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1385 1
2009-06-28
张五常教授的《经济解释》中运用了很多例子来演示怎样需求定律来解释人类行为。第一卷中有一个复印纸的例子,说大学教授申请经费,同样的经费,如果学校限定经费用途(只能用在买复印纸上),那么教授的用纸量肯定大于学校不限定经费用途的用纸量。教授对此的解释是,和不限定用途的经费相比,限定用途的经费其价值肯定减少,所以变相造成复印的价格下降,需求自然增加。
我想用另一个角度来分析一下这个问题,同样是用需求定律来解释这现象。复印的成本为不复印的收益。如果这笔经费不限定用途,则不用作复印上,也可用在其他研究事项上,这些事项的收益就是复印的成本,为正。但如果这笔经费限定用途,只能用在复印上,那么这笔钱用在其他地方的收益就为零了(事实上是不能用在其他地方),即这时复印的成本为零。零低于正,价格越低,需求越大。所以在限定经费只能用在复印用途上时,复印的数量会多于不限定经费用途时的数量。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0-4-17 10:20:49
张五常说的现象,两种资金来源,一种是工资性的,一种是研究性的。研究性的只是用途少,不能吃饭啥的,不是说只能用于复印,除复印外,还可以用于买书,实地调查等等与你研究有关的用途。你要这样比较的话,你就要比较同一笔钱用于研究的收入,与你用于其他方面的收入大小了,而这个大小,不一定研究性收入小于其他用途的收入的。这样的话,你的推理就没了确定性。张五常用资金用途多少,从产权中的使用权多少,表达同样资金价值的高低,却是一定的,用途多,价值高,否则,低。在他指定的约束条件下,即资金用途多少代表资金价值多少,他的推测结果是一定的,你的却不一定。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