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包他说的是“经济增长”,
那么,经济增长是宏观概念,不是微观概念。
那么,相应地,效率也应该指宏观意义上的效率,而不是微观个体的效率。
那么,微观个体的效率,如小包所说,可以选取“就是成本与收益的关系.打个比方,诺基亚花3000块成本座出来3000块用户体验的手机,就是效率差,苹果花2500块成本,做出来4000块用户体验的手机,就是高效率.”
把小包的话,修正一下,完善一下,也就是:
微观个体的效率问题,主要是其中的企业效率问题。抛开其他微观个体不谈,仅仅谈论企业的话,那么,衡量企业效率的指标,可以选取企业的实现收入、实现成本、实现利润和库存积压率、产能利用率,用这些指标来衡量。
那么,宏观的效率,和微观的效率是有所不同的。
虽然有所不同,但是,其实仍旧可以选取实现收入、实现成本、实现利润和积压过剩率、产能利用率来衡量。也就是说,把全社会每一个人都看成微观主体,把他们各自的有关指标来加总,即可。
可以得到宏观经济的效率模型:
交换总值
=产出总值×成交比
=投资支出/(1-消费收入比)
=投资支出/(1-r)
=投资支出+消费支出
=总支出
=总收入
=非劳动物品出售收入+劳动产品出售收入+劳动力出售收入
=劳动者收入+资本者收入
=产出总成本×(1+平均利润率)×成交比
=产出总成本×e^i
从以上公式可知:社会的平均利润率和成交比之间是反向变动关系,平均利润率每提高1%,成交比就下降,下降幅度大于等于1%。
那么,成交比=100%时,全社会是一般均衡,此时全社会的福利最大化,效率最大化。
当成交比小于100%时,社会存在产品、产能的相对过剩,存在失业等等。福利降低了,效率降低了。
那么,倒回头来再看宏观效率和微观效率之间的差异,则可见:企业的微观效率越高,则可能社会的宏观效率就越低。
-----确切来说,利润率降低福利,降低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