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读(15) 回复(0) 2016-12-05 15:12:17赞快速回复
坚持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而不是将其对未来社会主义的某些具体预测强加于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的当今中国头上。
按劳分配,是马克思主义对未来社会主义的分配方式的科学预测。而当今中国还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对我们所处的历史阶段作出了正确判断。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证明并将继续证明:要把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建设、发展成能够实行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国家,还有很长的成长之路要走。这是一个逐步前行的历史过程,借用小平同志的话来说,是一个需要几代、十几代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的努力奋斗才能逐步实现的历史过程。
误把现实中的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当成马克思所预测的未来的能够实行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误把马克思预测中的社会主义的按劳分配简单地套用于现实中的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都无益且有害于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伟大事业!

阅读(306) 回复(0) 2014-07-19 12:09:30赞快速回复

阅读(27) 回复(0) 2016-12-09 17:15:21赞快速回复
马克思主义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坚持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而不是将其对未来社会主义的某些具体预测强加于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的当今中国头上。
社会主义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一个很长的历史发展阶段,有一个从无到有、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历史过程,从走社会主义道路基本制度的确立建设、发展到私有制的彻底消灭,是一个渐次发展的漫长的历史过程。
社会主义社会有不同的发展阶段,从新生政权的诞生,进步、发展到能够实行按劳分配,必然有一个建设、发展的历史过程。这个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从旧的分配方式、制度向按劳分配的方式、制度过渡的过程,是一个既不能长期因袭旧的分配方式、制度,又还不能实行按劳分配的方式、制度的历史阶段;一个因为还不具备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条件而既不能盲目搞按劳分配,又因为必须防止和避免重蹈两极分化的覆辙因而不能因袭旧的、必然导致两极分化的分配方式、制度的特定历史阶段;一个必须创建有别于资本主义道路——必然两极分化之路、能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语录)”的新的分配方式、制度的历史阶段。
马克思主义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 “掌握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是掌握它的精神实质,运用它的立场、观点、方法和基本原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只有正确运用于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习近平.
马克思主义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坚持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和基本原理,运用它分析解决社会主义在中国发展过程中的实际问题,而不是将其对未来社会主义的实行按劳分配等某些具体的科学预测简单地强加于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的当今中国头上。
有的人总以为只要一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就具备了实行“按劳分配”的条件,有的人总想在刚刚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时就实行“按劳分配”或“按劳分配为主体”,其心情固然可以理解,也貌似很坚持马克思主义,但实则有悖于从实际出发,事实求是的精神。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没再提“坚持按劳分配”或者“按劳分配为主体”。个人以为:全会应该是从还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道路的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认识到了在这个特定的历史阶段还根本不具备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条件,而不再援用“坚持实行按劳分配” 或者“ 按劳分配为主体”的提法。果真如此的话,那么,就没有理由不把这个闪着从实际出发,事实求是之光的“亮点”来解读,党的理论宣传思想工作者、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们也就没有理由不让这个亮点亮起来。
分好不断做大的蛋糕 必须立足我国国情和我国发展实践 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阅读(30) 回复(0) 2016-12-10 14:11:44赞快速回复
[/url]阅读(69) 回复(0) 2016-08-23 16:20:55赞快速回复
分好不断做大的蛋糕
必须立足我国国情和我国发展实践 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阅读(11) 回复(0) 2016-11-05 21:13:12赞快速回复

阅读(33) 回复(0) 2016-10-05 17:11:33赞快速回复
值得高度重视的善意提醒——“一次分配最大问题:出现了两极分化”,
基尼系数虽已经成功实现“七连降”,但它并未能使初次分配对劳动不公的状况有所改观.
【一次分配最大问题:出现了两极分化
宋晓梧:收入分配有一次分配,有二次分配,刚才我们讲的社会保障是二次分配,税收、转移支付也是二次分配。一次分配是指直接的劳动所得,财产所得,主要是劳动所得和资本的关系,以及国家企业的关系,中国一次分配最大的问题就是过去计划经济下,本来是平均主义大锅饭,铁饭碗。现在经过30年就变成了收入差距过大,或者说得更直白一点,实际中国也出现了两极分化,有些人不愿意说这是两极分化,但是跟全世界的指标比起来,中国已经很高了。这个问题现在已经成为社会各方面不满意的一个重大问题。社科院刚发布一个调查结果就是收入分配是第一位,全民不满意】——摘自中国改革 > 改革人物 > 宋晓梧 > 访谈《宋晓梧:解决收入分配问题关键看政治决心》作者:宋晓梧 时间:2014-03-11
众所周知: 初次分配是基础。要想分好不断做大的蛋糕——搞好收入分配,【完成这一任务,仅靠“二次分配”是不够的,主要得靠“一次分配”!】——摘自《 人民日报 》( 2015年11月06日 03 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李克强.
初次分配出现的两极分化现象:七年前,普通劳动者对初次分配现状的诉说、困惑、质疑:农民工朱孔孟说: “老板一年能赚几百万,我们辛辛苦苦打一年工却只能赚几万块,而且两年来也没涨过工资。难道人和人之间的劳动差别就这么大?” ——《人民日报 》(2009年12月3日18 版).
老板一年能赚几百万,我们辛辛苦苦打一年工却只能赚几万块,难道人和人之间的劳动差别就这么大? 不!决不是劳动差别就这么大,差别之所以就这么大,是初次分配中只能富资穷劳的、对劳动不公的“游戏规则”造成的贫富两极分化!【“通俗讲,资本拿走的蛋糕多了,留给劳动的就少了。”】——摘自2013年11月22日08:44 人民网评:《再切收入蛋糕,为劳动赢得尊严》.
原来如此!初次分配是基础。“基础”的贫富分化的鸿沟这么深,再厉害的再分配也缓解不了啊,难怪李克强说完成分配改革的任务 ,主要得靠“一次分配”。这话说得太内行了!看来,走社会主义道路、共同富裕之路的分配改革,不能仅仅停留在“二次分配”的层面,还必须分清主次矛盾,以“一次分配”为突破口,给“基础”动“手术”,敢啃初次分配中“资本拿走的蛋糕多了,留给劳动的就少了”这快硬骨头,着力扭转“游戏规则”对劳动的不公。怪不得党报说:【 “拎得清”收入分配的主次矛盾,为劳动者赢得更多尊严,需要改革扭转收入分配体制的“游戏规则”】——摘自2013年11月22日08:44 人民网评:《再切收入蛋糕,为劳动赢得尊严》.
【2008年以来,中国收入基尼系数成功实现“七连降”。有观点认为,收入基尼系数的持续下降意味着中国的收入差距正在不断缩小,并进一步得出中国贫富差距也在逐步缩小的结论。】——摘自人民网>强国社区>强国论坛 2016-09-27 08:18:28《中国贫富差距新特点:“穷人太穷”转为“富人太富”》.
人们已经熟知不能把苏俄的城市武装起义的模式套在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头上,
但还没有从企图把按劳分配强加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头上的思维中摆脱出来。

阅读(9) 回复(0) 2016-12-13 17:39:00赞快速回复
已有 99 次阅读2016-12-3 20:29 |系统分类:[color=rgb(153, 153, 153) !important]经济学

坚持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
按劳分配,是马克思主义对未来社会主义的分配方式的科学预测。而当今中国还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对我们所处的历史阶段作出了正确判断。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证明并将继续证明:要把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建设、发展成能够实行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国家,还有很长的成长之路要走。这是一个逐步前行的很长的历史过程,借用小平同志的话来说,是一个需要几代、十几代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的努力奋斗才能逐步实现的历史过程。
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自身的实际出发,不简单照搬人家的模式,不把马克思主义对具备了特定条件下的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预测强加于尚不具备特定条件下的现实中的社会主义实践,是走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必须坚持的根本原则。
人们虽然早已熟知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不能简单照搬苏俄的“城市武装起义”的道理,但却长期不能从企图把按劳分配强加于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的头上的“传统认识”的误区中解脱出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为在理论上和实践中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探索、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分配方式、制度提供了广阔的前景。坚持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而不是将其对未来社会主义的按劳分配的预测强加于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的当今中国头上。
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证明并将继续证明:要把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建设、发展成能够实行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国家,还有很长的成长之路要走。这将是一个逐步前行的很长的历史过程。在理论上和实践中开创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分配方式、制度,决不是“偷懒”——简单套用按劳分配或者叫按劳分配为主,把按劳分配强加在其头上就能完成的艰巨的历史性课题,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根本找不到现成答案的、必须从实际出发不断探索的重大课题。
误把现实中的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当成马克思所预测的未来的能够实行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误把马克思预测中的社会主义的按劳分配简单地套用、强加于现实中的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都无益且有害于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伟大事业!

阅读(1) 回复(0) 2016-12-19 18:18:43赞快速回复
劳动、勤劳理应能致富!
劳动、勤劳理应能致富!广大劳动者,特别是普通劳动者、体力劳动者的劳动、勤劳致富之梦之所以沦为“美丽的传说”,就在于历史上、现实中的只能富资本而穷劳动的分配特别是初次分配方式、制度——分蛋糕的“游戏规则”。没有这种“游戏规则”的变革、创新,不解决好初次分配中“资本拿走的蛋糕多了,留给劳动的就少了。”——摘自2013年11月22日08:44 人民网评:《再切收入蛋糕,为劳动赢得尊严》. 的分配不公,拿什么为劳动赢得尊严?拿什么去园广大劳动者,特别是普通劳动者、体力劳动者的劳动、勤劳致富之梦?
在蛋糕不断做大的情况下不下决心分好蛋糕——不从初次分配入手,
不逐步“消灭剥削”,何以“消除两极分化"?又何来共同富裕?
马克思主义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马克思主义怎么用? “掌握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是掌握它的精神实质,运用它的立场、观点、方法和基本原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只有正确运用于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习近平.
马克思主义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坚持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和基本原理,运用它分析解决社会主义在中国发展过程中的实际问题,而不是将其对未来社会主义的实行按劳分配等某些具体的科学预测简单地强加于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的当今中国头上。
社会主义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一个很长的历史发展阶段,有一个从无到有、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历史过程,从走社会主义道路基本制度的确立建设、发展到私有制的彻底消灭,是一个渐次发展的漫长的历史过程。
社会主义社会有不同的发展阶段,从新生政权的诞生,进步、发展到能够实行按劳分配,必然有一个建设、发展的历史过程。这个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从旧的分配方式、制度向按劳分配的方式、制度过渡的过程,是一个既不能长期因袭旧的分配方式、制度,又还不能实行按劳分配的方式、制度的历史阶段;一个因为还不具备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条件而既不能盲目搞按劳分配,又因为必须防止和避免重蹈两极分化的覆辙因而不能因袭旧的、必然导致两极分化的分配方式、制度的特定历史阶段;一个必须创建有别于资本主义道路——必然两极分化之路、能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语录)”的新的分配方式、制度的历史阶段。
有的人总以为只要一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就具备了实行“按劳分配”的条件,有的人总想在刚刚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时就实行“按劳分配”或“按劳分配为主体”,其心情固然可以理解,也貌似很坚持马克思主义,但实则有悖于从实际出发,事实求是的精神。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没再援用“坚持按劳分配”或者“按劳分配为主体”的提法。个人以为:全会应该是从还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道路的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认识到了在这个特定的历史阶段还根本不具备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条件,而不再援用“坚持实行按劳分配” 或者“ 按劳分配为主体”的提法。个人以为,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闪耀着解放思想,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之光的“亮点”,我们没有理由不让这个亮点亮起来,然而遗憾的是,这个“亮点”尚未得到充分的重视、阐释。
很快就要召开十九大了,但愿,党的理论宣传思想工作者和我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们能重视、深入阐释、宣传好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这个闪耀着解放思想,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之光的“亮点”,让这个闪着从实际出发,事实求是之光的“亮点”亮点真正亮起来,努力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分配方式、制度。

阅读(15) 回复(0) 2017-06-26 19:31:02赞快速回复
按劳分配是马克思主义对未来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分配方式的科学预测,是建立在商品生产、商品交换已经消亡的基础之上的分配方式。
社会主义是人类发展历史上一个很漫长的历史阶段。中国眼下还只是刚刚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不过几十年的国度,把按劳分配作为未来基本分配方式发展的方向、原则写入宪法是必须的,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当今中国,离马克思所预测的、能够实行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因而现实中的中国,还远不是能够 各尽所能 和可以实行 按劳分配 (或者叫按劳分配为主) 的国度。
按劳分配在什么历史条件下才能实行?
《哥达纲领批判》中有这样的表述:在一个集体的、以共同占有生产资料为基础的社会里,生产者并不交换自己的产品;消耗在产品生产上的劳动,在这里也不表现为这些产品的价值,不表现为它们所具有的某种物的属性,因为这时和资本主义社会相反,个人的劳动不再经过迂回曲折的道路,而是直接地作为总劳动的构成部分存在。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每一名劳动者都能从社会领得一张在作了必要的社会扣除之后的凭证,劳动者个人根据这张凭证向社会领得一份耗费同等劳动量的消费资料。他以一种形式给予社会的劳动量,又以另一种形式领回来。
生产者并不交换自己的产品。消耗在产品生产上的劳动,在这里也不表现为这些产品的价值。显然在这里,商品生产、商品交换已经消亡。
劳动者的个人劳动,直接地作为总劳动的构成部分存在。社会发给劳动者的是作了必要社会扣除后的劳动券而不再是货币。劳动者凭劳动券领取而不是购买消费资料。这显然是建立在商品生产、商品交换已经消亡基础之上是分配方式——按劳分配。
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显然还远没有进入“生产者并不交换自己的产品,消耗在产品生产上的劳动,在这里也不表现为这些产品的价值”的历史阶段,因而也还远不是可以实行按劳分配的历史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即使属于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那它至少也还是共产主义第一阶段中的“起始阶段”吧?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离商品生产、商品交换的消亡显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远不是可以实行按劳分配的历史时期,既然不具备实行按劳分配的基础,那么又何来什么按劳分配为辅与为主之说?
>强国社区>深入讨论
阅读(3) 回复(0) 2017-06-26 20:00:34赞快速回复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