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古典经济学的观点,商品的价值是由于其中所包含的劳动量决定的。那么我们要知道一件商品到底有多少价值,我们首先得知道它里面的劳动是多少?对于劳动的计量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唯一可以形成的统一标准是劳动时间,于是古典经济学家都不厌其烦地列举劳动时间作为例子,并且引入了一个必要劳动时间或者社会平均劳动时间的概念。假设一件商品的社会平均劳动时间是相同的,并且都是用了一个小时的人类劳动,那么这件商品的价值就确定了,他的价值就是一个小时的劳动价值。如此看来用劳动衡量价值的价值量似乎是可以确定的,他就是对劳动时间的度量。
接下来的问题就复杂得多,同样的劳动时间技术熟练工要比普通工人生产同样的产品生产的产品多,同一个工件所用的劳动时间低,那么技术熟练工的劳动所创造的价值就要比普通工人所创造的价值低吗?显然是不符合逻辑的,商品的价值首先是由商品所具有的价值决定的,与是谁生产的无关。那么怎样才能让不同的人加工同样的产品,所用的时间不同而让商品的价值相同呢?古典经济学的解决办法就是又引入了一个新的概念,就是复杂劳动和简单劳动。古典经济学认为,同样的劳动由于劳动者的熟练程度不同,所用的劳动时间不同,然后可以用一个衡量劳动熟练程度的加权系数来衡量,如果劳动者的熟练程度高,那么他所得到的加权系数就大,这个加权系数在应用古典经济学的实践中用工资级别来代替了,在改革开放前,中国对于劳动者所实行的就是八级工资制。对于文职人员实行的是二十四级工资制。
“也不清楚是哪一年【估计是人民币发行那一年(53年?一分钱劵标明最早的钞票),按旧制一万元兑换一元人民币,人民银行规定一元兑换一块大洋】工资制度接着出台。干部规定23级【后有25级之说,可能是试用期制度,未转正以公带干】那么主席本人志愿定为三级,据说是因斯大林是1级,所以中国没有一级干部,到胡耀邦是5级【组织部长出身,当然懂】而高级知识分子工资定的是相当高,几乎相当部级待遇而不止【这也是后来知识分之倒霉的原因,意见很大】而工人呢,定位技术级八级,其他参照。干部最高可达到300多园【民国时期大学教授300多块大洋】级差从最低级31.5园每长一级七,八元到十几元不等。工人呢,最高一级正【司机叫法】近百元,低档23.5元。部队服役干部工资,平常要比地方高四级,大头兵津贴,每月七元。工资收入按地区差别小有区处,当时规定高消费地区的大城市和山区略高,比如新疆有达到11类的,我市是四类长到五类地区,与山区的扎鲁特旗的七类地区比,工资补贴和出差补助洗理费就略低,当时差补1.2元,扎旗是1.7元一天;洗理费每月5角。这就是吧唧工资制。【写着玩啊,莫当真】一直执行到效益工资,部队和地方干部们的部门地区津贴,才告以结束。[1985年1月5日,国务院发出《关于国营企业工资改革问题的通知》】”(1)
那个工资级差有点拍脑门,在刚解放那会儿,经济学运用数学并不是很常见,所以所提出的概念大多是定性的,而不是定量的,但你非要定量的去较真,那就只有拍脑门了,因为衡量劳动熟练程度的具体的加权系数很难确定,只能用硬性规定来代替了。
也由于劳动的度量以劳动时间的度量为基准,而不是以工作的实际效率为根据,这就助长了大锅饭的泛滥。既然价值是由劳动时间度量的,那么只要上八个小时的班,就有权要求工资,因为消耗劳动时间了,而不是看劳动的结果评价商品的价值,这就助长了磨洋工的弊病。而工资的级别与工作年限有关,于是工作上论资排辈,熬到年头了就能涨工资,而与工作的实际能力无关。
人总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尽量的争取自己的利益,尽管在那个火红的年代,人们嘴上说“为革命”,而实际上考虑的还是自己的利益。涨工资的时候相互攀比,勾心斗角,不过是为了自己的工资能够比别人多那么一点点。
“当然,工人的自豪感是和其所在工厂的级别、行业相关的,像大型国营工业企业里的工人当然是内心感觉自豪和满足的,而商业企业和集体企业里的工人自豪感就不如上述国营工业企业里的工人那么强。比如原来在北京市第一商业局下属的北京信托物资公司上班的下岗失业工人就说:‘1957年国家正式招工,我从农村插队回来,进入国营企业,正式职工,一直干到2000年,整个工作了20多年。工作环境虽说不是特别好吧,那个时候我干劲十足的。你有一份稳定的收入,而且那个时候也没有什么乱七八糟的,比较正规,8点钟上班,下午5点下班。’。....... 他还告诉我,当年他们工厂里人际关系很复杂,到处都是亲戚套亲戚,各种关系互相影响制约。我问他:‘你觉得当时厂子里涉及到提升、涨工资、分配福利,这些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事,当时厂子里是一个什么样的标准和原则?’
他说:‘这标准就是沾亲带故的、七大姑八大姨的、跟厂长有点亲戚的,全当官,甭管是八杆子打不着的都当官。你跟他没亲戚的,你当不了。像咱这,你要是不小心的话,不留心眼的话,你真的很难在里面生存。’”(2)
按劳动时间度量价值的弊病不少,直到改革开放之后这一问题才得到解决。其基本的思路就是看大家的工作效果来确定工资,打破了大锅饭,多劳多得。
稀缺经济学是以需求和稀缺确定价值的,那么这样的确定有其合理性吗?
我们需求一件商品或服务是因为它对于我们有用,越是对于我们有用的我们越是需求,所以稀缺经济学衡量价值的第一个因素就是有用引起的需求。一个物品除了对我们有用之外,要构成有价值的它还要是稀缺的,如果某个物品尽管对于我们非常有用,但并不稀缺,他的价值也会等于零;或者一件并不是很有用的物品,就是因为它稀缺,其价值却很高,在稀缺经济学里价值=有用乘以稀缺,稀缺性是度量价值另一个因素,需求和稀缺的乘积共同构成了商品及服务的价值。
一件古董,它的有用性并不是很高,就一个瓷盘子却有上万元甚至几十万元的价值,原因不在于别的,就在于它的稀缺性。古董的存世量很少,而要想得到它的人却很多,这就造成了供给量与需求量之间的差别,我们以稀缺量来度量。一种商品的供给量一定的前提下,它的需求量越大,它越被大家所知晓,形成需求,其稀缺度越大,所能够得到的有用性与稀缺性的乘积越大,其价值就越高。
与上述情况相反的就是有的物品非常有用,人们非常需要它,但其价值却很低,人们不愿意在其上面有所花费,那么他的价值就是零,比如空气。
人体所进行的一切活动都必须有能量供给。能量来源于食物。具体地说能量就在糖、脂肪、蛋白质三大营养物质中。然而,它们必须通过氧化分解才能释放出来,要氧化就必须有氧气,而氧在我们体内贮存量很少,仅够几分钟消耗。 因此,氧化三大营养物质所需要的氧,必须通过呼吸从外界不断摄取。同时,如果我们大脑细 胞缺氧6分钟左右,就要受到致命的损伤,心脏缺氧十几分钟将停止跳动。因此,呼吸是一刻也不能停止的。 三大营养物质在体内氧化时还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就像物质在大自然中燃 烧放出黑烟一样,对人体是有害的。当大量二氧化碳堆积在人体内时,人就会感到头昏、头痛、惊噘,甚至造成中枢麻痹等严重后果。因此我们必须一刻不停的呼吸,吐故纳新,吸进新鲜氧气,排出二氧化碳,才能保证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
所以空气对于人是非常重要的,它非常有用,但是如此有用的空气其价值却是零。我们几乎感觉不到它的存在,我们不愿意为它花费分毫,原因就在于空气对于我们来讲并不稀缺,其稀缺性等于零,在数学上零乘以任何数都等于零,不管它的绝对值有多大。于是我们能够获得的稀缺性是零的空气与其有用性的乘积还是零,故而空气的价值是零,不管它对于我们是如何的有用,它的稀缺性决定了它的价值,道理很简单。
与空气相近的还有水,水对于人同样是有用的,水构成人体组织的重要作用。人体内的水液统称为体液,它集中分布在细胞内、组织间和各种管道中,是构成细胞、组织液、血浆等的重要物质。
水补充营养和参与机体各种代谢的作用。在饮用水中,含有许多丰富的矿物质,如钙、镁、铁、铜、铬、锰等元素,这些元素含量适当则对人体健康有益。同时,水还可以帮助机体消化食物、吸收营养、排除废物、参与调节体内酸碱平衡和体温,并在各器官之间起润滑作用。
水运输的媒介作用。水作为体内一切化学反应的媒介,是各种营养素和物质运输的介质。
所以水对于人也是非常有用的,现代医学研究表明,人在饥饿状态下的生命极限最多7天。3天不进食或者7天不喝水,就会面临死亡的威胁。 古今中外一直有人声称能长期绝食,这些人都已被证明是骗子、疯子或有心理障碍(神经性厌食症),有的因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当水充分的时候,其稀缺性等于零,因而其价值也等于零。在几十年以前,人们并不觉得水是稀缺的,因为当时人们对水的利用有限,人们对水的利用主要是生活用水。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工业对水的需求增加起来,由于需求的增加,水显得越来越不够用了,水的稀缺性显现出来,水因而具有了价值。现代人对于水是要花钱的习以为常,水的价值越来越高,因为其稀缺性越来越大,其价值就必然越来越大。
由于水的稀缺性决定了其价值,也是由于其稀缺性的变化决定了其价值的变化,水的用途变化不大,但稀缺性变化很大。
世界上价值较高的商品是金子,黄金的用途是很大的。
黄金这种贵金属有着神奇的魔力,它稀少、珍贵,值稳定,是财富和身份的象征,历来是人们追求的目标且地位长盛不衰。人人都知道,拥有黄金就等于拥有财富,这是黄金独特的特性决定的,因此一直以来人们主要用它作金融储备、货币、首饰。当然,黄金的用途不只局限在这几个领域。
黄金的华贵使得自古以来,大家便将它用作珠宝装饰。而黄金的货币商品属性决定了黄金被广泛用于金融储备。由于黄金的优良特性,历史上黄金充当货币的职能,如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储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作为能够充当货币职能的黄金的有用性毋庸置疑,黄金的价格高不仅在于它的有用性大,而且在于他的稀缺性高。
“‘黄金作为一种资产,正如生活中的其他事物一样,要依靠天时和地利,现在正是投资黄金最好的时机。’宏观对冲大师保罗·都铎·琼斯(Paul TudorJones II)在2009年10月的致投资者信中说,‘在我们看来,黄金的价格应该上涨,因为相对于流通货币,黄金的稀缺性在不断上升。’琼斯在2009年四季度大幅增持美国最大的金矿生产商纽曼矿业公司(NewmontMining Corp),增持幅度达4倍左右。”(3)
黄金的有用性和稀缺性都大,这就决定了它们之间的乘积大,所得到的价值就高。很少有其他的商品像黄金一样用途广泛而且稀缺的,因而也很少有其他商品像黄金一样拥有高价值。
然而我们解释了稀缺经济学的价值构成,但这也只是定性的,还达不到定量的分析其价值量的多少。相对于稀缺性,我们还可以大致的定量,有100件商品,有1000个人对它们有需要,这100件商品不够分,其稀缺性就是1-10%=90%。而相对于有用性,我们就无法定量了,我们说不清一种商品比另一种商品多有用,不能用数学把它们区分开来,也就使得一个商品的价值在还没有实现之前我们无法确定。我们不能事先知道一种商品的价值,我们不知道能卖多少钱,最后商品实现的价值就是他的价格,我们只有拿到市场上去卖了,最终能够卖上的价格就是商品的实现价值,此外我们事先对其价值的预期都只是我们主观的期待,这个期待与实际到底能差多少?与我们的预测能力有关,而稀缺经济学对于价值的定性分析只给出了对价值定量预测的方向,至于一件商品到底多有用,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回答,所得出的预测价值差别很大,乐观的人会估价很高,而悲观的人会估价很低。
稀缺经济学也同样存在商品的价值定量的问题,同样需要在实践中加以解决。但稀缺经济学与古典经济学采取了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式。古典经济学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就是武断地人为地规定加权系数,到底是否合理他并不关心,反正已经规定了,执行就完了。由于规定本身的不合理产生了诸多的问题,并对经济本身造成了影响。而稀缺经济学解决这个问题的解决之道则是把它们交给市场,而不是人为武断地加以规定,市场是客观的,不掺杂任何的主观因素,人是不可以操纵的。也正是由于市场的客观性,谁也不能对其结果提出异议。
每个人对一件商品的评价多少带有他自己的偏好,一个人认为非常有用的另一些人并不觉得它多多大用。有用与否其他人说不清,但是带有消费者主观色彩的对于价值的评价通过市场交换实现了之后就足够的客观了,因为它是真实,就不可能不客观,谁也改变不了这个真实,不管其他人是否愿意接受,它就是那个样子,我行我素。
这就是稀缺经济学在价值上的主客观的转化,通过这样的转化把本属于主观上的价值转化成了客观的价值,因为是客观的,你只能接受,而不是想尽办法改变它,对于客观的你想通过主观改变只能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而对于古典经济学通过主观的规定则完全可以通过主观改变其结果。
比如每一次涨工资,每个工作者都暗暗使劲,或者通过关系走动,或者直接送礼,通过改变决策者的主观意志让最后的结果偏向对自己有利的方向。因为古典经济学的任何结果都是主观的产物,完全可以通过改变主观达到改变结果的目的。
而对于稀缺经济学的结果是经过主-客观转化的,已经实现了的商品的价值是不能更改的,你不能把时间倒回去改变其结果,对于过去发生的事你只能接受,哪怕你有多后悔。
由于稀缺经济学的结果的客观性,决定了它不可以人为的改变,你想改变结果的一切努力都注定要失败。
由于客观的结果不能通过主观去改变,也就少了许多主观操作的不公平,大家都会心安理得地接受其结果,社会的矛盾就因而少得多,社会也因而和谐起来。
稀缺经济学和古典经济学同样面临价值的结果公正的问题,古典经济学是从主观到主观,需求经济学是经过了主客观的转化,走了一条主观——客观的道路。
主观的东西总是和客观的实际结果有所出入的,并能够通过改变主观加以改变,而稀缺经济学的结果本身就是客观的实际,对于客观主观是无能为力的,世界因为是客观的,而简单了许多,大家都没有心理不平衡,不做毫无用途的主观的努力,世界因而清明了许多。
(1)、《八级工资制》天涯论坛 > 经济论坛
(2)、《开放时代》2008年第5期 作者:郭伟和 标题:《身份政治:回归社区后的北京市下岗失业职工的生计策略》
(3)、《投资大师的“黄金盛宴”:黄金稀缺性在上升》黄金频道-和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