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管之家App
让优质教育人人可得
立即打开
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
论坛
›
新商科论坛 四区(原工商管理论坛)
›
商学院
›
人力资源管理
人才成长规律 二
楼主
xjmyx
9324
5
收藏
2009-07-02
四、最佳成才年龄规律
关于各类人才最佳成才年龄的研究,通常人们喜欢引用美国学者H•莱曼的成果。关于科学人才的最佳成才年龄规律,人们最为熟知的是我国著名科学学者赵红州的研究结论。赵红州说:“最佳年龄区对于不同的个人、不同的民族或不同的专业来说,都是不相同的。但是,从全社会的角度看,一定历史时期,最佳年龄区是相对稳定的。从1500年∽1960年,全世界1249名杰出科学家和1928项重大科学成果的统计,科学发明的最佳年龄区是25∽45岁,其峰值年龄在37岁左右。”也就是说,绝大多数的自然科学研究者,在25∽45岁之间做出了他们的代表性的贡献。
关于最佳成才年龄的研究,毛泽东同志也有其特殊的观点,他的研究范围,是人类文明的众多领域,而不仅仅局限在自然科学方面。毛泽东同志在一则读书批注中写下过这样一段话:“青年人比老年人强,贫人、贱人、被人看不起的人、地位低的人,大部分发明创造,占70%以上,都是他们干的。30%的中老年而有干劲的,也有发明创造。这种三七开的比例,为什么如此,值得大家深深地想一想。结论就是因为他们贫贱低微,生力旺盛,迷信较少,顾虑少,天不怕,地不怕,敢想敢说敢于。如果党再对他们加以鼓励,不怕失败,不泼冷水,承认世界主要是他们的,那就会有很多的发明创造。”(引自《毛泽东读史》;第97页,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1年10月版)。
在这段批注中,毛泽东同志不仅指出了最佳成才年龄在青年阶段,而且进行了定量表述,提出了一条“三七律”,也就是70%以上的发明创造是青年人做出的。毛泽东同志当年依据的历史资料不得而知,但是他提出的这个大致的比例是很有道理的。(摘自《王通讯人才论集》 第三卷 P409)
东京大学名誉教授度边茂提出,一个人的一生可以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从出生到27岁;
第二个阶段是从28岁到54岁;
第三个阶段是从55岁到81岁;
恰好,每个阶段是一万天。三个一万天大约就是80岁了。
这三个阶段分别叫做“成长阶段”、“活跃阶段”、“总结阶段”。显然,对于做开拓、开创性工作的人才来说,活跃阶段是才能的最佳发挥年龄。
应该指出的是:人才类别不同,其才能的最佳发挥年龄是并不相同的。根据人才研究者的统计研究,其大致情况如下:
科学创造最佳年龄区25—55岁,峰值年龄为37岁。
其中;化学家、物理学家、数学家比较靠前,生物学家、人类学家比较靠后。
作曲家最佳年龄在35~39岁。
哲学家最佳年龄在35岁。
油画家最佳年龄在32~36岁。
建筑家最佳年龄在40~44岁。
体育运动(技能项目)的最佳年龄在25~35岁。
经济学家最佳年龄较迟,第五届诺贝尔经济学奖金获得者平均年龄67岁。
值得注意的是,才能最佳发挥年龄,存在一种“世纪差异”,就是说,随着时代的前进,有所变化,并非自古至今一概如此。就自然科学而论,最佳年龄有后移趋势。当然,这里的原因又是多方面的。
(摘自《王通讯人才论集》 第三卷 153~154)五、“马太效应”规律
“马太效应”一词,典出《圣经》25章《马太福音》。在1973年,美国学者、科学史专家罗伯特•默顿指出,科学上的马太效应”是指对已有相当声誉的科学家做出特殊科学贡献给予的荣誉越来越多,而对那些还未出名的科学家则不肯承认他们的成就。简而言之,马太效应指的是“有者容易愈有,无者容易愈无”的现象。这种现象存在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众多领域,人才领域亦然。在人才学研究中,学者们通常将上述已经做出创造性贡献,但“还未出名的科学家”称之为“潜人才”。默顿指出,马太效应对潜人才施加的是剥夺机制;对显人才(指其创造性劳动已经得到社会承认的人才)施加的则是赋予机制。同时,他还指出了马太效应的积极的一面:防止社会过早地承认那些不成熟的果实。默顿认为,潜人才战胜马太效应的方法是优势积累,即通过一次又一次优势的不断增加,在达到一定的阈值之后。潜人才将会冲破社会承认的临界线,脱颖而出。总之,美国科学史家默顿通过对众多美国科学家发明家成长的研究发现的“马太效应”规律:是人才研究、人才科学的一大成果,它为我们解释人间纷纭复杂的人才现象提供了一把极为有用的钥匙。
其实,早在1958年,毛泽东同志就发现了这个规律(默顿发现是1973)。
1958年在党的八大二次会议上,毛泽东说:“从古以来,发明家,创立新学派的,在开始时,都是年轻的,学问比较少的,被人看不起,被压迫的。这些发明家在后来才变成壮年、老年,变成有学问的人。这是不是一普遍规律,不能肯定,还要调查研究,但是,可以说,多数如此。
紧接着,毛泽东同志又说:“‘人怕出名猪怕壮’。名家是最落后的,最怕事的,最无创造性的。为什么?因为他已经有了名。当然,不能全盘否定一切名家,有的也有例外。”
现在,让我们来分析毛泽东同志是怎样表述这条人才规律的。
首先,毛泽东同志在这里使用了一对概念,即“名家”与“被人看不起的”非名家。名家即有名的人,知名度高的人,也就是其劳动得到社会承认的人,即显人才。与显人才相对的是潜人才,是“世人不知其名”的人,是其劳动尚未得到社会承认的人。明确概念是研究问题的前提。
其次,毛泽东同志在这里还指出了潜人才的若干特征;包括:“在开始时,都是年轻的,学问比较少的,被人看不起的”。
再次,毛泽东同志在这里还提出了潜人才容易被“剥夺”的机制:即“被压迫”的。这里讲的被压迫,不仅指政治上的被压迫(这是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里的普遍现象),而且还包括学术上的被压制等。
最后,毛泽东同志在这里还指出了这是种社会大概率现象。所谓“这是不是普遍规律,不能肯定,还要调查研究,但是,可以说,多数如此。”不过是一种谦逊说法,说明毛泽东同志在下结论时不武断,愿意同同志们一起商量,继续探讨。
摘自《王通讯人才论集》 第三卷 P405
六、才能萌发规律
这个规律表述为:人的才能发展,在其早期阶段有一个睡“萌发期”。如果在这个时期,最好是略为提前,对儿童进行良好的教育,予以丰富适量的信息刺激,其才能可以得到较充分的发展。如果错过这个“萌发期”,随时间之后推,其才能发展的可能性呈现递减的规律。
关于才能萌发的存在,动物实验已经予以证明。新出壳的小鸡,其追逐母鸡的能力是出壳后四天左右在母鸡的带领下形成的。如果这段时期,单独隔离小鸡,使之得不到母鸡的信息,那么小鸡将失去这种追逐能力。实验表明,小鸡分辨母鸡呼唤的能力是出壳后八天左右形成的。人与动物在能力发展方面有着类似的机制。俄国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别林斯基曾经指出:“人有着自己的成长时期,教育工作不与之相适合,也就会阻碍人本身的一切发展。1920年发现的印度狼孩,七八岁时被辛格夫妇从狼窝中掏出送进孤儿院,取名卡玛拉,当时其智力仅达六个月婴儿的水平。卡玛拉四年才学会六个单词,六年才学会独立行走,到死(16岁)也没有真正学会说话,智力只相当于三四岁的孩子;而第二次世界大战时逃居深山的日本人横井庄一,独自过野人生活二十八年,一旦回到人间生活后,八十二天就恢复了各种能力,并结了婚。这是因为,后者在才能“萌发期”得到了足量的人类信息刺激,才能幼芽萌发生长出来了;前者没有获得这种刺激,才能幼芽受阻萎缩了。信息刺激距才能幼芽“萌发期”时间相隔越长,越不利于才能幼芽的萌发与生长。
人的才能是多种多样的,每种才能幼芽有每种才能幼芽的萌发期,不尽一致。发现一系列才能幼芽的萌发期,是现代科学肩负的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任务。一般认为,一岁半左右是语言能力幼芽的萌发期;四岁左右是形象和知觉萌发期。确定人类才能幼芽的萌发期,进而实施早期培养的生理基础是:人的大脑神经细胞,大约一百四十亿个,婴儿出生后,原来处于分离状态的脑细胞,日渐长出“突起”,以形成细胞与细胞间的联络和信息传导系统。这种联络出生后发展很快,三岁前完成百分之七十至八十。丰富适量的信息刺激,能促进细胞体生长和细胞结构的完善化。布鲁姆在《人类特性的稳定性与变化》一书中认为,五岁前,人的各种能力发展迅速。假使把十七岁的普通智力看作百分之百,那么,从出生到四岁,可发展到百分之五十。因此,合理地对儿童实行早期才能培养,有益无害。
摘自《王通讯人才论集》 第一卷 P247249
七、才能增长规律
这个规律表述为:人才才能的发展度预期付出的有效劳动量以及青少年时期所打下的基础(由德识才学体五大内在因素构成)之宽实程度在一定阔值内成正比。
关于这条规律,鲁迅曾经说过类似的话:“伟大的成功和辛勤的劳动是呈正比的。有一分劳动就有一分收获,日积月累的人,从少到多,奇迹就可以创造出来。”
当年数学家华罗庚有两句诗来表达这条规律:“勤能补拙是量训,一分辛劳一分才。”
这条规律对立志成才者提出了一个最基本的要求:必须勤奋。
人才才能发展度之所以与所付有效劳动量成正比,是因为,“劳动量”包括“有效劳动量”与“无效劳动量”,犹如物理学上的“有用功”与“无用功”一般。无识之勤是“愚勤”,方法不当的勤是“蠢勤”。这两种勤奋,精神可佳,实不足取。显然,这个规律要求有志者的不仅只是勤奋,还须加上提高见识,改进方法两条。它们是勤奋的眼睛与翅膀,对潜人才才能的发展,起着正确的制导和巨大的推动作用。
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告诉我们,人的知识的增长可以是无限的,但才能则是有一定限度的。每个人都有各种才能发展阈值。阈值受遗传、环境、教育、社会文化背景等多种因素的限制。
摘自《王通讯人才论集》 第一卷 P249250
八、扬长成才规律
这个规律表述为:人的才能幼芽,具有质的多样性与量的(长度)差异性。这种差别是由天赋素质、后天实践与主观兴趣爱好不同而产生的。一般而论,成才者是在最佳才能得到较充分发展的条件下,扬长避短或扬长克短走向成功的。
扬长,首先需要认准自己才能的长处,即最佳才能。才能是在实践中增长的,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认识。潜人才有类型之不同,有人善于形象思维,有人长于逻辑思维,有人具天赋歌喉,有人获后天绝技。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家认为“认识你自己”这一希腊格言,体现了人类的最高智慧,可见“认识自己”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认识不是一次可以完成的。建立在反馈基础上的自我动态调节是选准最佳才能幼芽的必由之路。反馈的结果或强化对所选最佳才能认识的坚定性,或对所选最佳才能产生怀疑、否定。但是,这种调节过程一般不宜持续时间太长。
发现自己的最佳才能。通常有以下几种方式:(1)自幼喜爱条件下的“水道渠成”式。(2)志向朦胧条件下的“层层剥笋"式。(3)情绪激动条件下的“忽然发现”式。(4)社会调节条件下的“多次碰撞”式。
最佳才能与次佳才能或一般才能,有着内在的相关性。相关度大的,如体育与舞蹈才能,数学与物理才能。发展次佳才能,可以起到强化最佳才能的作用。相关度小的,如文学与数学才能,哲学与歌唱才能,发展次佳才能则对最佳才能助益不大。从战略上讲,与最佳才能相关度小的,一般应放弃发展,与最佳才能相关度大的,应突出最佳,以次养佳。
扬长与避短是成才过程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因为所谓人才,都是以自己的一种或几种见长的才能得到社会承认的。鲁迅健笔凌云,写文章是海内名手,可是如果硬要去跟人家比赛摔跤,很可能就是人家的手下败将了。才能之短,有的可以避,有的则不能避,只能克。克短,是为了更好地扬长。
这个规律要求立志成才者,同时要求社会人才管理部门,都尊重这一规律。俄国著名诗人普希金触怒沙皇政府后,身遭流放。在流放地,他被派去组织捕蝗,结果因为他缺少组织才能,不仅没有剿灭蝗虫,连工作报告也没写好。不能说普希金不是人才,而是用非所长造成的。
摘自《王通讯人才论集》 第一卷 P251252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沙发
jw_hero
2009-7-2 16:27:58
这个帖子不错,但是还有一点不太清楚,资料里面所说的,第五届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得主,平均年龄是67岁,这也 许是真实的。但是,相信大家都知道,诺贝尔经济奖得主依靠的成绩有可能是他几十年前的成果。所以,这不能作为经济学家成才比较晚的依据。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藤椅
manage123
2009-8-4 14:15:37
呵呵!比较同意二楼的说法。很多理科的也是这样。符合人才成长生理规律的!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板凳
yadnas
2009-8-21 17:36:23
正在关注人才成长规律的课题,谢谢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报纸
ehr7758
2009-8-24 15:44:57
这个帖子不错,但是还有一点不太清楚,资料里面所说的,第五届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得主,平均年龄是67岁,这也 许是真实的。但是,相信大家都知道,诺贝尔经济奖得主依靠的成绩有可能是他几十年前的成果。所以,这不能作为经济学家成才比较晚的依据。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详细出处参考:
http://www.pinggu.org/bbs/viewth ... amp;from^^uid=1175372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地板
piratk
2009-8-25 10:01:03
人才规律成长一呢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与信息经济学
[转帖]是博弈论让他们获得了200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请讨论:
200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简介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希克斯经济思想研究
[转帖]200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揭晓 3位经济学家共同获奖
诺贝尔经济学奖评选标准是什么?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希克斯谈中国货币发展史
如果将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统一起来,能否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201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看金融学的发展——以金融学说比较分析为角度
栏目导航
人力资源管理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经管文库(原现金交易版)
文献求助专区
市场营销
Gauss专版
热门文章
【同程商旅】中国企业出海差旅研究报告
“十四五”能源发展成就报告
智算无界AIDC的超越和重构2025
当社科基础理论重大理论发现的时候
【10+指标】2007-2024年上市公司污染物排放 ...
【24重磅,自用整理!】2000-2024上市公司投资 ...
2025年我国医药航空冷链发展现状与趋势展望 ...
是相信人工智能?还是否定人工智能?相信就 ...
ibm-AI时代的银行业-以AI驭险,更须为AI设防 ...
CNNIC-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发展报告(2025)
推荐文章
AI狂潮席卷学术圈,不会编程也能打造专属智 ...
10月重磅来袭|《打造Coze/Dify专属学术智能 ...
最快1年拿证,学费不足5W!热门美国人工智能 ...
关于如何利用文献的若干建议
关于学术研究和论文发表的一些建议
关于科研中如何学习基础知识的一些建议 (一 ...
一个自编的经济学建模小案例 --写给授课本科 ...
AI智能体赋能教学改革: 全国AI教育教学应用 ...
2025中国AIoT产业全景图谱报告-406页
关于文献求助的一些建议
说点什么
分享
微信
QQ空间
QQ
微博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