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最小的证券交易所”
开放仅仅六年后的1983年,39岁的禹国刚作为中国政府选派的两个代表之一,到日本学习证券知识。
当时的上海市领导人十分希望能尽快成立证券交易所。1990年春,朱杌访问美国、新加坡等地,在抵达最后一站香港时,朱在一个记者招待会上不动声色地说:上海证券交易所将在年内成立。
很快,具体负责筹建的人被找到了。那一年,尉文渊仅仅35岁。当时,很多人认为要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让交易所开业,是一次冒险,这对国家如此,对1990年6月29日才接手筹备组的尉文渊来说,更是如此。
尉文渊是上海人,15岁就去新疆当了兵,在连队和泥、打坯、养猪。5年后回到上海被分配到曹杨电影院打杂,拿个小手电引座之类。后又调到普陀区委当一名小干部。高考时进上海财经大学财政专业读书,毕业论文写的是论股份制。
1986年,31岁的尉文渊担任国家审计署的处长。两年后夫人在上海要生孩子,尉只好弃官回沪,在人民银行上海分行金管处当个正处级副处长。
从15岁出去当兵到34岁回家伺候夫人坐月子,尉文渊一多半时间都在沪外,南腔北调风吹雨打,这些经历培养出日后他出任上海证券交易所总经理时的“生猛”做派。
当时,筹建工作千头万绪,面临的问题成堆:上海证券交易所采用会员制还是公司制?如果是会员制,当年上海可作为会员的证券公司只有3家——申银、万国和海通,必须解决地域限制问题。另外,交易所的经营品种主要还是想搞股票,但当时比较成型的股份制企业才有11家,能够上市的只有6家,是不是应该先以经营国债为主?第三,交易所的筹备经费如何解决?要不要市政府出资?第四,管理机构怎样设置?是否有必要设立专门机构——如管理委员会?这与市政府和中央有关部门应是什么关系?
当年上海的另一个“麻烦”是,每年都有两三亿的资金外流,所以,上交所起步先是搞地方统一市场,还是开始就吸收外地会员公司,这事拿不定主意。当时在北京,高西庆等人建立的中国证券市场联合设计办公室(联办)坚持只有建立全国性证券交易所,通过梯级辐射网络,形成集中统一的交易体系才能够解决局部地区资金外流问题。
1990年1月,在召开全国体改会议期间,上海体改办主任贺镐圣来到联办。贺说,市政府有关部门对建立交易所后会对资金外流产生什么影响看法不一,故仍未最后确定交易所起步时的性质。与“联办”合作筹建交易所的工作,目前看无外乎有三种可能:第一种,先搞上海市地方的统一交易所,基本不吸收外地会员公司,如果是这种做法,则欢迎“联办”作为顾问参与这项工作;第二种,开始就搞全国性的交易所,并吸收少量外地证券公司参加,在这种情况下,可能会吸收“联办”的一些设计力量,但基本是以上海市为主搭配班子;第三种可能是获得中央支持,允许放手搞正规化的证券交易所,并可以吸收一定数量的外地证券公司参加,在此情况下,就可考虑采取“上联筹”的形式,与“联办”通力合作,把交易所搞得好一些。
不仅上交所的框架牵扯到现实和长远的矛盾,连名字都关系重大。
上海证券交易所的“证券”一词的英文译名为SECURITIS,意为抵押品,泛指证券、债券,而没有像国际上所通用的直指股票的SHARE或STOCK。当时是上海交通银行董事长的李祥瑞这样解释到:“当时译成SECURITIS也符合我们股票少证券多的情况,但也确实怕写成STOCK上面不批。”
开市锣和股市传说
2004年1月10日,由湘财证券出资设立的中国第一家国家级证券博物馆——历道证券博物馆在上海陆家嘴金融中心华能联合大厦开馆揭幕。首任中国证监会主席刘鸿儒担任历道证券博物馆名誉馆长。
在这家博物馆的藏品中,有一面铜锣静静地伫立在博物馆一角,它曾经是中国第一家证券交易所的开市锣。当年,尉文渊花了六百多块钱从城隍庙把它买了回来。
1990年12月19日,上海浦江饭店举行了上海证券交易所开业典礼,上海市委书记兼市长朱杌致开业词,副市长黄菊、香港贸发局主席邓莲如女士、国家体改委副主任刘鸿儒等出席,上交所总经理尉文渊敲锣开市,他也成为当时全球最年轻的交易所老总。
“那个锣的声音比较闷一些,声音偏低沉,不是我们想象中很荡气回肠的样子。它带点沉闷的感觉,所以开市的时候我就拼命地敲,我要把它敲响。”
有目击者称,尉敲完锣后,激动得当场晕倒,被人搀扶着离开了热闹的现场。
尉的确是拼了命。短短半年时间,他和他的同事们应对着千头万绪、纷繁复杂的工作,承受了巨大的压力。不过,尉文渊不仅敲响了开市锣,更敲响了中国资本市场宏伟乐章的开篇。
上海证券交易所采用了先进的电脑交易系统,使交易的指令传输、撮合成交、证券过户、清算交割、信息检索与储存高效运作。上海证券交易所是白手起家,而纽约等老牌交易所要玩电脑,先要废了传统的大呼小叫手舞足蹈的习惯,比上海证券交易所累得多。
开业当日,上海证券交易所里有30种证券上市,其中国债5种、企业债券8种、金融债券9种、股票8种。
第一笔交易对象是真空电子,由海通证券公司抛出,未达3秒便被万国证券公司抢去,被宣布无效。再次竞价,申银证券公司吃进,成交价365.70元。如此,上海三大券商都在当天露了脸。
一.上海证券交易所1990年12月19日正式开业【抢在深圳之前正式开业】,首日上市的8家上市公司俗称老八股
“沪市老八股”
回忆“老八股”点石成金-应建中
老八股为什么能点石成金 让我们先来回顾一下,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让第一批大户掘得第一桶金的老八股盛景。 1990年12月19日上海证券交易所诞生之日,上市的仅有8只股票,即上海本地的延中实业(600601)、真空电子(600602),飞乐音响(小飞乐600651)、爱使电子(600652)、申华电工(600653)、飞乐股份(大飞乐600654)、豫园商城(600655),以及浙江的凤凰化工(600656),其中豫园商城初上市时名豫园商场(人称小豫园),到1992年改制扩大后才变为豫园商城。与此同时,深市则有深发展、深万科、深宝安、深安达、深原野等五支股票组成。 凡买过老八股的股民,若持股到现在,少则百倍、多则千倍收益,这决不是夸张,笔者手头就有几个现成的例子。笔者的一位好友,1991年买电真空时不小心将100股打成1000股,当时也没有什么“资金不足拒绝成交”之类的设置,1000股真空说买就买进了,资金亏空一大截,把她吓得冷汗直流,谁知第二天恰逢真空拆细,股价顿时大涨(当时也没有什么涨跌停板),她一下子赚了好几万,对工资只有几十元的工薪阶层来说,几万元是怎样的一个天文数字啊,就此给她的家庭和事业发展打下了基础。笔者还有一位朋友,也是一位证券记者,当时有关部门下发一规定,凡证券记者一律不准买股票,一查,他是上海证券记者中唯一买过股票的(当时证券记者很少),有多少呢?也就17股电真空(两次拆细后变成1700股),他按规定将17股电真空抛出后,知道股票是个好东西,后来干脆辞职不干,现在少说也有千万身价。申华董事长成为上市公司中第一个亿万富翁老总,则是有白纸黑字可查的,他的原始资本也就100股申华(拆细后变为1万股),因董监事持股必须锁定倒反挑他发了大财。 老八股为什么能“点石成金”?原因主要有三: 一是少。初上市时,8家公司流通股总共才60多万股,1200万上海市民平均每20人才有1股股票,后经两次拆细(100元面值拆成10元,再拆成1元),也不过6000多万股,而当时仅上海居民存款就有240亿元,以致每逢有公司发股或配股,人们常常通宵达旦排队,即便如此还是不得不出动警察,深圳更因股票风潮市委书记被迫辞职。 二是小。上海的老八股,除真空稍大为2亿股(其中流通股4910万股)外,其他延中500万股,小飞乐165万股,爱使40万股、申华100万股、豫园650万股,大飞乐2100万股(流通股210万股),浙凤凰2560万股(流通股510万股)。正因其小,还产生了另一个奇迹:缺陷造就的暴富。原来,根据后来通过的《公司法》规定,上市公司最低股本必须达到5000万元,《公司法》于1994年7月1日起生效,在此之前,凡达不到5000万的,如申华、爱使、飞乐音响之类,均要求突击达标,于是大送大配,高者如爱使甚至有10股送10股再配20股的,那时送股不讲公积金高低,配股也不要求净资产回报,反正为了达标急遽膨胀,从1990年底到1994年6月,申华从100万股扩至7020万股,爱使从40万股扩至5616万股,小飞乐从165万股扩至5200万股,豫园从650万股扩至2亿股,等等,又是拆细,又是送配,1股股票迅速变成10股、100股乃至上千股,发财不是如爆米花一般容易么? 三是全流通概念。由于历史原因,上海的老八股,除真空、浙凤凰、后来的“大豫园”等之外,一多半为全流通,连大飞乐原来流通股才占10%,也半明半暗地策划国家股上市,以致现在的飞乐股份流通股比例高达75%。全流通同时带来了二级市场举牌的轰动效应,想当初延中第一次被宝安举牌时,股价何止翻了几个筋斗,以后如申华、爱使、小飞乐,乃至稍后上市的兴业房产,均因频频举牌而大获其利。以上三个主要原因造就了“老八股”暴富的神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