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宏观经济学
34781 28
2005-10-13
储蓄----投资恒等式。
只是从国民收入的两个计算方法而得到的。
一个是支出法:Y = C+ I ,另一个是收入法:Y = C + S,从而得到: I = S;
这并不是说在宏观上,居民一定时期内的总储蓄I=企业这同一时期内的总投资;
因在一定的时期内,国民的总收入,一部分是国民的消费掉了,一部分是国民拿来储蓄,还一部分却是企业用于投资再生产。
请问:我的这种想法是否正确???请诸位释疑!!
如不正确,请能跟我讲具体一点咯。先谢谢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5-10-13 12:50:00

建议阅读高鸿业宏观第三版

一个是支出法:Y = C+ I ,另一个是收入法:Y = C + S,从而得到: I = S

这是国民收入核算中提到的I=S 是根据对收入与支出的定义事后的实际统计量,二者必然相等

而I=S又是产品市场均衡条件,也就是计划投资等于计划储蓄。是事前量。在布兰查德的《宏观经济学》中也提到,这个均衡条件忽略了非意愿存货,也就是说可以看作是事前计划与时候实际是相等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10-14 20:14:00

居民又把钱投入银行

企业用来投资的钱来自银行啊

若二者均衡则必然相等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10-15 21:00:00

储蓄----投资恒等式依据:生产创造收入,收入是支出的源泉(或收入供给支出)从而

“总生产= 总收入=总支出 得出的。

两部门经济前提下: 从支出的角度计算的GDP=C+I,

从收入的角度计算的GDP=C+S,

根据:总支出=总收入,即得到储蓄----投资恒等式。

以上需注意,所有的英文字都是大写的,表示英文字所明示的经济总量都为事后统计量,并且是名义量。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0-15 21:06:00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0-15 10:54:34
根据教材中的解释,Y=C+S,也就是说国民收入不是用来消费就是用来储蓄了,而Y=C+I呢?整个社会所创造的价值,不是消费掉,就是用来投资了。根据基本假设,国内生产总值等于国民收入,这两个式子看似矛盾。根据直观的理解,居民将未消费的钱存入银行,而企业会从银行贷款进行投资,这样就形成了I=S。如果企业直接用自己的收入进行投资,就会使储蓄减少,投资增加。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储蓄和投资是存在时间差的,而最终储蓄必须全部转化为投资,才能使得社会生产得到充分的利用。也就是说,如果有钱不花,就必会导致企业存货,而根据定义,存货投资也算作投资,那么最终储蓄和投资还是相等的。鄙人愚见。
希望高老师能把教材编细一点,把储蓄的概念讲一下,就用不着我们这些无知青年费解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0-15 16:19:12
6# BestBoss

从收入角度看,没有消费掉的部分就是储蓄。
高老师07就走了,他的《西方经济学》不知还会不会有人继续出第五版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