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在证监、银监、保监三会自立门户的情况下,资本市场上的野蛮人兴风作浪,妖风四起。这些野蛮人利用优质实体经济的股权分散的现象,通过利用举牌、杠杆收购手段,恶意图谋优质企业的控制权。但这些野蛮人获得控制权之后是“保持优质资源的持续增长”还是“打一枪抓到猎物变现就跑”,这就难说了(至少看不出野蛮人有治理经营的能力)。这些野蛮人通过隐秘的手段,或者利用资金来源的“变脸”手段恰恰是利用了“证监、银监、保监三会自立门户各管一段”的空档的监管体制漏洞。这些野蛮人中既有“专业户”也有打酱油的,既有民间资本也有国有资本。但这都只是表象。透过这些资本的背后可以看到无一例外的都是活生生的强盗个体的人。王石的理想主义不堪一击,“南玻”的精英团队无力抵挡,就连一向谨慎警觉的格力电器也感觉到了危险。但凡企业出身的人,对野蛮人大多没有好感。今天,董明珠再次发声:“希望资本不要做破坏中国制造的罪人”finance.ifeng.com/a/ 20161203/15052160_0.shtml)。 这些“黑客资本”在媒体的眼里,“抱团”是一幅标准像:很像旧日的青红帮、会道门。问题是在现有的市场制度下,它们是合法的,这就是问题所在:劣币驱逐良币。我们应当明白的是股权资本只是财富分配的权利,并不表明到手的银子。大概只有华为可能早有预见:不上市。中国的资本市场如今似乎真的正在变成野蛮人圈钱的“劝业场”,这大概与中国建立资本市场的初衷是大相径庭的。实际上,这些野蛮人是看准了中国资本市场的体制弊端,并在内地资本市场之外勾结了一些外部金融资本来掏空内地资本市场的“血液”。我们一个知名网商被纳斯达克踢了出门,表明美国资本市场不喜欢圈钱套利者。
作为圈内的英籍华人学者李俊辰可能也看出了一些问题:为什么香港金融业对内地倡导的“深港通”的回应那么“腼腆”不回应?是不是已经有了“暗度陈仓”的路径我不敢妄下结论,但有一个事实是:野蛮人的根基基本是来自南方。怎样判断?如果从此前叶檀、刘姝威等人的文章以及一些企业独董的态度也可以看出一些蹊跷。虽然过去一直没有官方的的表态,但今天刘士余的态度应当算是一个明确的表态。另外关于保险系的异端参见文后附件:《险资举牌不能说的“秘密” 大型保险公司为何屡屡缺席》。
刘士余谈话摘要来自http://finance.ifeng.com/a/20161203/15052208_0.shtml
刘主席一段话讲完,台下基金经理们都惊呆了
刚刚结束的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第二届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上,证监会主席刘士余在演讲中突然脱稿讲了一段话。据目击者说,整个会场的基金们瞬间都惊呆了。
以下为部分演讲内容,根据现场录音,未经当事人确认:
(刘):我还是希望或者说要求不当奢淫无度的土豪,不做兴风作浪的妖精,不做谋财害命的害人精。
最近一段时间,资本市场发生了一系列不太正常的现象,举牌、杠杆收购,是对治理结构不合理的公司的一种挑战,这现象都有。但是你用来路不正的钱,从门口的野蛮人变成了行业的强盗,这是不可以的。
你在挑战国家法律法规的底线,你也挑战了你做人的底线,这是人性不道德的体现,根本不是金融创新。
有的人集土豪、妖精及害人精于一身,拿着持牌的金融牌照,进入金融市场,用大众的资金从事所谓的杠杆收购,杠杆是物理上的概念,用杠杆的强度、杠杆的长度、杠杆的支点,杠杆收购用的钱,出资人必须有风险消化能力,现在在金融市场,直接发展一些产品,实际上最终风险承受的不是发产品的机构,而是我们广大投资者。
杠杆质量在哪里,做人的底线在哪里?
这是从陌生人变成了野蛮人,野蛮人变成了强盗。挑战现行的金融监管的民商法是有力应对制度的创新和推进,有利于监管部门加强监管,当你挑战刑法的时候,等待你的就是开启的牢狱大门。
相信大家看完这段话后,脑子里有各种想象,这里我们补两刀:
周五盘后发生了两件事,其一深交所问询前海;其二调整融资融资规则。
事件一:
深交所向前海人寿发出关注函,要求说明前海人寿及一致行动人在格力电器拥有权益的股份是否已达到或超过公司已发行股份的5%;并说明买入格力电器股份的资金来源情况,以及未来12个月内是否有增持或减持计划等。
事件二:
调整“两融”保证金折算率。根据新规,静态市盈率超过300倍或公司业绩亏损的股票,将不能折算为融资融券保证金。融资融券标的新增77只股,基本都是中大市值的蓝筹。
由于事件过于重大,不好随便发表评论。相信刘主席这番话后,下周会有进一步新闻事件出现,大家密切关注事态进展就好。
可以讲的就是一句话:
大市值蓝筹是“最安全”的选择—— 对于大中型机构是这样。对于跟风散户而言,快一步才能赚钱。
附:http://finance.ifeng.com/a/20161203/15052113_0.shtml
险资举牌不能说的“秘密” 大型保险公司为何屡屡缺席
华夏时报(公众号:chinatimes)记者肖君秀深圳报道
距离2017年还有一个月时间,保险资金再次在股市掀起了大浪,举牌、增持好不热闹。安邦保险二次举牌中国建筑、阳光保险举牌吉林敖东、前海人寿大举买进格力电器逼近举牌线……
险资年终激进举牌挺进令监管层着急。11月29日,在第十一届21世纪亚洲保险年会上,保监会副主席陈文辉隔空喊话,针对个别机构罔顾市场接受程度、罔顾行业负面影响而采取的激进股权投资行为,监管决不会缺位,将及时进行必要的干预,表明监管态度、重申监管立场,促进保险机构审慎稳健投资。
奇怪的是,在一场又一场的举牌大战中,中国人寿、中国平安等大型保险公司屡屡缺席,为什么?有市场人士分析认为,保险 公司年终大考来了,尤其今年是“偿二代”实施下的第一次大考,那些承保和投资激进的中小保险公司偿付能力压力更大,为了达到偿付能力100%的红线标准,增持或举牌优质上市公司成为快速见效的方法,这背后有着种种监管和会计因素的现实原因。
高收益激战秘密
A股市场上,险资俨然成为一股强大的“泥石流”,举牌股价往往一飞冲天,而且举牌也从金融、地产两大业务板块扩散至制造业领域。那些研究各行各业的券商研究员迷失其中。“好多研究员都对险资动向进行研究,没办法,险资进入的股票就是涨得快。”12月1日,华南一家券商保险业研究员对《华夏时报(公众号:chinatimes)》记者称,一些机构和游资也趁机参与。
最近险资举牌或接近举牌公司的股价涨疯了。根据中国建筑公告称,截至11月24日,安邦资产持有公司普通股30亿股,占公司普通股总股本的10%。中国建筑的股价在安邦系一路买进中暴力拉升,今年下半年涨幅已超100%。根据格力电器公告,前海人寿从11月17日至12月28日,持股比例由原来的0.99%蹿升至4.13%,短短9个交易日内格力电器股价拉升近30%,而今市场都在盯着会不会举牌。阳光产险也在两个月不到的时间内增持吉林敖东股份至5%,其间吉林敖东的股价上涨接近50%。
险资举牌第一波热潮已经退去,如今岁末年关为何又开始了新一轮举牌热潮呢?在申万宏源研究员王丛云看来,主要是年末保险公司迎来“偿二代” 实施以来的第一个大考,险资继续加仓重仓股或带动股价上涨,提升偿付能力。
今年保监会出台的“偿二代”正式实施,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要求大于100%,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要求大于50%。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按“实际资本/最低资本”计,实际资本则按“认可资产-认可负债”,这其中认可资产以会计报表账面价值确认。如此一来,如果你的股票账面价值越高,那么你的资产多,越有可能达到偿付能力,否则保险公司的股东就需要拿出真金白银增资去补充资本,以达偿付能力要求。
拿准岁末时点,一路买买买,使得股价一路拉升,那么在年终结算的时候,股价越在高位越能使得资产确认更多,就越接近偿付能力达标线。所以说,提升持仓股票市值成为提升偿付能力最快的捷径。
不过,数来数去都是这几张熟悉的保险公司面孔在举牌,而大型保险公司中国人寿、中国平安等在这两轮却鲜有大动作,这又是为什么呢?
在承保和投资上激进的中小保险公司,往往是通过万能险快速扩张,倒逼其配置趋向收益较高的另类资产,而另类投资风险因子高,资本要求较多,资本压力更大,偿付能力达标更为困难,那么以举牌方式获得高收益、见效快的权益类投资,则成为提升偿付能力的最见效的方法。
上述华南券商保险业研究员认为,早已稳健经营和转型成功的大型保险公司,更多趋向期限长、保障为主的价值型产品,面对偿付能力的压力相比之下没有那么大,而且有强劲的盈利能力作支撑。其资产配置上也更多以固定收益类为主,资产久期较长;在股票权益类投资上也往往持分散、稳健、长期的投资配置原则,所以短期大笔暴力增持、拉升股票的行为少见。
监管层重提保障放首位
一场看起来完美的剧情不断上演:左手收保费,右手将部分保费投入股市大量增持或举牌上市公司,股价不断上涨,保险公司资产增厚,盈利增加……
但是,硬币始终存在两面性,A股市场如果平稳可控,同时险资进入的公司业绩稳定的话,那么险资投资便无往不胜。如果一旦资本市场波动,或者公司出现较大利空的话,暴力拉升的股价将很难维持高位,这种高风险对于险资来说将是沉重的打击。
监管层看在眼里急在心里。陈文辉在上述年会上还说,最近两年,个别保险机构采取比较激进的业务发展和投资方式,负债端过度依赖投资型业务,资产端盲目投资与保险毫不相关的行业,受到社会各界高度关注。针对这种情况,保监会从制度入手,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比如清理规范中短存续期产品、提高万能险保障水平、规范保险资金运用等,这些措施已收到成效。今后,保监会还将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鼓励保险机构发展长期保障型业务,强化保险资金服务保险主业,推动保险资金长期投资、价值投资和稳健投资,引导行业牢固树立保险姓保理念。
上述华南券商保险业研究员说,现在的问题是有的保险公司定位发生变化,改变了保险公司姓保的根本属性,而将保险公司作为了一个融资和投资的平台,而改为了姓投,实际上成为了一个投资公司,“他们不是靠保险盈利,而是靠投资来维持。”
那么,作为保险资金规模性投资进入上市公司,到底是财务投资呢,还是作为战略投资且参与经营呢?平安证券分析师王琳称,2015年底险资就开始显现出参与管理上市公司的意图。对于保险资金投资大方向,陈文辉强调,首先保险应该以风险保障和长期储蓄类业务为主,短期理财类业务为辅;其次保险资金运用应以固定收益类或类固定收益类业务为主,股权、股票、基金等非固定收益业务为辅;最后股权投资应以财务投资为主,以战略投资为辅。
保险公司在投资上进入了两难境地。一方面,低利率时代和经济处于底部,保险公司面临“资产荒”。另一方面,源源不断的保费收入,带来了资金配置的大压力,倒逼险资忍受较高风险以获取较高收益,但是这样又使得资产配置风险敞口提升。尤其是险资在股票市场上的大量增持甚至频频举牌,一些险资进入的股票直线拉升,其面临的波动风险更令人担忧。
11月30日,保监会公布的《2016年1-10月保险统计数据报告》显示,我国保险资金运用余额达129111.12亿元,较年初增长15.49%。其中股票和证券投资基金18611.69亿元,占比14.42%。
保险公司股票和证券投资距离30%上限还有一半的空间。在A股3200点之际,险资面临的是更多机会,还是更多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