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影响因素分析
一、有利因素
(一)政策支持
2015年5月,国务院正式发布了《中国制造2025》,纲领指出将通过“三步走”实现我国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为实现《中国制造2025》的发展目标,我国需要做出提高制造业创新能力、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调整制造业结构、发展绿色制造与发力重点领域突破等努力。其中工业机器人无疑是我国制造业改革的重点领域之一,在国家政策力挺之下,国产工业机器人大而不强的局面有望改善。未来存在三股力量来驱动整个工业机器人市场:经济结构转型的“推力”;人口构成造成未来劳动力短缺与制造业用人成本趋势性上升的“拉力”;政府政策扶持的“催化力”。
2016年4月,国家工信部、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印发《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7-2021年)》。《规划》提出,五年内形成我国自己较为完善的机器人产业体系,并列出了针对性的主要任务。分别是:一是推进重大标志性产品率先突破;二是大力发展机器人关键零部件;三是强化产业基础能力;四是着力推进应用示范;五是积极培育龙头企业。中国机器人行业处于产业转型升级需求释放、国家政策红利凸显、资本市场助推的机遇叠加期,机器人产业链上游零部件、中游本体制造及系统集成、下游应用领域的投资潜力巨大。
(二)化工行业将成为工业机器人的新蓝海
化工行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最近却因为安全、污染等问题陷入不小的麻烦。自从2015年天津“8·12”事故以来,整个社会谈“化”色变,一些省份开始“忍痛”治理化工产业和园区。
化工行业遇到的危机对于工业机器人行业来说,恰恰是一个巨大的机遇。化工企业使用工业机器人来从事某些环节的工作,不仅可以将人类从危险有害的环境中解放出来,而且还能帮助化工企业提升码垛效率,降低用工成本。特别是在国家对于化工行业管理日益严格和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的背景下,工业机器人可以很好地帮助化工企业解决用工问题和节省劳动成本。例如在郑州某化肥厂,长期以来该厂都是采用人工来从事码垛工作,不仅耗费大量人力,而且员工劳动强度大,员工流失率也高。在引入乐仆码垛机之后,该企业每小时输送产能达到1,400袋/小时,不仅提升了码垛的效率而且节省了大量的人工成本,一年就节省开支达到上百万元。
(三)下游制造业企业产业升级的需求
当前发达国家的许多制造业企业已经实现了精细化生产,从生产、检测到仓储、包装,全程采用自动化设备,以保障产品的稳定性和可靠性。相比之下,我国制造业企业多数仍处于自动化的早期阶段,以粗放型发展模式为主,产品附加值低,产品稳定性也有较大的待改进空间。随着未来人们对产品质量要求的提升,我国工业制造也将朝着集约化、智能化的方向进行产业升级,自动化程度将会越来越高,对自动化设备的需求亦将会逐步释放。
二、不利因素
(一)技术水平弱
机器人产业发展的问题最终都指向了技术问题,专利技术的创新与发展严重制约着中国机器人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国产机器人中80%-90%使用国外减速器,60%-70%使用国外电机、40%-50%使用国外控制器。
同时,国产机器人在与外来机器人品牌竞争中处于劣势,主要表现在资质弱势,品牌弱势和资金链弱势。国产机器人企业大部分起步都比较晚,而外国机器人公司在中国机器人市场布局多年,具有很强的品牌优势。
2014年,中国工业机器人销量达到5.7万台,但其中本土供应商的销量仅为1.6万台,其他则来自海外供应商。而且国产机器人产品主要集中在中低端领域,而高端机器人则是依赖进口。
(二)小而散
中国工业机器企业还存在小而散的问题。至2016年初,中国工业机器人相关企业数量达到1,000余家,其中有机器人概念的上市企业超过100家,但普遍存在规模偏小的情况,超过90%的机器人公司年产值在1亿元以下,很多厂家每年销量都不超过1,000台(只有年产量破千才能初步形成规模效应),即便是像沈阳新松这样的国内机器人龙头企业,2015年营业收入也只有16.9亿元,与ABB、KUKA、FANUC、YASKAWA动辄上百亿元的营业收入相比差距明显。
(三)市场份额偏低
虽然在一些领域,中国机器人的系统设计和集成能力倒不差。比如,中国科技大学的机器人足球队曾获得ROBOCUP冠军;在军用机器人方面,一些中国军用机器人也不逊色于美国同类产品。但就总体情况而言,国内企业完全处于劣势。2014年,自主品牌工业机器人销量为1.7万台,占全球工业机器人总销量的7.45%;2015年,自主品牌工业机器人销量为2.2万台,国内市场份额依旧不足20%,在全球工业机器人市场中的份额依旧不足两位数。
(四)集中于低端应用领域
国产工业机器人多集中于低端应用领域。相对较复杂的多关节机器人市场,国外公司占据国内市场的90%以上份额;应用于汽车制造、焊接等高端行业领域的六轴或以上高端工业机器人市场,主要被日本和欧美企业占据,国产六轴工业机器人占全国工业机器人新装机量不足10%。而国产机器人种类主要是搬运、码垛等低端机器人,应用领域多在家电、基础制造领域,附加值偏低。
市场存量规模预测
2014年,我国工业机器人保有量为18.6万台左右;2015年,我国工业机器人保有量为25.6万台。
综合以上因素,我们预计,2017年我国工业机器人保有量将达到46万台,未来五年(2017-2021)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22.15%,2021年保有量将达到102万台。
市场销量规模预测
2013年,中国工业机器人销量为3.69万台;2014年达到5.7万台,同比增长了55%;2015年达到6.6万台。
综合以上因素,我们预计,2017年中国工业机器人销量将达到9.4万台,未来五年(2017-2021)行业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20.25%,2021年中国工业机器人销量将达到19.7万台。
行业销售产值预测
综合以上因素,我们预计,2017年我国工业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到19亿美元,未来五年(2017-2021)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20.35%,2021年市场规模将达到40亿美元。
上游部件需求规模预测
2014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对减速器的新增需求量已达到25.2万台规模。
综合以上因素,我们预计,2017年我国工业机器人对减速机的新增需求量将达到48万台,未来五年(2017-2021)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30.78%,2021年新增需求量将达到140万台。
2014年,中国工业机器人用精密减速器的市场规模约为27亿元。
综合以上因素,我们预计,2017年我国工业机器人用精密减速器的市场规模将达到40亿元,未来五年(2017-2021)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15.82%,2021年工业机器人用精密减速器的市场规模将达到72亿元。
2014年中国控制器市场规模达19.6亿元,同比增长15%,未来3年增速将维持在18%左右。其中,机器人控制器约2.9亿元,占比13%。
综合以上因素,我们预计,2017年我国机器人控制器市场规模将达到4.8亿元,未来五年(2017-2021)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20.89%,2021年机器人控制器市场规模将达到10.3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