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6035 41
2009-06-25
马克思等人的劳动价值理论是错误的

戚华建

在马克思那里,我们看到一个名词叫——剩余价值。

马克思认为“价值”是一个有限的实体,是可分割的,(否则,价值就不会有——剩余)所以,我们要先找“价值”这个有限的可分割的实体在哪里。

我们把人设为A,我们再把人之外的外界实在对象设为B,除此之外我们认为世界上没有东西了,这是唯物主义观点。

我们来问:

1、价值在人(A)身上?

2、价值在外界(B)身上?

3、价值在A与B的中间?

4、价值是幽灵,飘在空中?

显然,马克思等及他的学生们对上述4问题都无法回答——他们找不出“价值”在哪里。

地球上,既看不到摸不着,又可以量化的是什么东西呢,是——时间。马克思等很聪明,把“劳动时间”用来作“价值”。

我们知道,在劳动中和经营中,体力和精力的消耗是无法计量的,用时间来计量在劳动中和经营中消耗的体力和精力可以吗,显然是不可以的,因为时间对火车司机和三轮车夫都是一样的,但火车司机拉的旅客肯定多于三轮车夫。

马克思们认为,A做一天(无差别劳动时间)完成的工作,B做十天(无差别劳动时间)完成的工作,B的工作的价值大于A。如果我们把“价值”两个文字换成“代价”或“成本”,——B的工作的“代价”或“成本”大于A呢;显然意思是一样的。

所以,马克思等在实际上,把劳动中消耗的“代价”或“成本”当成了“价值”。

在人的需求中,价值是我们需要越来越大,而代价或成本是我们需要越来越小的。“价值”与“代价、成本”在人的需求(心理)中不一样。——这是“价值”与“代价和成本”的区别所在。

如果真的“无差别劳动时间”会创造价值,我们还要火车干什么?我们还要今天使用这些机械和电力等干什么?

如果马克思等的劳动价值论成立,那么在逻辑上,“价值”应该与“无差别劳动时间”成正比。但我们看到,在经济实践中,实际上是“代价和成本”与“无差别劳动时间”成正比,而“价值”恰恰与“无差别劳动时间”成反比。

如果“价值”与“无差别劳动时间”成正比,那么地球上将不会有商品或服务。因为,在经济实践中,已知的成本大于价格的商品或服务,是没有人会去生产和提供的。就是说,如果价格不增大,而“无差别劳动时间”增大的商品或服务在经济现实中是不会出现的——因为要亏本,谁都不愿意干。

马克思等可以问,为什么“价值”与“无差别劳动时间”成正比在逻辑上不成立,我告诉马克思等,因为价格实践的时间是“未来时”,就是说,商品在生产时(时间是T1,而商品出售时的时间是T2,在T1进行中,T2还没有出现)——所以把“未来”当成“现实”在学术上、逻辑上都——不成立。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已经看到,一些一次性使用的生活用品(比如一次性打火机,一次性餐具等),其“价值”就跟其生产的“劳动时间”是成反比的;就是说,生产一次性使用产品,所消耗的“劳动时间”越大,其“价值”就越小。

所以,马克思等人的“劳动价值理论”在实践中也证明是不成立的,(显然“剩余价值”也就没有了)

劳动创造了物品和服务,物品和服务创造了符合人的具体需求的——价值;价值是人的主观(神经的生理原因,具体见《需求公理》)对应于物品和服务的——评价,这个“评价”是可量化描述的,(见我的《价值定律》)。

正像爷爷只能创造儿子,而只能儿子创造孙子一样,劳动不能直接创造价值,否则就是爷爷创造孙子了。这么简单的道理,搞了几百年,搞不清楚,这是沽名钓誉的没有真才实学的人在有意“忽悠”的缘故。


(附《价值定律》)

价值定律

戚华建


价值定律:R=P/SC  (由交换定律推导出)

R=价值;P=价格;S=供求系数(S=b/i, b表示需求方实践的支付的消费量,i表示供方投资量);C=成本

价值定律指出:在供求系数S不变的情况下,价值R跟价格P成正比,跟成本C成反比;在成本C不变的情况下,价值R跟价格P成正比,跟供求系数S成反比;在价格P与成本C不变的情况下,(社会实际经济)价值R跟投资量i成正比,跟消费量b成反比。

上述是在经济交换中的——价值,不在经济交换中的价值,等价需求系数R(见我的需求公理1)

(经济交换中,P=0;或者S=0;或者C=0;那么R=0)

价值的定义:

价值(等价)于需求;需求反映在心理学或生理学上,而价值则更多地反映在经济学和哲学上。价值不能离开需求而独立存在。

价值可反映为人的神经组织中的传递的“信息/能量”与外界对应的一种关系式(用需求系数R表示,见我的需求公理1),这种“关系式”反映出的在神经组织上——形成——的“信息/能量”量(也可以理解为《生理学》上的“兴奋量”),即是——价值的真实的量。(简单可以理解为,价值即兴奋“信息”).

(说明:同一外界对象跟不同的人对应,产生的对应关系式的量是不同的,所以同一外界对象跟不同人对应,产生的价值也是不同的。)

价值在经济交换中反映“物化的系数”可以求得:

R=P/SC   (见价值定律)

上式就是求价值在经济交换中的物化的系数的定义式。价值不在经济交换中,价值系数由“需求系数R”表示。


交换价值系数和需求价值系数

在一般的表达或思维中,我们往往会说或想,某某对象有无价值,价值的量是多少,实际上,这种表达或思维是不准确的,准确的表达或思维应该是某某对象的价值系数是多少,并区别某某对象的价值系数是反映在经济交换中,还是反映在需求里。所以,为了更加准确地理解价值,我们还要引进两个概念:

1、 交换价值系数:(是指处于经济交换中的价值的系数,就是说,处于经济交换中的价值定律R=P/SC反映的R是交换价值系数).

2、 需求价值系数:(是指不处于经济交换中的价值的系数,就是说,不处于经济交换中的由“需求定律 R=I/Cic ”中反映的R是需求价值系数)

(说明):从严格意义上讲,价值没有自己的量,因为价值离开人的需求就不存在,所以价值的量只能反映为人的需求与对应对象之间的一种在人的神经组织中“物化”的对比量,即只能反映为对比系数。

(需求定律也称“需求公理1 ”,在求需求系数R时,称  R=I/Cic 为需求定律;在反映人趋向需求系数R极大时,称为“需求公理1 ”。详见“需求公理1”)

在经济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任何交换都毫无例外地服从价值定律的。比如,价值跟价格成正比,就是说,价格越高,就意味着价值越大;价值跟成本成反比,就是说,当成本增大而市场价格卖不起来时,该商品或服务的价值就减少,如果成本大于价格,亏本时,就没人会生产该商品了;再价值跟投资成正比,因为价值等价需求,所以就需求跟投资成正比,这符合经济学现实;再价值跟消费成反比,这也符合现实,比如食物吃的越多就越不想吃,玩的东西越多就越不想玩等。

所以,价值定律不管从理论上或经济现实中都是成立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9-6-26 00:01:32
大家都还没有回帖,那我就先抛砖引玉地讨论一下吧。我有几个问题想请教:
1.楼主觉得你定义的价值和经典作家的价值是否是同一个概念呢?
2.b和i具体是指什么呢,是用货币总量还是商品总量呢?
3.在文中出现的A和B是否的内涵是否是统一的?
4.文中曾经提过,“价值”在哪里,是否可以给出答案?
5.需求定律能不能更详细地解释一下?
其实我觉得那个价值公式还挺有趣的,希望能得到更多的解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6-26 10:12:07
回复楼上“与圣光同在”朋友:

1、跟所有人的都不是同一个概念,在我这里“价值”是个“系数”,价值与价格、供求关系与成本存在内在联系。

2、b在宏观上用B表示,B表示的是社会总消费,在微观上,表示可支配的个人收入;i 在宏观上用I表示,I表示社会投资总量(在我这里可表示货币总供应量M3),在微观上,反映为行业投资。

3、“我们把人设为A,我们再把人之外的外界实在对象设为B”,A与B的内涵都是物质的、客观的和实在存在的。

4、在《价值定律》中已经给出了答案。请您仔细看。

5、我在本论坛有一个帖子《需求公理》,有较详细的解释。

感谢您的关注。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6-26 13:41:41
多谢回复。
也就是说,本篇帖子可以说是在讨论一个全新的“价值”范畴咯?那为什么标题和行文中却将经典作家的关于“价值”的观点作为批驳的靶子呢?因为毕竟不是讨论同一个概念啊。
关于A和B的问题是:“A做一天(无差别劳动时间)完成的工作,B做十天(无差别劳动时间)完成的工作,B的工作的价值大于A。”——这里的A和B与上文的A和B应该不是指同一个对象吧。
姑且讨论本帖中的“价值”,我有个小小的问题不能理解:一方面你坚持这里的“价值”是一个比值。但同时在“价值”的定义中却写道:““信息/能量”量”。根据我现有的知识,比值是没有单位的,但信息或者能量是有单位的,不知道你怎么处理其中的矛盾。另外信息或者能量如果作为计算单位,这里的信息或者能量是否和一般认识上的信息或者能量具有同样的物理意义?
PS:此贴单纯对你本帖中讨论的“价值”含义进行纯技术的讨论,并不涉及对其他“价值”范畴的承认或反对。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6-26 15:33:02
与圣光同在 发表于 2009-6-26 13:41
多谢回复。
也就是说,本篇帖子可以说是在讨论一个全新的“价值”范畴咯?那为什么标题和行文中却将经典作家的关于“价值”的观点作为批驳的靶子呢?因为毕竟不是讨论同一个概念啊。
关于A和B的问题是:“A做一天(无差别劳动时间)完成的工作,B做十天(无差别劳动时间)完成的工作,B的工作的价值大于A。”——这里的A和B与上文的A和B应该不是指同一个对象吧。
姑且讨论本帖中的“价值”,我有个小小的问题不能理解:一方面你坚持这里的“价值”是一个比值。但同时在“价值”的定义中却写道:““信息/能量”量”。根据我现有的知识,比值是没有单位的,但信息或者能量是有单位的,不知道你怎么处理其中的矛盾。另外信息或者能量如果作为计算单位,这里的信息或者能量是否和一般认识上的信息或者能量具有同样的物理意义?
PS:此贴单纯对你本帖中讨论的“价值”含义进行纯技术的讨论,并不涉及对其他“价值”范畴的承认或反对。
回复:

1、上文A与B是指人。

2、
“比值”在反映对象的对比时,是可以没有单位的,但“比值”反映对象的本身是有单位的。

比如我们怎样感觉到面前的电脑的呢,显然是电脑的“实体”的光波传递入我们的神经组织,并通过一连串的生理上的——信息传递和处理——然后再被我们的感觉器官读取并支持我们的(思维、语言、行为等)趋向电脑。



当我们在玩电脑时,有人叫我们吃饭,我们继续玩电脑呢还是先吃饭,这是由电脑的信息在我们神经组织中引起的“兴奋量I1”与吃饭信息在我们神经组织中引起的“兴奋量I2”的对比决定的;就是说,当I1>I2时,我们就继续玩电脑,当I2>I1时,我们就去吃饭。(请详见我的《需求公理1》)

如果上述“继续玩电脑还是先吃饭”的神经生理学问题放在经济学或哲学上讨论,那就是“继续玩电脑还是先吃饭”那个——价值——大的问题了。(当我们讨论到这里,我们应该知道“价值”是什么了吧)

显然,我们知道了,“比值”是两个实体的有单位的量的对比的——数值,但任何“数值”在神经组织中,本身就是一组——信息,而任何信息显然都是有“信息/能量”单位的。就是说,我们在学术描述上,我们不能给价值这个“比值”确定单位,但在神经组织的客观实际中,存在的是——实体的“信息/能量”(I1和I2等)——而不是比值。

所以,“价值是比值”跟“价值的单位是‘信息/能量’”是不矛盾的,因为“价值”的单位是指“价值”比值——信息——自身的单位。

为什么要在价值的定义中指明价值的(信息)单位,这是因为出于哲学上的认识论上的考虑,显然,“价值”是不可能——虚无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6-26 16:36:38
戚华建

“在马克思那里,我们看到一个名词叫——剩余价值。
马克思认为“价值”是一个有限的实体,是可分割的,(否则,价值就不会有——剩余)所以,我们要先找“价值”这个有限的可分割的实体在哪里。”

看来你并没有弄清楚,在马克思那里,价值实体与价值本质的关系,在他那里,价值不是独立的实体,是与价值本质相统一的,也就是说,价值是价值实体与价值本质的统一体,否则,一切交换无从说起。而价值本质就是交换关系。剩余价值,是实体的,但同时也是体现了一定得关系,这个关系就是资本家与工人的关系。所以,你不能只看到这个实体,而看不到中间存在的这种关系。否则,你的理解就会如上。

“们来问:

1、价值在人(A)身上?

2、价值在外界(B)身上?

3、价值在A与B的中间?

4、价值是幽灵,飘在空中?

显然,马克思等及他的学生们对上述4问题都无法回答——他们找不出“价值”在哪里。”

价值实体,可以在A身上,也可以在B身上,但如果,A与B相交换,那么他们产生了交换关系,从而产生了价值的本质。以价值实体为交换基础,从而产生了交换关系,所以不能分离价值实体和价值本质。

“地球上,既看不到摸不着,又可以量化的是什么东西呢,是——时间。马克思等很聪明,把“劳动时间”用来作“价值”。”
你没有理解,这个价值是什么价值,它不是蕴含在单个劳动产品的价值,而是社会平均的劳动价值。另外,时间真的是既看不到又摸不着吗?如果你这样认为,那说明你没有认真研究哲学,马克思的经济学是与其哲学相结合的,不理解其哲学,也就无法理解其经济学。


最后,我建议你先读书,先读原著,然后再来发表你的观点,不要人云亦云,这样不是真正的治学精神。你的观点不是误解了马克思,因为你还达不到误解的程度,你是完全无中生有,你说的很多东西,都不是马克思的,而是杜撰的。所以,劝你先看看原著,然后再表达你自己的观点。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