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付贷”已被叫停。据测算,预计全国房贷“场外配资”金额在500~800亿元左右,撬动的房地产成交额如果按照保守的5倍计算,则杠杆成交金额超2500亿元。这个比例并不大,按照目前15.4万亿购房贷款余额来看,场外配资占场内杠杆资金的0.3%-0.5%之间。
为控制房地产杠杆风险考虑,今年3月份链家全面停止首付贷产品,此后,各地的各级监管部门相继出台政策文件落实《关于调整个人住房贷款政策有关问题的通知》,严打首付贷,因此,我国现在的购房杠杆以场内杠杆为主。
当前中国房地产市场虽然在加杠杆,但绝大部分是政策允许的“场内杠杆”,场外杠杆水平较低。从国际比较看,中国居民杠杆水平低于主要发达经济体。目前,中国房地产贷款占银行贷款比重为24%(其中个人购房贷款15.1%),虽然近些年这个比例不断攀升,但比美国水平低很多,美国次贷危机以来不动产抵押贷款占银行信贷的比重持续下降,但仍高达33.2%。
房地产场内杠杆其实不高。单就房屋而言,场内杠杆表现为其购买住房首付占房屋总价的比例。回顾我国历次住房贷款最低比例调整情况,最低首付比例是调控房地产市场的主要手段之一,配合限购等政策上升和下降。自1998年之后,虽然最低首付比例有升有降,但最低比例从未低于20%,并且附加非限购城市和首次购买等限制条件。加之,考虑金融机构的实际操作中还会根据贷款客户资信情况,在最低比例之上有一定程度的上浮。可见,我国居民购买商品房首付比例最多不会低于20%,可能25%到35%比较合理。我们可以与其他国家做横向对比,美国在08年次贷危机之前首付比例非常低,甚至出现零首付的现象,目前虽有提高,但仍低于20%,一般在5%到20%之间;澳大利亚首付比例在20%左右,但其贷款利息极低;加拿大房贷比例处于上浮阶段,大中型银行提供贷款首付比例一般不低于20%;日本由于维持低利率政策,房贷零首付现象仍然十分普遍。通过国际比较可以发现,我国居民购买商品房的首付比例在国际尚处于较高水平,与美日等国的零首付还有一定差距,居民购买商品房杠杆并不高,基本处于合理水平,杠杆总体可控。
从贷款/收入比看,房市杠杆风险可控,但区域分化很大。从房贷总额与城镇工作人员工资总额的比较来看(我们假设贷款购房者都是城镇居民),这个比值近十年来没有太大的变化,在2014年还是落到了1.03的位置上,也即现在的房贷总额,城镇居民不吃不喝一年还完。实际上,我们假设平均贷款期限是20年的话,就是加上平均6%的房贷利率,那么平均每年居民需要付的按揭占目前收入的8.9%,这个比例基本可承受。但是,这个总量指标可能不能反映不同区域和不同人群的差异。
7.2 房企加杠杆:房地产开发商资产负债率上升过高过快,对银行融资过度依赖
对于房地产开发商而言,最新数据显示:在房地产开发资金来源里,占比最大的是三块:其他资金(36.1%)、自筹资金(31.8%)以及各项应付款(18.8%),其他资金意即定金及预收款以及部分个人按揭,而自筹资金在很大程度上包括房地产开发贷,各项应付款则是施工企业垫资。
从这个结构可以看出:房地产开发投资中直接依赖于贷款的部分除了11.3%的国内银行贷款之外,还有相当部分的房地产开发贷款。数据显示,在自筹资金里,76%的部分都是房地产开发贷款,占房地产开发资金来源的27.4%。
除此之外,有相当比例的资金是间接依赖于银行贷款的。比如说:在其他资金里,有21%都是来自于购房者银行贷款,如此算下来的话,直接或间接依赖银行贷款的比重大约有47.4%,再考虑到18.8%的施工方垫资实质上也是房地产企业的负债,且可能有部分也来自于贷款,开发资金中大致有约65%左右的资金是依赖于银行体系的。
目前的房地产开发资金来源中,对银行的依赖明显超过40%的国际通行标准,具有比较大的不稳定性。
房企还会通过各种各样的办法融资。一个经典的事例是融信。融信今年拿下了15宗地,共计340亿元,尤为瞩目的是:这家市值80亿元的公司在今年8月17日以110.1亿元的价格在土地拍卖中摘得上海静安区中兴社区N070202单元两幅地块,楼面价格为10.03万元/平方米,这个价格刷新了全国单价地王纪录。
融信的融资手段非常多元,银行、信托、债券融资、股权出售、资产证券化等方式,都成为了融信的融资手段,其未来预计还会开拓险资融资。据统计,上半年其凭借这些银行贷款之外的新渠道融资超过100亿元,其多元融资渠道的强大输血能力无疑是其业务迅猛发展的关键。
从融信的资产负债率来看,其常年波动在85%以上,显示出其在经营上较为激进的理念,2015年资产负债率虽有下降,可在很大程度是因增加了17.21亿元的永续债所致。因永续债的无期限特质,融信未来的债务风险只增不减。
除此之外,从上市房企,我们也能窥到房企的激进策略给未来财务带来的隐患。首先,房地产行业的资产负债率近15年时间里,从52%一路上升至77%,目前来看,房地产企业77%的资产负债率偏高,一旦未来的房地产资产缩水的话,可能存在更大的资产负债率走高、房地产企业债务风险暴露。
其次,房地产的流动比率在近十年也出现了明显下降,从2006年的2.55下降至目前的1.6附近,此外,房地产行业归属母公司股东的权益/带息债务从15.6倍跌至近5年的不足1倍,2015年年报显示,这个比例仅为0.54。
因此,需要关注开发商环节的财务脆弱性带来的潜在风险。一方面过于依赖银行体系,另一方面则过度融资及投资。在中小城市房价和销量放缓后,房地产开发商更多地进入一线城市市场,炒高地价、拼抢地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