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发现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局限之处,但是对于价格和价值的理解,存在了问题。
第一、马克思所说的价格是相对价格,即商品之间的交换比率,是西方经济学中的微观价格。这种微观价格必须以真实的商品的价值为单位,即它的单位1的确定,要以某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确定,其他商品与它的相互关系,构成了价格。
第二、西方经济学还有一种价格,就是宏观价格,它是通货膨胀率的一种表述,就是纸币的发行量对于社会商品流通所必须的流通量的变化方向问题。
第三、关于跨越历史时空的价格、价值问题,马克思没有给出具体的衡量与表述方式。事实上,价值的多少,最终还是和实际财富量,即产品的使用价值相互联系的。不然,我们就无法来判断原始社会的劳动者和当代的劳动者之间生产的产出价值哪一个更大。
第四、劳动生产率提高后,价格的变化和价值的变化,不好确定。比如社会劳动生产率都提高5倍,那么商品的交换比率是不变的,就是说,价格不变。但是商品的总量从实物形态上的增加的(5倍于原来的产出)。那么价值量变小吗?显然是增大的,而不是变小,或者说商品的总价值量增大到原来的5倍。即货币的发行要增大5倍,但是却不会让你感觉到通货膨胀。
假定商品的生产率的提高具有先后性,比如一种商品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而另一种不变,之后,另一种的劳动生产率跟进,达到同样的增长率。那么从价格变化来看,第一种商品的价格是先降低、后升高,最后达到原来的状况。然而,价值的变化却不一定,因为总价值量增大了。
因此,劳动生产率,在马克思的表述中,也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劳动生产率。
你在建立公式时,我给你一个主张,考虑一下儿全体劳动产品中的各种产品的权数,之后再考察一下儿劳动者的需求状况,要综合的进行,即要表达绝对的劳动生产率,同时要考虑到在相对性上符合马克思的相对劳动生产率问题。最后要把商品的二因素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