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其实是不同的角度而已,道德情操论里的斯密是伦理学家的身份,而国富论中的斯密则是一位经济学家,两本书都还没机会拜读,但是上经济学说史的时候,老师讲到,前者是斯密更多的是讨论一种理想的社会结构,而后者则是现实的考虑社会发展的实现,国富论中斯密认为追逐个人利益能够提升公共利益,这种逐利行为是由看不见的手所控制的。从经济学讲看不见的手即需求,提供大家有需求的东西自然能够提升公共利益,“看不见的手”就体现了《道德情操论》中的理他心理。我觉得应该是这样理解吧。还需要考虑的是,斯密这种追逐私利提升公共利益的看法来自当时社会实际,当时社会发育度还很低,人的需求不多,利益关系比较简单,经济活动基本体现为正和博弈,并不是像现在社会利益主体很多,利益关系繁杂,零和博弈的情况也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