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跨境结算迈出第一步 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迈出实质性的一步。中国银行、交通银行昨晚均放出消息称,将摘夺人民币跨境汇款结算业务第一单。 相关:中银香港作为试点在香港的惟一清算行,也将于今日起为人民币业务参加行提供人民币贸易清算服务,并邀请有意参与人民币贸易结算业务的参加行及其他银行签署新的人民币业务清算协议。目前,东亚、汇丰、渣打等外资行,以及工行、建行及农行等银行均有意向参与到试点中来。 [点评]:不论第一单最终花落谁家,在讨论和猜测中过了近半年的人民币跨境结算试点落到实处,对饱受汇率风险的企业来说都是一个好消息。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推出能使我国进出口企业在对外贸易中有效规避汇率风险,锁定进口企业成本和出口企业收益,加快企业结算速度,提高其资金使用效率。同时,推进人民币结算试点,也无疑能给中国的金融机构带来更多的新业务,有利于把蛋糕做大。但目前,由于市场需求较弱,以及制度联动上有待磨合,先期试点规模不会很大。此外,因人民币在资本项下尚不能自由兑换,跨境资金大规模流动的忧虑仍存,首单的功能更像是“投石问路”。 因此,人民币跨境汇款结算业务的启动,目前更多的是使企业多了一种货币结算渠道,人民币真正国际化还需要一个过程。今后必须注重加强商务、海关、银行、外汇、税务等各个职能机构的协调,才能构建一个畅通的人民币用于国际结算的机制。 发改委拟推进人口城市化 国家发改委表示,全国有1.4亿介于农村和城市的人口,扩大内需面临的困难,在一定程度上与限制农民工进城定居的政策有关,所以首先要解决这部分农民工人口的城市化问题。发改委正会同有关部门研究推进城市化政策,寄望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和改革措施,解决农民工在城市的定居问题。 相关:根据中国社科院最近发布《城市蓝皮书》显示,截至2008年底,中国城镇人口突破6亿,城镇化率为45.7%。如果把中国城市人口的比重提升到2/3,使服务产业比重提升到50%,就可以为经济增长创造出一个长期的内需释放过程。 [点评]: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由于过于看重外资外贸快速增长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效应,因而促成了我国过分依赖外需带动增长的格局。如果延续目前的经济结构增加投资与产出,今后宏观调控的发挥空间就会越来越小,甚至可能由于生产过剩而走向政策出发点的反面。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的增长应被列为今后经济发展的目标。以人口城市化为取向的经济振兴方案,可以刺激实物产品消费需求与服务业需求的增长,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产出结构与人口结构不对称所造成的过度储蓄和消费不足,是目前可行的经济振兴方案之一。转入城市的劳动力一方面可以提升服务业比重,另一方面可以扩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4亿农民工,加上家属可能有3亿人,如果这部分人口有条件在城市定居下来买房、租房,对于扩大消费需求是很有潜力的。不仅可以促进日用品等行业的发展,还可以拉动房地产业的强劲增长,极大缓解已严重过剩的钢铁、水泥产能。因此,特别针对这一群体的具有保障性导向的政策将可能于近期出台。 6月新增贷款远超调控目标 央行调查统计司初步报告,6月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较上月新增15304亿元,至此,上半年新增贷款已经达到7.37万亿,远远超过年初制定的调控目标。 相关:央行在银行间市场发行500亿元1年期央票,这是1年期央票自去年底暂停发行后再度出山,表明央行开始加大货币回笼力度,控制基础货币。7日银行间市场中短期国债利率上涨明显,其中1年期国债和3年期国债分别上涨3.39和3.28个基点至1.0497%和1.9159%水平。 [点评]:6月份新增信贷再次巨额放量主要的原因还是资本金比例下调后,骤然放大了银行信贷的需求空间。另外,经济确实已开始复苏,也对银行信贷产生了预期的需求。数据显示,民营投资的增速和占比都在回升。民营投资的累计增速已从2月份26.2%,回升至5月份的33%,民营投资占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的比例也由2月份的44%逐月上升至5月份的48.5%,与去年的水平相当。但处于复苏中的实体经济是否真正需要半年7.3万亿的新增信贷?6月份的新增存款2万亿,表明贷款并没有转化成投资。因此,央行虽然在言论上表示下半年仍坚持宽松货币政策,但在公开市场操作上已开始有意适度控制基础货币投放,通过推高公开市场利率,增加货币市场资金运用收益吸引力进而控制信贷投放。近日,货币市场利率已开始明显上升。但短期内央行尚不会涉及加息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