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主要银行今年第二季度财务报告已经陆续披露。就已公布的财报以及华尔街的变化,耶鲁大学金融系教授陈志武日前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认为,尽管华尔街已无大型的独立投资银行,但投行业务仍是高盛的主要盈利来源,强者恒强的趋势可能进一步深化。 强者恒强 中国证券报:高盛、摩根大通等4家美国主要银行上周都披露了今年第二季度的财务报告,摩根士丹利和富国银行本周也将披露业绩报告,从已公布的数据上看这些银行的业绩都要好于市场预期。但市场对于这些财报的反应不一,您怎么看这些银行的财报? 陈志武:对这些银行的报告需要逐一分析。高盛集团的业务跟普通投资者、消费者的关系较远,虽然其已经转型为银行控股集团,但是主要业务仍然是投行、交易以及直接投资业务。经过去年的华尔街危机,华尔街的主要投资银行有的破产,有的被收购,高盛业已成为华尔街最强势的品牌。今年第二季度高盛的业绩超出市场预期,我个人认为,在今年年内高盛的业绩会更加突出。随着经济复苏,投融资业务会继续增加,不管是个人投资者还是机构投资者,他们承担风险的意愿都在增加,投行的业务肯定会越来越好。高盛的利润增加不会是一个短暂的现象。 摩根大通的投行业务是公司主要的利润来源。与花旗和美国银行相比,摩根大通在消费信贷业务方面的收入相对较小。 花旗和美国银行的情况其实并不是太乐观,他们受消费者的影响更为显著。美国普通人受到经济危机的打击还没有见底,随着失业率的增加,这两家银行的业绩还会受到影响。 花旗的信用卡和住房抵押贷款业务在公司所占的比例很大,随着失业率的上升,花旗的亏损仍然在增加。花旗第二季度的主要利润源于其出售美邦证券的所得,然而这只是一次性的收入,无法持续。从经营上看,花旗还需要做一些业务上的调整。过去几年中,花旗的购并行为过多,业务过于分散,管理效率不高。 美国银行的利润也主要来自减持中国建设银行股份的所得,它的情况比花旗好一些,但是受实体经济的影响也很大。由于消费信贷方面的情况不是很乐观,在一段时间里,花旗、美国银行与其他几家银行的差距可能进一步加大。 中国证券报:从目前的情况看,华尔街格局已经出现了分化,您认为这种局面是不是暂时的现象? 陈志武:从金融危机刚开始爆发的时候,华尔街的格局就已经开始发生变化。到目前,这种新格局已经越来越清晰,高盛和摩根大通成为华尔街的两强。经过去年的调整,几家银行的差距已经开始拉开,今后这种银行间的差距还会进一步拉开。 以高盛和摩根士丹利为例,两家是以前华尔街最大的投资银行,但是它们之间存在很大的差距。两家企业在管理上存在着差别。高盛相对来讲更注重整体团队的配合,彼此合作的程度相对比较高,在工作上的协作和奖金分配上都注重团队的协调。摩根士丹利更多的强调个人和小的团队,公司的分配也是向成功的个人和小团队倾斜,这实际上鼓励了个体和小团体的冒险。华尔街以前就两个公司的管理模式曾作过讨论,但是很难分出优劣。通过这场金融危机发现,摩根士丹利的管理模式在面对金融危机时,公司面临的风险会更大。 美银股东过多承担风险 中国证券报:我们注意到高盛和摩根大通是第一批归还政府救助款的金融企业,在还完钱之后他们开始对政府的监管改革方案提出异议,而在此之前他们基本上没有作声,您认为这种来自金融企业的声音是不是有助于金融业的健康呢? 陈志武:高盛和摩根大通的反应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如果没有高盛和摩根大通的独立性,所有华尔街的金融机构都将受制于美国政府的管制。高盛和摩根大通归还政府的救助款后,这些银行对于监管的不合理可以表现出强硬的姿态。这不仅可以让美国式的资本主义得到保障,还可以通过政府的动态磨合,形成自由市场和政府监管的一个平衡点。 中国证券报:美国前财长保尔森上周在国会听证,在谈到强迫美国银行收购美林证券的时候强调了政府的做法符合美国的利益。但是对于投资者来讲,政府强迫企业达成协议对投资者会造成很大的伤害。您认为政府在处理危机的时候还有更好的选择吗? 陈志武:如果美林证券没有卖给美国银行的话,美国银行的问题不会像今天这么严重。美国银行是一家商业银行,涉及很多美国普通人的利益。美国银行收购美林证券的价格实在是太高了,保尔森的做法让美国银行的投资者作出了过大的牺牲。如果美林能够以更低的价格出售,美林的股东分摊其中的一部分风险,对于金融市场是件更好的事情。美国财政部的做法,把更大的风险全部集中在美国银行的身上。国会对保尔森听证的过程,有利于让人们认识到政府决策中的问题,为以后的政策制定提供一个好的经验,对当权者形成一些约束。 不可小视华尔街自我修复能力 中国证券报:市场上有这么一个观点,金融危机就像人生病一样,要彻底避免危机是不现实的,您怎么看这个观点? 陈志武:现代金融历史上,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出现一场危机,这实际上成为了经济发展的一个过程。对于人类社会,对于经济本身,爆发危机和解决危机是一个必要的、自我调整修复的过程和手段。 经济危机的出现是一个历史自然的过程。完全把危机割除掉,本来就不是很现实的。 中国证券报:这场百年不遇的金融危机给了我们很多的教训,您认为可以从危机中总结什么样的经验? 陈志武:在这场次危机中,美国政府以及其他国家政府,因为本着防止“TOO BIG TO FAIL”的原则救助金融机构。事实上,造成这一问题的根源是前些年分业经营走得太远,每个企业的市场范围不断扩大,所带来的道德风险和系统风险越来越大。我个人认为,在一定程度上的分业经营的架构还是要保留下来。 对于中国监管者和金融企业来讲,在过去一年里大家对于金融创新和金融管理都进行了很多的反思。很多人对于美国的金融模式和金融创新,做出一些过激的判断,认为华尔街从此以后不可能振作起来。但从实际情况看,尤其第二季度的财报看,华尔街的变化很大,我们在总结问题的时候也不能小看华尔街自我修复的能力,中国从中可以继续学习的东西还是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