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1290 0
2016-10-14

(二)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平衡关系

在现代经济学里,社会总需要和总劳动表述为总需求和总供给。现代经济学里的宏观经济学派把整个国民经济运行当做一个整体加以考察,它研究的是经济总量,如总需求、总供给、国民生产总值、就业总量、总消费、总储蓄、总投资等。在阐述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均衡时使用了总供求模型。

总需求是指给定价格、收入和其他经济变量,消费者、企业、政府和外国部门的需求的总额。因此,总需求反映的是经济中不同经济实体的总支出,包括消费者购买食品,政府购买坦克,企业购买汽车等。影响总需求的因素有价格水平,居民的收入,对未来的预期,以及税收、政府支出,货币供给等政策变量。

总需求曲线表示对各种产品的需求量和对应的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总需求曲线是一条斜率为负值、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总需求曲线的这种形状表明,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价格水平越高,总需求就越小;反之,价格水平越低,总需求就越大(见图10)。

图10                         总需求曲线图

总供给是指给定现行价格、生产能力和成本,所有企业想要生产并出售的产品总量。一些有影响的教科书通常使用总产出的概念,并且认为总产出代表总供给。实际上,总产出中包含了无法统计的自给性产品。当不考虑自给性产品时,总产出才等于总供给,才可以说总产出恒等于总收入。

总供给曲线表示所有企业想要生产的产出总量和对应的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总供给曲线的形状是宏观经济学中较有争议的一个问题。多数学者认为,长期总供给曲线是垂直的,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

长期总供给曲线是一条垂直线,不论价格水平如何,产出水平即供给水平总是等于潜在国民产出。长期总供给曲线之所以是垂直的,是因为在长期中内,所有投入品和产出品的价格都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灵活变动的。投入品的价格(如工资率等)随产出品价格的上升而上升,成本增长率等于价格增长率。这种价格的变动对企业没有影响。所以,总供给不受价格水平变动的影响,它决定于技术、生产资源的供给和生产资源的正常利用率,因此长期总供给曲线就是潜在国民产出水平上的一条垂直线(见图11):

图11                          总供给曲线

从图11中所给出的总供给曲线可以看出,它大体上可分为三种情况:

(1)总供给曲线在点a以左时,大体上是一条水平线。它的经济含义是:这时社会上还存在着一部分闲置资源,因此即使物价总水平保持相对稳定,总供给数量也会随总需求的增加而增加,即可以在不提高价格水平的情况下,增加总供给。这一模型,是由凯恩斯提出来的,所以呈水平状的总供给曲线又称为“凯恩斯总供给曲线”。

(2)总供给曲线在ab之间,呈向右上方延伸之势。它的经济含义是:这时社会上以不存在便宜的闲置资源;总供给的增加,主要依靠社会平均的单位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但这时,总需求的增加如果没有相应的物价总水平的提高,供给者是不愿意继续增加总供给的数量的。在这种情况下,物价总水平的变动与总供给规模的变动之间,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这种情况在短期中存在,所以右上方倾斜的总供给曲线被称为“短期总供给曲线”。

(3)总供给曲线在点b以上时,基本上是一条垂直线。它的经济含义是:这时的总供给已经趋近于潜在的总供给,继续动员社会闲置资源和提高社会平均的单位资源利用效率的余地已经极小。因此,无论这时社会的总需求如何增加,物价总水平怎样上涨,都难以使总供给的规模继续扩大。资源充分利用,经济中实现了充分就业,总供给无法增加,这种情况在长期中存在,故垂直的总供给曲线被称为“长期总供给曲线”。

我们还可以建立总供求模型,把总需求曲线和总供给曲线放在同一坐标中描述,通过均衡点变化的描述,反映国民收入和对应的就业总量(见图12)。

图12  总供求均衡与国民收入决定

在图中,OY线是总供给线,OP线是总需求线,O点为经济起始原点,AD线为总供给曲线,AS线为总需求曲线,E点为均衡点。

(三)动态经济水池模型

前面我们使用现代经济学理论分析了社会某一产品的需求、供给与均衡价格,分析了社会总生产与总需求的平衡关系,下面我们再引入马克思的两大部类理论并使用经济水池模型描述社会经济总量均衡与结构均衡的动态变化(见图13)。

图13     经济总量均衡与结构均衡动态变化图

图13是在图12基础上延伸出来的。在这个图中,我们把图12顺时针旋转了45度,图中的0Y线是供给线,这条线反映的是供给总量,说到底反映的是社会的总计价劳动量。0Y线与0S线之间是供给区域,反映供给的总量和结构,也就是反映社会的总劳动量和社会将总劳动量分配给某一产品或某一部类的劳动数量;在商品经济条件下,这一区域反映的是有报酬的劳动支出,也就是社会的就业总量和就业结构,家务劳动以及自给性产品等无报酬劳动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忽略不计。图中的0P线是需求线,这条线反映的是需求总量,说到底反映的是社会有支付能力的需要总量。0P线与0S线之间是需求区域,反映的是需求的总量与结构,也就是反映社会总的需求支付能力或者对于某一产品和某一部类的需求支付水平;0S线是经济价值平衡线,这条线反映了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供求平衡状况。供给区域和需求区域里各有一条虚线,两虚线之间区域是供给与需求的弹性变化空间。Y1 、Y2和P1、P2是供给和需求结构的示意线,它可以表示两种产品的供给区域或需求区域,也可以表示两大部类的供给区域或需求区域,如马克思所说的第一部类C和第二部类V。由于需求不会降为零,所以,Y1、Y2处的柱状实线以下区域反映的是经济总量的最低供求水平或经济结构中某一产品或某一部类中的最低供求水平。在总量上,经济水池沿着0Y线向右延伸,反映经济规模的大小,由于劳动时间受到生理极限和自然时间单位限制,经济水池反映的经济总量扩大实际是人口规模的扩大。在经济模式不变前提下,经济水池的大小与人口的增减有关。分析时我们可以不考虑人口规模,直接把经济水池中劳动的总供给表示为100%。而且,在一种经济模式下,由于受制于环境资源的承载能力,人口规模的扩大也是有限度的。在结构上,柱状线的位置可以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调整,反映某一产品或某一部类占用的劳动量在社会总劳动量中的比例变化,马克思认为在商品经济中这一比例的变化反映的是由社会技术构成决定的有机构成的变化。每个人在提供劳动的同时也是劳动产品的消费者,因此,在总量平衡和结构均衡的情况下,需求区域应该是供给区域的镜像,我们也可以沿0S线上下对折,形成一个水池样的经济分析模型(见图14)。

图14:动态经济水池模型

在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当市场中某种商品供给不足时,需求拉动价格上升,生产这种商品的利润增加,厂家会竟相参与这种商品的生产。每增加一个新的厂家,就如同在弹性结构部分增加一块卵石。由于信息不灵和生产的滞后性,即使这种商品的实际产量超过了需求,仍然有许多厂家加入,导致非刚性的池壁越垒越高,直至超出OS经济价值平衡线许多。

这种商品的供给超过需求后,部分商品难以实现价值,商品价格开始不断下降,这导致一些厂家破产,弹性池壁被冲垮,直至此种商品的生产达到刚性库容附近,重新出现供给不足为止。在价值规律的调控下,商品生产不断地围绕着经济价值平衡线波动。反映到图表上,就会形成一个围绕0S线波动的曲线。

正如马克思指出的,供求的波动不仅表现在个别商品上,更主要的是表现在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平衡上。当经济从波动的底部上升时,由于存在“木桶效应”,某种商品需求上升,必然引起结构失衡,导致相关商品需求上升。需求的增长使生产投入加大,新增投入中又有一部分通过工资等形式转入消费。转入消费的新的需求,又必然引发新的投入。在联动效应推动下,社会总供给不断增加,直至达到波动的顶点。

在经济波动的顶点,供给结构的弹性部分超出经济价值平衡线,需求不足表现出来,许多商品已难以找到买主从而使价格不断下降。价格下降和销售困难导致企业亏损和破产。企业破产裁减工人又降低了社会购买力。社会购买力降低又会使新的企业破产。这样循环往复下去,使供给结构的弹性部分像“多米诺”骨牌一样一块连一块的倒下去,直至到达经济波动的谷底为止。在早期奉行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的国家,由于社会保障程度非常低,经济水池的刚性部分所占比例过小,因此经济波动的幅度非常大,造成的损失和心理影响也就大,1929年的经济大危机就是一个例证。

在水池中,我们还引入了马克思的两大部类资料生产的理论,来分析技术提高情况下有机构成变化引起的需求和供给结构变化。在马克思的分析中是把生产资料的生产放在前面,按照C-V-M的顺序排列的,我们在经济水池模型中想按照历史的发展顺序把生活资料排在前边,这样在模型中,靠近0点的是V而不是C,虽然这样大家可能不习惯,但符合历史事实,也方便后边的分析。

如果从头开始分析,我们会看到,最早的经济水池中,需求主要是生活资料,人们的劳动几乎全部用于生活资料的生产。随着第一把石斧的出现和技术的不断提高,生产资料生产在全部劳动时间中的比例开始提高。我们在前面的博文中提到过,在资本主义以前,用于生产资料的劳动所占的比例不会很高,从全社会讲,有可能不会超过10%。但用于生产资料的劳动不断物化,使外化的结构部分处于不断积累中。在机器替代体力的历史阶段里,生产资料的增长是处于优先地位的,特别是在资本主义社会更是如此。工业化时代来临后,把10%以上的劳动用于积累,增加全社会的装备水平是以全社会资本化、商品化为形式的。

在资本主义社会向人本主义社会过渡的时期,情况发生了变化。首先,在人口增长停止的情况下,生产资料的装备水平虽然也在继续提高,但在总劳动中的比例却也同生活资料一样,处于不断下降中。也就是说,在人本主义社会里,生产资料优先增长的规律将不再发挥作用。社会的剩余劳动时间不是继续物化成外在的生产资料,而是通过非劳动时间计价的方式逐渐体现在人的素质提高上。

这样,我们在这个经济水池模型中至少可以看出以下三组处于不断变化中的比例关系:第一,经济总量的供求比例关系;第二,个别产品的供求比例关系;第三,各部类或个别产品所需劳动与总劳动量之间在技术构成变化影响下的比例关系。

从社会追求的目标来说,要求这三组比例关系都处于均衡状态,但是,那只是一种主观愿望,实际的经济过程是处于波动之中的,平衡只是一种趋势,社会经济过程是在波动中向前发展的,非均衡态才是社会经济过程的正常状态。一般认为,价值规律在引导经济运行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不过,我们还应注意,价值规律的作用也是有限度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虽然人们不能对整个经济运行进行调控,但是,人类意识始终没有放弃经济调控的努力。人类意识调控与价值规律调控在层次和范围上的划分,取决于经济的规模和人类能力。另外,许多非经济因素也对价值规律作用的发挥有制约力。例如,从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来看,相当长的时间里,供给结构难以满足需求结构,供给结构的变化十分缓慢,导致经济涨落始终在供给区域中波动。也就是说,在劳动生产率不能超过人口增长速度的年代里,社会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呈现的是供给短缺状态。供给的波动与人口的数量也一直呈现正相关状态。供给增加,人口增长;供给减少,人口萎缩。而人口不变前提下的供给结构弹性部分所占比例几乎可以说微不足道。正因为如此,上世纪三十年代以前的经济学家认为:“供给创造自己的需求”。只要能够生产出来,总会有人买的,物品的价值总是会实现的。在供给始终处于不足的年代里,价值规律的作用就打折扣了。为了使有限的供给能够在社会成员间分配下去又不引起大的社会冲突,宗教的安抚、国家机器的强制、发放票证、排队等非经济手段都自觉不自觉的用了出来,成了价值规律调控的必要补充。

在现代工业社会里,劳动生产率提高的速度超过了人口的增长速度。社会供给能力大为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变化导致供给结构不断变化,满足相同的需求花费的劳动不断减少,由于劳动者的无产化,供给结构的刚性部分不断缩小,相应供给结构的弹性区域不断加大。生活水平的提高使需求日益多样化,因此,在供给结构的弹性区域内,人们行使自主消费选择权使边际效用成为主要的调控心理因素,消费的随机性增加了供求变化的频率,弹性供给结构的波动区域不断加大,甚至超出经济价值平衡线。宽幅的振荡导致经济危机的冲击力和影响力越来越大。凯恩斯针对这样的情况,提出了加强需求管理的理念,要求政府主动干预经济运行,通过经济政策引导消费,通过政府财政支出强化供求结构的刚性部分,针对经济波动采取反周期的对策,使经济波动幅度减小,降低波动的危害。这样,经济制度和经济政策又成了影响价值规律作用发挥的重要因素,社会劳动按比例分配规律在新的时期又发展出了新的形式。社会总资本在这样的新形式中不断调整总量、结构以及技术进步条件下的动态平衡关系,从而保证剩余价值的创造和实现。

    三、经济理论创新应该重视广义政治经济学研究

人类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进程。各派学者对这一进程的反映与中国民间故事《盲人摸象》里的盲人一样,虽然都说自己知道大象的样子,但大家摸到的都是局部。要想知道这头大象真实的样子就必须把大家的局部认识综合起来,形成一个总体认识才行。也就是说,作为对唯一的自然历史进程的反映,必须把研究的时空范围覆盖到人类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和全地域,这是广义政治经济学研究者的历史使命。《资本论》本身在搭建经济理论体系大厦过程中起到了关键的结构支撑作用,同时马克思在《资本论》研究过程中也为我们建立了一套值得继承的研究方法并给我们提出了应该进一步研究的课题和方向。首先,马克思树立了用唯物主义历史观观察社会的典范;其次,马克思建立了从历史到现实和从抽象到具体的研究描述范式;第三,马克思把按比例分配社会劳动规律列为人类社会基本经济规律,为我们提出了继续研究的课题和方向。

兼收并蓄才能综合各派观点创建新的广义政治经济学体系。首先,建立在马克思分析框架和范畴体系上的广义政治经济学应该找到进行逻辑分析的始点范畴。其次,建立在马克思分析框架和范畴体系上的广义政治经济学应该准确判定我们所处的时代性质。第三,建立在马克思分析框架和范畴体系上的广义政治经济学应该继续运用经验归纳法、抽象演绎法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方法,同时吸收西方现代经济学中的科学成份及优秀成果,引入信息理论和系统理论,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范式。

《劳动与人类社会发展》一书初步提出了建立广义政治经济学的一些设想。从学术界的情况看,作者认为现在不缺解决问题的能力,缺的是突破旧范式的勇气,现在是提出经济学范式革命的时候了。2008年的金融危机说明,世界需要新的理性的价值体系引领前行。作者的看法,这个新的价值体系只能是马克思主义的现代化、国际化和大众化。马克思主义的现代化,就是把许多新的知识与历史唯物主义结合起来,为人们提供客观的科学的实事求是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马克思主义的国际化,就是在全球化的今天提出能为世界人民接受的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就是让更多的人参与到认识客观世界的思考中来,破除僵化、教条的思维模式,从更多元化的角度去探索世界,通过平等的心平气和的讨论,形成对世界发展进程的比较全面的认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