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曹国奇
原文二:如果一个商品的价值,是由其生产期间的支出劳动量决定,或许会有人以为,一个人越是懒惰越是不熟练,他的商品将是越有价值了,因为它的完成需要越是多的劳动时间。
这里的问题一是:“如果一个商品的价值,是由其生产期间的支出劳动量决定”没错,问题是它与下半句“……,因为它的完成需要越是多的劳动时间”有何因果关系?显然这里没有唯一的因果关系,因为懒惰和不熟练者在同样时间内支出的劳动量并非一定就少或者多。毫无疑问,马克思在此有意忽视这点,在下半句中将“劳动量”偷换成了“劳动时间”,以便套用他在前面突兀给出的“劳动量由劳动时间测量”结论。由于劳动时间与劳动量间不具备“甲决定乙”这种决定关系,仅仅是“甲测量乙”这种测量关系,所以马克思这句话在语法上无论如何是有逻辑问题的。下半句唯有“……,因为它的完成需要越是多的劳动量”,这句话才无语法上的逻辑问题。但是为了弥补“劳动时间测量劳动量”中的逻辑断缺,他必须再制造这个逻辑问题,以自圆其说。
这里的问题二是:由于懒惰和不熟练者在同样时间内生产的商品一定少些,由于在市场上同样的商品只能按同样的价值出卖,则较之勤快和熟练者,懒惰和不熟练者的收益自然少些。这里并不存在懒惰和不熟练者能占便宜的问题。毫无疑问,马克思在此提出了一个不是问题的问题。他这么做就在于能够引出一个他认为能完全弥补“劳动时间测量劳动量”中的逻辑断缺的概念——一个完全多余的概念——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毫无疑问,马克思给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这个概念后,先前给定的“劳动量(价值)由劳动时间测量”变成“劳动量(价值)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测量”。说的好听点,后面是对前面打补丁,说的不好听,就是偷换概念。
原文三:但是形成价值实体的劳动,是等一的人类劳动,是同一人类劳动力的支出。社会的总劳动力,表现为商品界全体价值的,虽然是由无数个别劳动力构成,但在此,是被看作一个同一的人类劳动力。
这里的问题是无关痛痒的,但是还是提一下,以理清马克思的论证思路:
(一)前面一直说“形成价值的实体是劳动”,现在又突然来个“形成价值实体的劳动是等一的人类劳动”,又来了一个既是补丁,且“等一的人类劳动”是什么东西,是更前面定义的抽象劳动还是后面将要给出的社会平均劳动,他没交代,解释权在马克思的棺材里。
(二)这两句话中前后有两个“同一人类劳动力”,它们是同一个东西吗?是抽象劳动中支出的同一人类劳动力吗?不是的。毫无疑问,第一句中的“同一人类劳动力”是指像个别劳动力这样的“同样的人劳动力”,而第二句中“同一人类劳动力”则是指像总劳动力这样的“同样的劳动力”。看来,马克思的社会总劳动力也是多种多样的,还有这样的社会总劳动力与那样的社会总劳动力之别。
马克思在这里的逻辑混乱不在别的,仅仅在于将决定(或创造)价值的唯一因素——劳动力平均掉,已便将前面的“劳动量由劳动时间测量”进行到底。不然,劳动量就是由劳动力和劳动时间两个因素共同决定的,劳动时间就不能测量劳动量(价值)了。但是奇怪的是,像社会总劳动力这样的“同一人类劳动力”与后面引申出的“社会平均劳动力”并无逻辑联系,完全是多余的,马克思却大费了一点笔墨。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版,详细出处参考:
http://www.pinggu.org/bbs/viewthread.php?tid=962715&page=1&from^^uid=2285356
===============
你是很不清楚劳动强度问题,自然,劳动强度的测量,是很难解决的问题,不知你是如何解决的。社科院的院士们曾经搞出几套标准来,但总有例外情况。劳动强度不同,但是若五个人平均,总是相似的。现在实行的计时工资制度下,有人勤有人懒,但总的平均数,确定工资。这里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将劳动强度问题除去的平均化,个别人劳动强度的微小不同,并不影响价值的实现。等一的人类劳动是对劳动的高度抽象化。你对劳动力概念的滥用,简直无所不用其极,一会儿劳动力不变,我以为是劳动强度,后面又是总劳动力,可是不存在总劳动强度,这里有回到了劳动力应有的概念。这证明,你的脑子里是一堆浆糊,要说马克思没逻辑,你先让自己有逻辑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