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认为世博就是一场展览,2010年后,它对于促进上海乃至长三角的经济、社会发展,作用仍然很大。在7月8日于浦东新区举行的“张江文化创意产业论坛”上,上海市发展改革研究院院长陆国梁的这个观点,引起与会者的共鸣。
毋庸置疑,世博将成为推动上海下一步发展的重要引擎,甚至会带来上海的产业结构发生较大调整。不过,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作为上海市政府的核心智囊,并一直在领衔操刀上海市多个重大课题的陆国梁认为,上海面临的产业转型是艰巨的。这种转型带来最直接的结果就是地方财政收入的减少,而这是地方政府所最担心的。
他表示,要增加财政收入,就要大力发展新兴产业,而且这种产业发展要“东边不亮西边亮”。“比如我对创意产业就一直非常看好。”而且,“文化创意产业往往在危机当中蕴含着更大的机遇”。
“上海发展先进制造业是国家战略”
《21世纪》:我们注意到,上海多次提出仍要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上海的核心优势还继续存在吗?
陆国梁:上海的优势在于其国际化程度高。这种国际化带来了产业的国际化,使得上海在利用外来技术和资金上具有先天优势,通过吸收、引进来建设自身的先进制造业。当下来看,上海产业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集聚优势明显。
需要注意的是,上海发展先进制造业是国家战略,前段时间国务院出台的上海“两个中心”就指出,上海要发展高端制造业,因为这个制造业很多是自主创新提供的产品,很多是代表了科技发展方向的新产品,国家希望通过上海发展制造业为其它地区提供一个样本。
《21世纪》:但你提到的国家战略,比如大飞机,就分布在西安、天津、上海等地,上海的政策优势已经不那么明显,上海如何发挥这个国家战略的作用?
陆国梁:国家把大飞机放在三个不同地区,分工协作,这个是非常可以理解的,这是根据三个地区产业特点、人才优势等来决定的。
至于上海,优势一般来说有人才,但上海利用好国家战略有一个最大的优势就在于上海特殊的地理位置。上海背靠长三角,利用和长三角一体化的机会,整体效应会体现,这为上海产业升级、实施国家战略提供了好的机会。
“大浦东”和“大虹桥”
将推动上海新一轮发展
《21世纪》:现在“两个中心”获批对上海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机会。我们观察到,上海在区域经济发展上也有一些新思路,你如何看待上海的新机遇?
陆国梁:对,是一个好的机会。而且我认为还有两个机遇:一个是两个“大”:大浦东、大虹桥。在产业转型和国际金融危机这个背景下,大浦东和大虹桥就是一个很好的区域发展落点。
大浦东是行政区划上的一个重大突破,背后则是产业、区域发展思路的突破。大虹桥位于长三角交通枢纽区,一旦开通,物流、人流庞大,加之规划的配套发展区,这块地区发展将会很快。这两个地区能推动上海新一轮的大发展。
还有一个就是世博会。世博会对上海的产业转型的意义不容小觑,应该来说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上海世博会的“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理念将可能成为上海这个城市的核心奋斗目标:让老百姓生活更美好。世博会的技术,比如制作、建筑、科技等将在之后得以开发和利用,也会带来巨大的收益,能推动产业结构,而不会说世博后这些成果不能带来效益。
《21世纪》:你刚才讲到虹桥。有说法认为,上海好象已经把虹桥定位于国际贸易中心中的内贸中心区?
陆国梁:我也知道这个说法。但我要指出的是,虹桥不仅仅是内贸中心,这个说法有一点问题,应该说成是贸易中心。现在内贸和外贸都紧密结合在一起,已经没有单纯的国际贸易或者国内贸易,很难分清楚。所以仅仅提虹桥是内贸中心是不对的。虹桥和浦东等地区,要共同成为国际贸易中心建设的一部分。
《21世纪》:以前上海发展的中心在浦东,现在大浦东成立了,同时又要发展虹桥,如何协调这个关系?
陆国梁:大浦东是一个国家战略。合并后要在原有的基础上取得突破,包括经济运行要符合国际习惯等,这些方面将会促进大浦东的发展。大虹桥地处上海核心区,又是长三角核心区,其所带来的效益很大,这个地区更主要的是发展自身,服务长三角。两个地区是可以协调发展的。
上海应注重长期、战略性的产业转型
《21世纪》:“两个中心”带来的效益,更多是中长期的,或许短期内很难见到实际效益。上海有无短期的措施来促进经济发展?
陆国梁:临时性的就是“保增长,调结构,促就业”。但我们更关注的是长期的、战略性的促进产业转型的措施。因为,上海现在确实是进入了转型阶段,没有金融危机也要转型,已经连续16年GDP高速增长了,所以要关注长期的内容。
《21世纪》:但问题是,上海官方似乎很担心转型过程缓慢,会影响自身地区的GDP以及官员考核,因此会很想推出一些自身的短期内刺激经济的措施?
陆国梁:应该来说,转型是一个痛苦的过程,的确可能对一些地区的官员,尤其是非上海地区的一些基层官员考核会觉得压力大,但上海暂时还没有相关措施去调整考核指标。
我平时和官员接触发现他们并不是关心这个问题,他们关注的更多是金融危机对地方财政带来的影响。因为金融危机后,地方财政收入有了不同程度的下降。没有钱,保就业、保增长等做起来压力更大。所以他们就试图大力发展新兴产业,东边不亮西边亮,发展创意产业等服务业,要知道,创意产业现在发展速度要比实体经济快很多。
《21世纪》:创意产业等新兴产业,对于上海乃至我国的整体经济发展到底有多大的促进作用?现在很多地区对一些新兴产业,比如创意产业一哄而上缺乏总体的、战略性的规划。你怎么看这个问题?
陆国梁:尽管金融危机依然存在,但是我国的文化产业具有良好的发展态势。2008年我国的网络游戏产业增长了77.6%,同时为电信、IT产业带来了428.4亿元的收益。
这个增长速度还是挺快的。我觉得发展创意等文化产业,要鼓励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民间资本积极投入,为社会资源、民间资本投入文化创意产业必须创造良好的环境。
同时,政府要推进建设文化创意园区,集约化的经营机制,吸引具有影响力的文化创意企业、研究机构等等,形成规模效应,构建创意文化产业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