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强争辩:产业政策要不要
11月9日,大洋彼岸的美国在进行热热闹闹的总统大选,与此同时,中国进行了一场可能被写入历史的辩论——产业政策之辩。11月9日下午,林毅夫与张维迎在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举行产业政策问题的公开辩论。今年这场北大两位教授的争论轰轰烈烈,引得发改委与国内外一众学者参与进来。产业政策之争之所以重要,因为其本质是计划与市场之争,犹如历史上的米塞斯vs兰格、哈耶克vs凯恩斯,两人辩论结果关乎中国未来的政策导向。
林毅夫、张维迎两位教授首先各自演讲,然后进行对话,整场辩论持续三个小时,小报告君提炼两人主要观点,以飨读者。
林毅夫:
不能因为产业政策大部分是失败的,我们就不要产业政策了,那样做的话实际上是把婴儿跟婴儿洗澡水一起倒掉。
为什么许多经济学家反对产业政策?1、二战后许多发展中国家使用了产业政策,但经济发展绩效很差。2、在成功的国家也有许多产业政策是失败的。但是,尚未见不用产业政策而成功追赶发达国家的发展中国家,也尚未见不实用产业政策而能继续保持领先的发达国家。
领先的产业是政府支持的。2011年有一个经济学家出版了《企业家型政府》,研究发现美国在国际上领先的产业或企业,他们早期的研发基本上都是政府支持的。由于政府支持研发的钱是有限的,所以政府花的钱就决定了这些产业的发展方向。新产品技术必须具备的基础科研,由于风险太高,企业不愿投入,主要是政府投入。
我们能做的是提高产业政策成功概率。作为经济学家,要研究为什么产业政策能成功,为什么大部分国家都有产业政策,为什么大部分产业政策都会失败。我们希望找到准则,帮助政府提高成功的概率,减少失败的概率。
从新结构经济学来看,发展是有药方的。一个是有效的市场,一个是有为的政府。一个国家要发展成功,需要按照比较优势发展。既要有市场,也要有政府。希望媒体能完整传达我的观点。不要以为我不要市场。
产业政策的作用:要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必须有第一个吃螃蟹的企业家。如果他成功了,后面就会有一群跟风的竞争者,这样就得不到垄断的利润,这跟他付出的成本是不对称的。发达国家要用专利保护来鼓励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让他们不怕后面的竞争者。这就是产业政策的作用。如果第一个吃螃蟹的企业家选择的行业基础设施不完善的话,即使他有企业家精神,他也无能为力。这个时候就需要政府因势利导,来解决这个问题。
为什么大部分产业政策失败?发展中国家:除了执行能力不行,还有心太急,容易好心干坏事,比如我们50年代所讲的“十年超英,十五年赶美”。这也是社会主义国家计划经济失败的主要原因。发达国家:因为基础科研成功率低,还因为政府为了就业和社会稳定去支持一些本来就没有竞争力、应该退出的企业,给它很多补贴。比如欧盟每天给一头奶牛补贴2欧元,本来该退出了,但是它不愿意退出。
张维迎:
我和林毅夫在产业政策上的不同,其实是经济学基本范式的不同。林毅夫信服新古典经济学范式,我信服米塞斯经济学范式。我特别不理解林毅夫把自己的理论建立新古典经济学理论之上,又说不能照搬西方经济学。
新古典经济学的假设是企业家毫无用武之地。但米塞斯哈耶斯的分析理论认可企业家的地位。
日本80年代的产业政策一塌糊涂。日本早期产业政策没有产生灾难性后果,是因为有效抵制了政府的干预。
产业政策为什么会失败?一是认知能力的限制,二是激励机制的扭曲。通俗地讲,一是由于人的无知,二是由于人的无耻。认知能力的限制比激励机制更根本。
创新和新产业是不可预见的。拥护产业政策的人的一个基本假设是:技术进步和新产业是可以预见的,因而是可以计划的。这个假设是完全错误。新产业总是来自创新,历史证明:创新和新产业是不可预见的,创新过程充满了一系列的不确定性,没有规律可循。人们对创新和产业发展的分析都是“事后诸葛亮”。30年前没有人预见到今天的主导产业(互联网、新能源、生物制药等)。今天也预测不了30年后。实现创新的唯一途径是实现经济自由。
产业政策是穿着马甲的计划经济。中国在改革开放以后,再实行计划经济脸上不好意思,就改了一个词叫“产业政策”,其实就是穿着马甲的计划经济。中国经济结构持续存在的结构失调、产能过剩,哪一个不是我们政府的产业政策主导的结果?中国失败的产业政策比比皆是。
专家也无法预计产业发展。(幽默举例)林毅夫当年回国时,带了4台电风扇,结果没用,因为他没想到国内空调发展起来了。
正确的产业政策,过去、现在、未来都不会有。林毅夫等人认为,不能因为许多产业政策失败就不要产业政策,关键在于制定什么样的产业政策。这种观点类似上世纪80年代有人捍卫计划经济:不是计划经济本身不好,二是我们没有把计划经济搞好!
谁要搞产业政策,谁拿自己资本去投资。如果政府真的要搞产业政策,建议同意的政府官员和企业家拿自己的资本来投资产业。你觉得会成功,那就拿你的来赚钱。
没有产业政策自由市场下技术进步最快。瓦特、博尔顿发明蒸汽机;史蒂文森发明货车、本茨、戴勒姆发明汽车;莱特兄弟发明飞机;爱迪生发明电灯;贝尔发声电话;IBM发明PC;盖茨发明Windows;马化腾的微信;马云的淘宝等。
产业政策一是模糊了企业家的眼睛,二是勾引企业家寻租不走正道。我相信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一定是自己想品尝美味佳肴有冒险精神的企业家,而不是政府补贴。一定要政府补贴才能创新的企业家,一定是寻租者。比较优势都是企业家创造的,不需要政府官员来确定。
(与林毅夫对话时)政府帮助企业解决的好多问题是先设置了障碍。我不是说政府不应该帮助企业解决问题,而是政府不要给企业设置障碍,政府帮助企业解决的好多问题是先设置了障碍,然后再帮助,等于说我把你的嘴封上,不让你吃饭,每天给你输营养液,每天维持,没有我你命就没了。
本场辩论,你支持谁?
背景补充:
1995年,林毅夫张维迎就开始论战
国有企业改革方向问题,张维迎认为,企业的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必须匹配,因此掌握国企实际控制权的管理层应该获得国企产权,国企改革的方向就是民营化。林毅夫认为国企的主要问题是承担了太多的社会负担和政策负担,导致国企缺乏活力,因此国企改革的方向是营造一个竞争性市场环境。被外界称为“北大交火事件”。
2004年张林再次爆发论战
北大CCER创办十周年活动上就中国经济发展预期发生争论。林毅夫认为,只要沿着当前的路子走下去,中国经济再增长二三十年没问题,到2030年经济总体规模一定赶超美国。张维迎则担心在未来的二十年里,中国经济增长的源泉将发生根本性转变,这将会使中国企业面临很大的挑战。如果企业制度问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国未来的经济增长将非常令人担忧。
2009年初张维迎发表:彻底埋葬凯恩斯主义
针对全球金融危机和4万亿,张维迎发表彻底埋葬凯恩斯主义疑问,认为,理解危机可能比简单出对策更重要。解决问题最好的办法是什么?是市场自身的调整,政府救市的结果可能延缓了市场的调整。打一个比方,现在的经济就像一个吸毒病人,医生却给吸毒病人开的药方是吗啡,最后的结果可能会使问题更严重。过度的投资,可能用不了多久,经济又会掉下来,可能掉得更惨。
2013年张维迎与中移动副总裁爆发“垄断”争论
夏季达沃斯论坛第二天,张维迎与中移动副总裁李正茂展开了一场关于“垄断”的争论。针对民众长期对中国通信行业存在“垄断”的指责,李正茂予以否认,并反指“微信才是垄断”;张维迎则表示,国内三大运营商之间的关系是“混战”,并不是真正的竞争。
2014年张维迎林毅夫就产业政策、政府与市场关系辩论
2014年7月7日,复旦大学纪念杨小凯逝世十周年讨论会上,张维迎:从中国历史看几乎没有一个产业政策成功,林毅夫称市场没有政府协调更失败,张维迎则认为不可能。
2016年张维迎林毅夫再就产业政策辩论
2016年8月21日,复旦大学举行“产业政策:总结、反思与展望”研讨会。林毅夫发表演讲:经济发展有产业政策才能成功。2016年8月25日,西安,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2016年西安夏季峰会。张维迎发表针锋相对的演讲:为什么产业政策注定会失败?
本次产业政策辩论引发发改委及国内外诸多学者参与(公开发表观点的学者里,支持张维迎的较多):
发改委:产业政策确实存在与新常态不相适应的地方,将认真评估当前的产业政策
许成钢:用谁的钱搞创新,这事很重要
许小年:迷信产业政策概因计划经济惯性和部门利益驱使
吴敬琏:林张辩论过多关注现象、太片面
1996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詹姆斯·莫里斯(James A Mirrlees)称支持张维迎
李稻葵:林张之争没抓住经济问题的根本
田国强介入激辩:仍然十分地不赞同林毅夫的观点。
楼主末尾话语
作为经济学家,要研究为什么产业政策能成功,为什么大部分国家都有产业政策,为什么大部分产业政策都会失败。
比如我们50年代所讲的“十年超英,十五年赶美”。这也是社会主义国家计划经济失败的主要原因。


“我从来不是,也不想成为一个政客。 但当我看见我们国家的问题的时候,我知道我无法再袖手旁观了。我们的祖国曾经施惠于我, 我爱她, 我感到我必须行动起来。”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