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秦末有个叫季布的人,为人诚实守信,只要他承诺的事情一定会做到,当时甚至流传着这样的谚语:“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季布的“一诺”即为季布的信用,可值黄金百斤,那么信用到底是什么呢?信用在社会中的含义与经济学中的含义有何异同?读者在学完本章后将会有清晰的答案。
信用作为金融学的一个基础范畴,不仅与其他金融知识有着很强的关联性,而且更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关,从借钱、贷款到信用卡消费,甚至我们使用的纸币在本质上都是信用的体现,信用几乎无处不在,所以,深入地了解信用是很必要的。
从无到有的条件——信用很久以前,有一个原始部落叫高山部落,部落的人们按年龄、性别分工劳作,但部落主要是以狩猎为生。由于当时捕猎工具简陋,野兽又比较强大,所以需要合作捕猎,得到的猎物不是仅在猎人间分配,而是由所有部落成员平均分享。此时南山部落还是在原始公有制的社会阶段。
随着南山部落的发展,人们发明了青铜、铁等工具,捕猎变得更加容易,猎物丰富了起来,狩猎中的人员伤亡也减少了,人口数量大规模增加。生产力的发展使南山部落成员的谋生能力增强,人们开始独立地进行生产,并且生产的东西归自己所有,不参与集体平均分配,私有制便产生了。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有的人擅长捕猎,有的人擅长手工活,社会开始有了分工,捕猎的专门捕猎,做衣服的专门做衣服。食物、衣服、工具等有了剩余,他们便开始用各自的劳动产品按照一定比例进行交换。
那时,部落里有个专门用丝绸做衣服的人叫做依依,她通过用自己制作的衣服跟别人换来食物。有一年,部落出现一种蚕虫病毒,她家养的蚕虫都死光了。没了衣料,她一件衣服也没做出来,无法从捕猎的人那儿换来食物。无奈之下,依依只好恳求猎人先借一些食物,明年做出来衣服再还给他们。由于依依做的衣服质量上乘,在部落里都是有名的,她的人品也非常好,从不亏欠他人,所以捕猎的人们很爽快地答应了她。依依凭借捕猎的人对自己的信任,并且以第二年衣服的生产为保证,从他们那儿获取了食物,我们把这种能力或禀赋称之为信用。
随后,部落里经常地会出现类似依依的情况,借贷活动开始频繁起来了,借贷的产品有食物、衣服、工具等,但都还只限于实物借贷。许多年之后,货币产生了,方便了产品的交换,货币可以用来购买食物、衣服等各种商品。借贷已不再限于实物借贷,出现了货币借贷。
信用实际上在很遥远的过去就已经产生,像南山部落这样的原始社会就有了信用。信用是一种资源,是经济行为者以未来财富为支付方式而获得资金、物资、服务的禀赋。随着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到近代,企业组织高度发展,银行等金融机构从产生到逐渐成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信用关系覆盖了整个社会。社会中的借贷活动不仅仅发生在粮食和衣服等消费领域,并且扩展到再生产领域和宏观经济领域。生产衣服的厂商从生产布的厂商那儿赊账买入布料作为原材料,承诺卖出衣服后立即付款;负责发行货币的部门通过货币的投放与收回来控制整个社会的信用规模。
微信公众号:FUTO玩转金融 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