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宏观经济学
4595 26
2016-11-09

两强争辩:产业政策要不要

    11月9日,大洋彼岸的美国在进行热热闹闹的总统大选,与此同时,中国进行了一场可能被写入历史的辩论——产业政策之辩。11月9日下午,林毅夫与张维迎在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举行产业政策问题的公开辩论。今年这场北大两位教授的争论轰轰烈烈,引得发改委与国内外一众学者参与进来。产业政策之争之所以重要,因为其本质是计划与市场之争,犹如历史上的米塞斯vs兰格、哈耶克vs凯恩斯,两人辩论结果关乎中国未来的政策导向。

     林毅夫、张维迎两位教授首先各自演讲,然后进行对话,整场辩论持续三个小时,小报告君提炼两人主要观点,以飨读者。

林毅夫:

不能因为产业政策大部分是失败的,我们就不要产业政策了,那样做的话实际上是把婴儿跟婴儿洗澡水一起倒掉。

为什么许多经济学家反对产业政策?1、二战后许多发展中国家使用了产业政策,但经济发展绩效很差。2、在成功的国家也有许多产业政策是失败的。但是,尚未见不用产业政策而成功追赶发达国家的发展中国家,也尚未见不实用产业政策而能继续保持领先的发达国家。

领先的产业是政府支持的。2011年有一个经济学家出版了《企业家型政府》,研究发现美国在国际上领先的产业或企业,他们早期的研发基本上都是政府支持的。由于政府支持研发的钱是有限的,所以政府花的钱就决定了这些产业的发展方向。新产品技术必须具备的基础科研,由于风险太高,企业不愿投入,主要是政府投入。

我们能做的是提高产业政策成功概率。作为经济学家,要研究为什么产业政策能成功,为什么大部分国家都有产业政策,为什么大部分产业政策都会失败。我们希望找到准则,帮助政府提高成功的概率,减少失败的概率。

从新结构经济学来看,发展是有药方的。一个是有效的市场,一个是有为的政府。一个国家要发展成功,需要按照比较优势发展。既要有市场,也要有政府。希望媒体能完整传达我的观点。不要以为我不要市场。

产业政策的作用:要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必须有第一个吃螃蟹的企业家。如果他成功了,后面就会有一群跟风的竞争者,这样就得不到垄断的利润,这跟他付出的成本是不对称的。发达国家要用专利保护来鼓励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让他们不怕后面的竞争者。这就是产业政策的作用。如果第一个吃螃蟹的企业家选择的行业基础设施不完善的话,即使他有企业家精神,他也无能为力。这个时候就需要政府因势利导,来解决这个问题。

为什么大部分产业政策失败?发展中国家:除了执行能力不行,还有心太急,容易好心干坏事,比如我们50年代所讲的“十年超英,十五年赶美”。这也是社会主义国家计划经济失败的主要原因。发达国家:因为基础科研成功率低,还因为政府为了就业和社会稳定去支持一些本来就没有竞争力、应该退出的企业,给它很多补贴。比如欧盟每天给一头奶牛补贴2欧元,本来该退出了,但是它不愿意退出。

张维迎:

我和林毅夫在产业政策上的不同,其实是经济学基本范式的不同。林毅夫信服新古典经济学范式,我信服米塞斯经济学范式。我特别不理解林毅夫把自己的理论建立新古典经济学理论之上,又说不能照搬西方经济学。

新古典经济学的假设是企业家毫无用武之地。但米塞斯哈耶斯的分析理论认可企业家的地位。

日本80年代的产业政策一塌糊涂。日本早期产业政策没有产生灾难性后果,是因为有效抵制了政府的干预。

产业政策为什么会失败?一是认知能力的限制,二是激励机制的扭曲。通俗地讲,一是由于人的无知,二是由于人的无耻。认知能力的限制比激励机制更根本。

创新和新产业是不可预见的。拥护产业政策的人的一个基本假设是:技术进步和新产业是可以预见的,因而是可以计划的。这个假设是完全错误。新产业总是来自创新,历史证明:创新和新产业是不可预见的,创新过程充满了一系列的不确定性,没有规律可循。人们对创新和产业发展的分析都是“事后诸葛亮”。30年前没有人预见到今天的主导产业(互联网、新能源、生物制药等)。今天也预测不了30年后。实现创新的唯一途径是实现经济自由。

产业政策是穿着马甲的计划经济。中国在改革开放以后,再实行计划经济脸上不好意思,就改了一个词叫“产业政策”,其实就是穿着马甲的计划经济。中国经济结构持续存在的结构失调、产能过剩,哪一个不是我们政府的产业政策主导的结果?中国失败的产业政策比比皆是。

专家也无法预计产业发展。(幽默举例)林毅夫当年回国时,带了4台电风扇,结果没用,因为他没想到国内空调发展起来了。

正确的产业政策,过去、现在、未来都不会有。林毅夫等人认为,不能因为许多产业政策失败就不要产业政策,关键在于制定什么样的产业政策。这种观点类似上世纪80年代有人捍卫计划经济:不是计划经济本身不好,二是我们没有把计划经济搞好!

谁要搞产业政策,谁拿自己资本去投资。如果政府真的要搞产业政策,建议同意的政府官员和企业家拿自己的资本来投资产业。你觉得会成功,那就拿你的来赚钱。

没有产业政策自由市场下技术进步最快。瓦特、博尔顿发明蒸汽机;史蒂文森发明货、本茨、戴勒姆发明汽车;莱特兄弟发明飞机;爱迪生发明电灯;贝尔发声电话;IBM发明PC;盖茨发明Windows;马化腾的微信;马云的淘宝等。

产业政策一是模糊了企业家的眼睛,二是勾引企业家寻租不走正道。我相信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一定是自己想品尝美味佳肴有冒险精神的企业家,而不是政府补贴。一定要政府补贴才能创新的企业家,一定是寻租者。比较优势都是企业家创造的,不需要政府官员来确定。

(与林毅夫对话时)政府帮助企业解决的好多问题是先设置了障碍。我不是说政府不应该帮助企业解决问题,而是政府不要给企业设置障碍,政府帮助企业解决的好多问题是先设置了障碍,然后再帮助,等于说我把你的嘴封上,不让你吃饭,每天给你输营养液,每天维持,没有我你命就没了。

本场辩论,你支持谁?

背景补充:

1995年,林毅夫张维迎就开始论战

国有企业改革方向问题,张维迎认为,企业的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必须匹配,因此掌握国企实际控制权的管理层应该获得国企产权,国企改革的方向就是民营化。林毅夫认为国企的主要问题是承担了太多的社会负担和政策负担,导致国企缺乏活力,因此国企改革的方向是营造一个竞争性市场环境。被外界称为“北大交火事件”。

2004年张林再次爆发论战

北大CCER创办十周年活动上就中国经济发展预期发生争论。林毅夫认为,只要沿着当前的路子走下去,中国经济再增长二三十年没问题,到2030年经济总体规模一定赶超美国。张维迎则担心在未来的二十年里,中国经济增长的源泉将发生根本性转变,这将会使中国企业面临很大的挑战。如果企业制度问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国未来的经济增长将非常令人担忧。

2009年初张维迎发表:彻底埋葬凯恩斯主义

针对全球金融危机和4万亿,张维迎发表彻底埋葬凯恩斯主义疑问,认为,理解危机可能比简单出对策更重要。解决问题最好的办法是什么?是市场自身的调整,政府救市的结果可能延缓了市场的调整。打一个比方,现在的经济就像一个吸毒病人,医生却给吸毒病人开的药方是吗啡,最后的结果可能会使问题更严重。过度的投资,可能用不了多久,经济又会掉下来,可能掉得更惨。

2013年张维迎与中移动副总裁爆发“垄断”争论

夏季达沃斯论坛第二天,张维迎与中移动副总裁李正茂展开了一场关于“垄断”的争论。针对民众长期对中国通信行业存在“垄断”的指责,李正茂予以否认,并反指“微信才是垄断”;张维迎则表示,国内三大运营商之间的关系是“混战”,并不是真正的竞争。

2014年张维迎林毅夫就产业政策、政府与市场关系辩论

2014年7月7日,复旦大学纪念杨小凯逝世十周年讨论会上,张维迎:从中国历史看几乎没有一个产业政策成功,林毅夫称市场没有政府协调更失败,张维迎则认为不可能。

2016年张维迎林毅夫再就产业政策辩论

2016年8月21日,复旦大学举行“产业政策:总结、反思与展望”研讨会。林毅夫发表演讲:经济发展有产业政策才能成功。2016年8月25日,西安,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2016年西安夏季峰会。张维迎发表针锋相对的演讲:为什么产业政策注定会失败?

本次产业政策辩论引发发改委及国内外诸多学者参与(公开发表观点的学者里,支持张维迎的较多):

发改委:产业政策确实存在与新常态不相适应的地方,将认真评估当前的产业政策

许成钢:用谁的钱搞创新,这事很重要

许小年:迷信产业政策概因计划经济惯性和部门利益驱使

吴敬琏:林张辩论过多关注现象、太片面

1996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詹姆斯·莫里斯(James A Mirrlees)称支持张维迎

李稻葵:林张之争没抓住经济问题的根本

田国强介入激辩:仍然十分地不赞同林毅夫的观点。


楼主末尾话语


        楼主之所以用了《两强争辩:产业政策要不要》这个标题,是因为林、张两人的争论由来已久。事实上,中国的宏观经济管理无论是计划经济时期还是市场机制的改革始终都没有走出“一统就死,一放就乱”的怪圈。林、张争论的起点大概也源于此。本次争论中,其他方面和经济学家也介入其中,这倒使问题有了思维的某种端倪:
    1、产业政策制定与哪些因素有关?国家政权的政治目标、全球化的文化碰撞与交融、科技改变生产方式、社会消费的演化变迁、供给侧创新对新消费引导作用、全球化市场与区域经济的不同层次之间的关联和协调性、一国的原始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的历史变迁衍生出的社会经济思维和价值取向、每个国家的发展禀赋和内生动力所伴生的优劣势等等是不是产业政策都应该囊括的考虑因素?
    2、社会主义经济中的国有企业垄断性和中苏两国计划经济模式的差异(前苏联的高度计划性与中国的二元经济结构以及中央与地方的经济关系,比如财政分灶吃饭等等)、新自由主义不能解答的“女王之问”和新古典主义假定的“完全竞争”是不是存在问题?
    3、经济问题几乎都是复杂大系统的问题,经济决策没有最好的解决方案,只有“若干路径取其优”的决策。产业政策是否需要关键是看这个政策是否科学,是否能够促进生产力科学的持续发展。吴敬琏就这个争辩说:“林张辩论过多关注现象、太片面”,李稻葵认为:“林张之争没抓住经济问题的根本”,大约部分说明了这一点。就那些失败的产业政策而言,大多是没有从跨学科复杂大系统的角度看问题(政策悬浮)。
    4、这里,斯蒂克里茨提出的“全要素效率”和“一政党制”条件下发展模式是不是可以有所借鉴?上世纪80年代末周其仁提出“预期紊乱”和近来李克强强调“预期管理”的思路应当引起重视。资本投入必然要考虑预期收益,当一个5年的发展预期都看不清楚的时候,“10年规划”的可预见性可能就更差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6-11-9 23:30:29
作为经济学家,要研究为什么产业政策能成功,为什么大部分国家都有产业政策,为什么大部分产业政策都会失败。
如何衡量产业政策的成功,如何衡量产业政策的失败,这需要进一步探讨。


在各国当中,企业存活率都相当低。
----------这能说明成功吗?这证明了市场经济的失败吗?或者,证明了私有企业的失败吗?


以下转帖自网络:

国内半数企业存活5年以下 规模越大存活率越高
2013年08月01日10:39
来源:南方周末

报告表示,
美国《财富》杂志的统计数据显示,美国62%的企业寿命不超过5年,只有2%的企业能存活50年;
日本《日经实业》的调查显示,日本企业平均寿命为30年。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11-9 23:33:36
比如我们50年代所讲的“十年超英,十五年赶美”。这也是社会主义国家计划经济失败的主要原因。
以下转帖,摘抄:

作者:达瓦里希

众所周知,十月革命前的俄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1913年俄国的工业产值仅占世界工业总产值的4%,而到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苏联已经成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工业强国,它也是在二战之后的半个世纪里唯一能与美国抗衡的超级大国。苏联74年的经济发展速度一直远远超过同期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1950年苏联的国民收入约为美国的31%,1983年提高到了67%,1985年苏联的石油、生铁、钢、铁矿石和天然气等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均居世界首位。而中国改革开放前三十年的经济成就,根据数据可见,与教科书上“国民经济濒临崩溃”的描述相去甚远,实际上是完成了相当可观的积累。

然而这两个国家发展的逆袭不是依靠时间积累的逆袭(相比西方国家的发展历史长度),而完全是方法的逆袭,其比起林毅夫的“新结构经济学”、“比较优势”、“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为简单,简而言之就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重)工业化,尤其是(重)工业化抓住了人类社会经济增长的关键,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则是与之相配套的最优的制度体系。

美国加州大学教授Clark教授曾在他的量化历史研究成果中指出:“人类历史中其实只发生了一件事,即1800年前后开始的工业革命。只有工业革命之前的世界和工业革命之后的世界之分,人类其它的历史细节有意思,但不关键”。因为从大的方面看,世界人均 GDP 在 1800 年前的两三千年里基本没变化,是工业革命之后才逐渐上升。

而从微观方面看,工业革命之后和之前的人类生活方式、社会结构、政治形态以及文化内涵都有本质性的大变革,所以对工业革命的重要意义怎么强调都不过分。而对于工业革命的论述早已卷帙浩繁,限于篇幅我们在此只强调两点:一是发展重工业的重要性;二是重工业的发展必须依赖于计划协调。

重工业体系建立于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英国爆发的工业革命,最关键的一点就是煤铁复合体的出现。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有一系列的相关技术通过如此多的相关工序相互促进,最终形成了一个加工能力和能源采集的正反馈系统。煤铁复合体可以不依赖于其他行业自行发展,持续的投资可以使这个复合体的规模和精密程度指数化扩大。

而重工业体系的生产能力指数化扩张又提供了人类社会各经济部门普遍需要的东西。重工业相当于基干,其他工业部门只是基干上长出的枝条而已,更为重要而抽象的是重工业部门直接促进了人类采集、利用负熵的能力,同时能够自发扩张、升级,从而成为经济增长的发动机,所有经济部门都要消耗负熵才能运转,所以重工业部门可以促进经济发展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但是重工业体系的发展条件也是苛刻的,投资量大、资金周转周期长以及需要依赖于基础科学的研发,而且随着经济体系越来越复杂,分工越来越细。除非把生产能力降低到接近农业时代的水平,所有的工业部门都不可能独立运行、发展,只有和上下游产业部门相配合才能体现其效率。所以,没有哪个企业可以做出真正独立的经济决策,不依赖于上下游部门扩大生产规模或改变生产方式,这就要求更紧密的计划、协调与合作。

而且从历史来看,自由资本主义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托拉斯、康采恩等大规模垄断组织的出现正是伴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重工业体系的发展。所以马恩早就指出这些垄断组织的出现实际上是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但是即使如此,重工业体系的发展仍然受限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一是受限于市场空间,二是由于重工业并不直接面对消费者,且投资大、周期长,资本主义企业很少愿意对重工业进行投资。

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就充分表明了这一点,除了在洋务运动中若干官办企业投资于重工业以外,数十年间民族资本主义几乎完全没有投资于重工业的发展,更不用说投资于基础科学的研发。林毅夫也利用这一点反驳张维迎“基础科学的革命不受企业家精神影响,而是政府支持的科学家推动的,政府部门发挥了相当大的作用”。而前苏联和改革开放之前的中国实行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系则正好克服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这些缺陷,极大和极快地推动了整个国家的工业化发展。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11-9 23:35:50

关于产业政策,

1,这需要定义。什么叫产业政策?这需要定义。

2,衡量产业政策,需要指标。

3,分析产业政策,需要模型。


没有定义,指标,模型,就基本上属于空对空了,乱放空炮。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11-10 00:05:21
全世界各国的教育,都是失败的,都很失败。

为什么?

因为,成千上万的学生当中,连一个诺贝尔奖得主,都没有。平均一千万的学生,才出一个得主。太失败。


全世界各国的卫生系统,都很失败。

为什么?

因为,89.98%的死者,都是在医院里面去世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11-10 00:10:39
全世界全人类都搞市场,搞交易,搞了几千几万年了。

但是,世界列强,国际先进,就那十几个。100年前,是那十几个。现在,还是那十几个。

其余的绝大多数的国家,都落后,失败,完蛋。

为什么?这都是为什么?

不知道。

张维迎知道吗?更加不知道。

张维迎就连什么叫经济增长,经济增长的因素,都不懂得。他特别不懂得市场经济,自由交易。


是真的。

其实目前来说,全人类全世界的经济学,都还是盲人摸大象。那么,不学无术如张维迎,更加不懂得了,他也就是摸麻绳。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