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4687 4
2006-03-26
<P >根据劳动价值论总公式,价值单位和价格单位是有区别的,而且必须加以区别。区别如下:<o:p></o:p></P>
<P >价值单位:生理活动耗费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o:p></o:p></P>
<P >价格单位:生理活动耗费劳动(社会必要劳动)。<o:p></o:p></P>
<P >有了这种区别以后,我们再来剖析马克思的著名命题。<o:p></o:p></P>
<P >马克思说:“劳动生产力提高,生产一定物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就越少,凝结在该物品中的劳动量就越小,该物品的价值就越小。相反地,劳动生产力越低,生产一定物品的必要劳动时间就越多,该物品的价值就越大。”<o:p></o:p></P>
<P >怎样理解这段话?应该说,马克思的这个著名论断,三分之二正确,三分之一错误。请看我根据劳动价值论总公式做的分析:<o:p></o:p></P>
<P >根据劳动价值论总公式,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t,当劳动生产力提高时,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越少。劳动生产力与t成反比。完全符合马克思所说的“劳动生产力提高,生产一定物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就越少”这个论断。<o:p></o:p></P>
<P >但是,接下来马克思的说法就出现了问题。根据劳动价值论总公式,凝结在该物品中的劳动量不是“就越小”而是“不变”。总公式表明,不管劳动生产力怎样变化,物品中的劳动量都是不变的。发生变化的只是物品数量的增加而不是个别物品中劳动的减少。正是物品的增加,即有了剩余产品,所以才带来了剩余价值。<o:p></o:p></P>
<P >在这里,马克思混淆了劳动的价值单位和劳动价格单位。错误地把劳动价值单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当作了劳动价格单位(社会必要劳动)。或者说,错误地把劳动量单位当作了劳动单位。<o:p></o:p></P>
<P >如果采用交换价值概念,对马克思来说,就是错误地把价值单位当作了交换价值单位。价值是以生理活动耗费劳动时间做单位,交换价值则是以生理活动耗费劳动做单位。用马克思的概念就是:价值是以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做单位,交换价值是以社会必要劳动做单位。<o:p></o:p></P>
<P >再往下看,即这个命题的第三句话——“物品的价值就越小”,根据总公式,从价值的层面考察,也就是又回到了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以物品的价值越小就是对的。但决不是物品的交换价值越小,即并非物品的价格越小。<o:p></o:p></P>
<P >可见,马克思的这个著名的命题,所包含的三句话,两头的话说对了,中间的话说错了。因此,体系并没有出大错。<o:p></o:p></P>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6-3-26 07:09:00
劳动价值论总公式是:

T
P=————
t·W

其中:
P —— 商品价格。
T —— 个别劳动时间。
t ——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生理活动耗费劳动时间)。
W —— 商品数量。

T/t —— 劳动价格,单位是元。
P=x元/W。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t)是变量,商品价格P随着t的变化而变化。
t的变化决定于劳动生产率,劳动生产率则决定于人的脑力耗费,即脑力劳动。

公式中的“个别劳动时间”相当于“工作日”,例如每天8小时,这个8小时就是个别劳动时间。张三的个别劳动时间是8小时,李四的个别劳动时间也是8小时。
我把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规定为生理活动耗费劳动时间,即认为生理活动耗费劳动具有两个方面的特性,一是社会的,即从生理学上考察,每个人具有社会的均等性,大家都差不多,可以平均化,可以比较的;二是生理活动耗费具有极限性,即必要的。所以,我认为,马克思所说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其实就是生理活动耗费劳动时间。这个劳动时间是个别劳动时间的尺子,两者的比例反映的恰好是劳动者的劳动量(x元),即劳动价格。
劳动价格与产品的比值,则就是商品的价格,即每件商品中的劳动价格是多少。
我们看到,在这里,用时间表征的劳动价值转化为了用劳动单位(元)表征的商品价格。

生理活动耗费劳动实际就是“劳动单位”。劳动单位是“一个标准人正常生理活动耗费的劳动”,它既不是指一个标准人正常生理活动,也不是指标准人正常生理活动所需要耗费的劳动产品。它是一个相对抽象的东西,从价值的角度考察,它相当于最低生活资料的价值(而不是价格)。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3-26 08:43:00

  你发现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局限之处,但是对于价格和价值的理解,存在了问题。 

  第一、马克思所说的价格是相对价格,即商品之间的交换比率,是西方经济学中的微观价格。这种微观价格必须以真实的商品的价值为单位,即它的单位1的确定,要以某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确定,其他商品与它的相互关系,构成了价格。

  第二、西方经济学还有一种价格,就是宏观价格,它是通货膨胀率的一种表述,就是纸币的发行量对于社会商品流通所必须的流通量的变化方向问题。

  第三、关于跨越历史时空的价格、价值问题,马克思没有给出具体的衡量与表述方式。事实上,价值的多少,最终还是和实际财富量,即产品的使用价值相互联系的。不然,我们就无法来判断原始社会的劳动者和当代的劳动者之间生产的产出价值哪一个更大。

  第四、劳动生产率提高后,价格的变化和价值的变化,不好确定。比如社会劳动生产率都提高5倍,那么商品的交换比率是不变的,就是说,价格不变。但是商品的总量从实物形态上的增加的(5倍于原来的产出)。那么价值量变小吗?显然是增大的,而不是变小,或者说商品的总价值量增大到原来的5倍。即货币的发行要增大5倍,但是却不会让你感觉到通货膨胀。

  假定商品的生产率的提高具有先后性,比如一种商品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而另一种不变,之后,另一种的劳动生产率跟进,达到同样的增长率。那么从价格变化来看,第一种商品的价格是先降低、后升高,最后达到原来的状况。然而,价值的变化却不一定,因为总价值量增大了。

  因此,劳动生产率,在马克思的表述中,也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劳动生产率。

  你在建立公式时,我给你一个主张,考虑一下儿全体劳动产品中的各种产品的权数,之后再考察一下儿劳动者的需求状况,要综合的进行,即要表达绝对的劳动生产率,同时要考虑到在相对性上符合马克思的相对劳动生产率问题。最后要把商品的二因素结合起来。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3-26 10:55:00

等价交换原则是个抽象的原则。具体的等价交换我们永远看不到,似乎无法通过实物(商品体)的数学运算验证等价交换原则。

现实中的价格都是市场价格,市场价格并不是真实的生产价格。根据实物进行的数学运算只是对生产价格的反映,而不是对生产价格的证明。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3-26 11:01:25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3-26 11:41:00
以下是引用万岁大中华在2006-3-26 8:43:00的发言:

    第四、劳动生产率提高后,价格的变化和价值的变化,不好确定。比如社会劳动生产率都提高5倍,那么商品的交换比率是不变的,就是说,价格不变。但是商品的总量从实物形态上的增加的(5倍于原来的产出)。那么价值量变小吗?显然是增大的,而不是变小,或者说商品的总价值量增大到原来的5倍。即货币的发行要增大5倍,但是却不会让你感觉到通货膨胀。

  

劳动生产率提高后,价格按照等比提高,其实质是劳动按照等比增加。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5倍,劳动价格也跟着提高5倍,但商品也同时增加5倍,所以单位商品的价格是不变的。但是商品价格总量却是变化的,是按照增加的商品数量相应地增加的。就是说价值增加5倍。换句话说就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缩短5倍,这是由于劳动时间相对延长5倍。货币发行如果按照这个原理和规定进行,当然不会产生通货膨胀。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