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编)
一、社会人才辈出规律
《人才学基础》将人才辈出的规律概括为四点:
1、社会变革促成人才涌现;
2、伟大的斗争实践造就伟大人物;
3、正确的人才政策促进人才辈出;
4、杰出人物对人才辈出具有重大的影响。
《人才学概说》认为,有利于人才成长的社会因素有六点:
1、安定的社会环境;
2、崇尚科学,爱才举贤的社会风尚;
3、学术民主,争鸣自由的学术空气;
4、科学的人才管理;
5、基础在教育;
6、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现代人才学》认为,历史上和现实中,之所以存在“人才波峰”与“人才波谷”现象,从根本上说,是由于“时势造就人才”。什么叫时势?一是时代的需要;一是时代的条件。有人认为,要造成人才辈出的社会局面,主要靠两条,一是发展经济,二是开明政治。一个阶级、一个政党、一种社会制度,如果是要求发展经济,创造新的生产力,就从根本上为人才辈出创造了肥沃的土壤。制度民主、思想解放,是一个社会政治开明的基本条件,它的作用是形成人民当家做主的主人翁思想,从根夺上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发挥人的聪明才智。
综上所述,不难发现,在怎样才能造成人才辈出的社会环境这个问题上,似乎有对立的观点,有的认为“社会变革”有利于出人才,有的认为“社会安定”有利于出人才。其实,是因为他们所指的人才类型有所不同。社会变革有利于出政治人才、军事人才、参谋智囊人才;而社会安定有利于出专门人才,如科学家、经济学家、诗人、艺术家等。
(王通讯人才论集 第三卷 P388∽389) 二、社会成才规律
人才的本质属性是它的社会性,而人才的出现受社会条件制约。因此,人才出现状况大致上可以分为三种情况:
1、大量人才被埋没、被压制,形不成人才群体,或只有很零星的一个半个群体。社会人才状况势如秋风萧瑟,鸟雀无声;晨星廖落,光华黯淡,称为人才波谷期。
2、虽有人才无而大才,有大才而无相应的人才群体作为基础。红花虽好,怎奈缺少绿扶持;灌木榛榛,不成参天大树。称为过渡期。
3、人才辈出,势如江涛奔涌,群星灿烂。称为人才波峰期。
从波谷期过渡期——波峰期,形成人才态势的循环。而后代人才吸收了先人的学业上的精华,丰富的经验和理论,沿着螺旋式路线走上新的一层高度。循环并非简单重复,经过“否定之否定”在更高的认识上开始新的过程。而在历史长河中,从波谷期——过渡期——波峰期,又从波峰期——过渡期——波谷期,经历过多次循环。由此看来,所谓过渡又有两种情况,一是由波峰走向波谷的消极过渡;二是由波谷走向波峰的积极过渡。
摘自《人才学》上册 史仲文编著 中国财政出版社 P8491
三、人才个体成才规律
人才个体无论通过什么渠道成才,大体上都要经过一定的发展阶段。这些阶段的长短,在不同类型的人才身上差异性很大。但这些基本阶段又是不能完全超越和改变的。如果按照人才智力发展的一般客观过程来考察和区分人才个体的发展阶段,那么,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阶段,即萌发期、继承期、创造期、成熟期、衰老期。
萌发期。从广义上讲,应从十月怀胎算起,到学龄前结束。换句话说,自十月怀胎起至6周岁前后止。
继承期。这是指人才个体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继承前人知识的发展时期,大约包括小学、中学,大学和研究生这样几个阶段。对于自学成才的人来讲,大体相似。这个时期有些研究者认为应称为最佳学习年龄期。
现代脑生物学证明,一个人从出生到青春发育期是脑重增加最快的时期,大脑也处于青春阶段。几乎每日每时都在活跃、吸收、综合、变化,呈现出极其旺盛的发展特征。如果把17岁的青年的智力定作l00%,那么,八、九岁的儿童的智力,就已经达到80%左右。
创造期。这是人才发展的关键一段。正如决定能否使鲤鱼成龙的龙门一样。创造期是继承期的延伸和质变性发展。人才个体能否由“潜”入“显”,为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做出贡献,这是成败悠关的一个阶段。
从人的生理角度考虑,人的机械记忆,在青春期以后,每七年一递减,而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在青春期以后反而呈上升趋势。三、四十岁这一年龄阶段,机械记忆下降并不明显,逻辑思维能力却明显上升,二者相合即构成两种思维能力的最佳时期。加上正值于盛年,思想活跃,精力充沛,学有所成,创造欲望强烈。科学上称之为“科学创造最佳年龄区”,是颇有道理的。纵观历史,横看世界,大多数人才都是在这个时期做出了带有决定性的贡献。
当然,对于不同专业和不同领域的人才个体来说,年龄差异性很大。诗人宜少,良史宜老,已成为世界公认的意见。如果到了三、四十岁才开始作诗,实在是晚了一点。那个年龄,李贺早已乘风归去,李白早已诗名满天下了。而良史宜老,20多岁的史才虽然也有,但成其巨著,作精细的研究,仿佛还远不成熟,要到四、五十岁才进入最佳境地。
成熟期。也可以称为创造期的延续期。这个时期,对于人才个体来说,有三条通路:(1)学问继续深化,创造继续增多;(2)学问退化,创造波峰明显下降;(3)学问、创造两平平,于其本质来说,虽然维持原状或有所进步,而较之客观发展形势略显不足。创造人才过渡为传导人才。
然而,成熟期毕竟具有过渡阶段的色彩。人们可以延长过渡阶段的时间,甚至可以在这个期间做出更为引人注目的成就,把它变成事实上的最佳年龄阶段。
衰老期。衰老期以现代人类的实际年龄情况论,有很大的差距。以发达国家以及比较进步一点的发展中国家论,从65岁算起为宜。一些贫困的国家还要提前很多。大约50岁就进入衰老时期了吧。
第一种情况,有些工作,特别是在某些特定场合和特殊条件下,特别适合于一些德高望重的身体健康的老年人来做。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和日本作为战败国,可以说内外交困焦头烂额。在战争中既犯了滔天大罪,虽然犯罪的只是当时的统治者。在政治上、经济上又迫切需要一个休养生息的机会,而且还要想方设法不至永远被战胜国抛在后面。请谁来管理这样的国家呢?于是西德出现了一位康拉德•拉登纳,日本出现一位吉田茂。吉田茂当上战后首相是67岁,而拉登纳还要老,已经75岁了。对这两位人物,有褒有贬,议论颇多。但从战后日、德两国的经济和政治情况看,他们两人的功绩是不能磨灭的。无产阶级的导师马克思活了64岁。恩格斯活了75岁:都是在工作非常出色,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活力并无明显衰退痕迹的情况下去世的。衰老和死亡是一种自然规律,作为规律,是无法抗拒的。但老有老的用处,不承认这一点,也不是唯物主义。
第二种情况,老年人的优势虽然已经不多,但依靠同青年人的协作,在不同年龄的人才群体的构成上,仍然有着积极的意义。这是一种人才群体的理想结合。老年人富于经验,中青年富于精力和创造性,二者的有机结合,恰可以取长补短。
第三种情况,盛年已过,精力不济,但可以作力所能及的于社会、于个人、于后代都大有裨益的工作。其实,老年期的衰老,除去表现在生理上以外,很重要的原因是心理因素在起作用。老年易孤独,而孤独是衰老的促进剂;老年易脱离社会中心,而脱离社会是创造力衰竭的致命伤。如果能够保持健康,并且具备优良和健康的心理状态,人虽老,宝刀不老,依然可以有所作为。
摘自《人才学》上册 史仲文编著 中国财政出版社 P7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