他最著名的反比定律——一“商品的价值与实现在其内的劳动量成正比,与实现在其内的劳动生产力成反比”无论如何是得不出来的。从逻辑上看,这个结论意味着价值由劳动和劳动生产力共同决定,劳动生产力也凝结在商品中去了。这可与他前面坚持只有劳动形成价值大相迳庭,与劳动量由劳动时间测量大相径庭。在反比定律下,他的劳动价值论不再是一元论,而是二元论。

如果没将劳动力平均掉,仍然按照马克思在《资本论》11~13页(1954年版)的论证方法和论证逻辑,得出的将是商品的价值与生产它时支出的劳动力成正比,与生产它的劳动生产力无关。因为“劳动者熟练的平均程度,科学及其技术应用的发展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等等,都要求者劳动者要支出的劳动力随着劳动生产力的增加而加大,这样劳动生产力的提高不能使商品中价值量减少,所以劳动生产力与商品价值无关。劳动生产力与价值无关也可以从马克思前面给定的“劳动量由劳动时间测量(q=t)”直接得出。也许这种论证在现代看来很粗糙,但是在马克思那个年代,至少是在马克思的论证习惯中,这是足够得出商品的价值与劳动生产力无关的结论的。在剩余价值部分,马克思就用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劳动者支出更多劳动来论证过资本家剥削工人的残酷性。

如果马克思真的注重实际资料,他也很容易用事实验证“商品的价值与劳动生产力无关”。这里我不想谈及我揭示的价格互动规律(即一种商品价格降低时必然导致其他所有商品的价格上涨),但是实际就是这样,一些商品价格降低的同时另一些商品的价格必定上涨。这种价格现象,不管是用马克思的反比定律还是用西经的递减定律,都无法解释,它正好可以用“商品的价格与劳动生产力无关”来解释。显然马克思只引用了对其反比定律有用的资料——降价的资料,而不利的资料则被屏蔽。这点从马克思时代英国的物价年表可以印证。几年前一位网络学者为了反驳我的揭示的价格互动规律,一个激动便拉出了这份对我有利的资料。他是广西某统计局的调研员,叫黄焕金。

另一个逻辑问题是,马克思本来就是从“为此等有用物的量发现社会尺度”角度引申出价值这个概念的,怎么会出现商品不变而其价值变了的结论呢?难道马克思认为有用物的社会尺度具有伸缩性是合理的?当商品的价值恒定不变时,则“商品的价值与劳动生产力无关”的结论必定存在。至于商品的价格一边降低另一边上涨,则在于马克思后来讲的价值转型。价值转型的实质就是一些商品的价值跑到另一些商品中去了,这正好与一些商品价格降低的同时另一些商品价格上涨相印证。

三、        对马克思价值转型中问题的解答

价值转型中的显著特征就是动,如果是静止的则一定不存在价值转型。这就是说如果各种商品的生产在本期与基期一样,肯定不存在价值转型。理想的事例是:如果基期各部门都获得平均利润,那么以后各期都不会有价值转型。即使基期各部门获得的利润不相等,那么以后也会很快通过价值转型使各部门获得平均利润,则,再以后同样没有价值转型。

从马克思给定的几个转型模型看,各部门生产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动都意味工人支出的劳动力也在同比增加(即商品价值与劳动生产力无关),自然社会总价值量也同比增加,有富裕的价值从一些部门转移到另一些部门。但是在反比定律下马克思价值转型理论的麻烦来了,因为马克思在总价格一端是按成本理论计算价格的,总价格按利润的增加速率来递增;在总价值一端则是按反比法则计算价值的,价值按反比法则递增。显然这二者的递增速率相差太大,通常不会一样,则在价值总量与价格总量,剩余价值总量与利润总量通常也不会相等。

从价值转型我们也可以看到,由于商品的价格必须经过价值转型后才能确定,那么马克思在《资本论》一卷和二卷中用实际价格印证其结论,是很不可靠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1-16 14:51:48
很艰难的看完了这篇文章,非常敬佩笔者的学术精神。虽然我对资本论基本上没有认识,但是觉得笔者文中有些地方的论辩很苍白。不过,还是要支持一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1-16 15:29:50
全体要素创造价值角度推导出的价值求算公式——价值=生产力*生产时间(Q=FT),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版,详细出处参考:http://www.pinggu.org/bbs/viewth ... amp;from^^uid=2165057
能具体给出楼主对这一公式的说明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1-16 18:19:48
冷眼老克 发表于 2010-11-16 15:29
全体要素创造价值角度推导出的价值求算公式——价值=生产力*生产时间(Q=FT),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版,详细出处参考:http://www.pinggu.org/bbs/viewth ... e=1&from^^uid=2165057
能具体给出楼主对这一公式的说明吗?
因为是一个新的理论体系,自然概念有自己的定义。

首先是定义价值是财富的量;

再是定义生产力是各个生产要素按结构关系而形成的一种将生产对象转化成产品的合力。

这样,价值就指产出量(当然不是个别产品的量,而是能够对所有产品统一计量的那种量)。由于产出与生产力具有唯一的因果关系,所以产出量可以用生产的量来间接测量。

又由于生产的量等于生产力在时间上的延续(或在时间上的积累),所以生产的量等于生产力在时间上积分。将这个积分稍作运算便得出Q=FT这个公式。

有异议请提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1-19 13:17:05
“首先是定义价值是财富的量”。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版,详细出处参考:http://www.pinggu.org/BBS/viewth ... amp;from^^uid=1705312

能不能先定义一下什么是财富?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