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1214 2
2017-01-09

                    价格公式的融合
                                吴兴广1
                     ,北京100081)
摘要:(目的)尝试寻找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边际效用价值论,供求均衡价格与信息价格理论几种价格理论间的联系,尝试把几种价格理论统一到一个公式中。(方法)以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为基础,以价值决定交换价值,尝试融入供给需求关系,边际效用关系的指导思想。(结论)商品A=k商品B,k表示交换价值系数,得出公式(1.6)k=(a价值/b价值)×f(b供给度/a供给度)×f(信息不对称性)。公式表示交换价值系数与己方商品价值成正比,与被交换方价值成反比;一般与己方供给度成反比,与被交换方供给度成正比;当供给度过大或过小的时候产生边际效用,即此时不再是简单的正比关系。信息不对称影响对供给度的判断。
关键词:价值,交换价值,价格,供求均衡价格,马克思  
中图分类号:F014.    文献标识码:A.
现有价格理论分为劳动价值论,边际效用价值论,供求均衡价格学派,以及斯拉法价格学派。另外把马克思价值论单独列出。劳动价值论学派,该学派认为,商品价格(价值)决定于生产商品的代价(如生产成本、劳动、社会必要劳动等)。边际效用学派认为,商品价格决定于商品的效用(边际效用)。供求均衡价格学派认为,商品价格是由商品的供给和需求双方的均衡点决定的〔1〕。这里把马克思价值论从劳动价值论划出,马克思经济学以抽象劳动时间衡量价值,称之马克思价值论或政治经济学价值论。斯拉法价格学派的代表人物是斯拉法。斯拉法认为,商品价格是由生产投入-产出关系和劳资分配关系决定的。这些价格理论是从哪些角度进行分析的?以马克思经济观为基本观点,对这些观点进行思考分析,有没有合理的部分?
一、供给度与交换价值的关系
从商品价值回到商品概念,这里从商品概念认识出发。
马克思经济学基本观点,价值是人类抽象劳动的凝结。〔2〕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3〕
商品是人类通过劳动获得的,如果认为商品有价值,那么可以从付出方面和获得两个方面衡量〔4〕。人类付出的是劳动和劳动时间,得到的是商品,是使用价值。从抽象劳动时间方面衡量价值,单位时间是定量,而随着生产力发展单个商品的劳动越少,那么得出商品价值越小,商品价值与生产力反比。这是马克思经济学价值观念。从收获方面看,收获的是使用价值,以使用价值衡量价值,同类商品(同质)中,使用价值以单个商品为基本量,比较使用价值,得出商品价值与使用价值成正比。单个商品的使用价值不随着生产力发展改变,生产的总价值与生产力反比。这里两种价值理论就有一个矛盾,一个是价值与生产力成反比,一个是与生产力无关。这个矛盾是由对价值的定义造成的,一个以价值不变为基点,那么得出价值与生产力无关,但得出单位时间的商品生产总价值量与生产力成正比;另一个以价值可以改变为基点,那么单位时间生产的商品价值总量是不变的,价值确与生产力成反比。这两种观念是从付出和收获两个方面或说角度对价值的衡量,如果认为收获和付出是一个事物的两方面是平等的,那么这两种价值观是平等的。这种平等可以从两者都能够表示出价值,价值总量(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总价值)与生产力三者的关系:1,如果用一个定量表示价值即认为价值是不变的,那么商品价值总量就是变量;如果用一个定量来表示价值总量,那么商品价值就是变量。价值与单位时间的价值总量是定量与变量的关系,如果认为价值是定量,那么价值总量就是变量;如果认为价值总量是定量,那么价值就是变量。上面两种价值观分别论证了其中一条。2,如果价值不变,那么就是假设生产力与价值无关,得出价值总量与生产力正比;如果认为价值总量不变,那么就是假设生产力与价值总量无关,得出价值与生产力成反比。这是不同角度的描述。好比地球的自传,一个俯瞰,一个仰瞰,一个认为是逆时针转动,一个认为是顺时针转动,这是对一个事物的不同角度描述。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价值观的优点:能够比较不同类商品的交换价值,能够给交换价值以理论上的解释。西方经济学价值观的优点:能够说明同类商品(同质的)的交换是一个换一个。马克思经济学以价值为交换价值的基础,不承认供需关系能够影响交换价值。西方经济学认为供需关系能够影响交换价值,不认为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
由于两者是对同一事物的不同角度描述,因此改变以前的思想即认为两者是矛盾对立的,是不统一的,应该认为两者是对同一事物的不同角度描述,两者是对立统一的(研究的角度)。马克思经济学是从生产领域对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关系一种认识,没有扩展到交换领域或说流通领域;西方经济学相反,是从流通领域得出供需关系影响交换价值,没有认识到生产领域的影响。因此,都是部分结论。综合两者可得,交换价值与价值有关,与供需关系有关。首先,交换价值由价值决定,交换价值等于价值比,另外交换价值还与供需关系有关,我们可以用供给与需求的比值描述供给需求的比例程度。以下逐渐分析描述。
供给量与需求量的比值是一个量,我们可以称之供给度。即供给度=供给量/需求量。商品的交换价值就是:A商品=k(B商品)。关键是系数k怎么求得。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中,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只与价值有关。交换价值比等于价值比,即a类商品交换价值/b类商品交换价值=a商品价值/b商品价值。移动得:a商品交换价值=(a商品价值/b商品价值)b商品交换价值。从这里看出系数k=a价值/b价值——(1),k等于价值比。例如,a商品价值为x,b商品价值为2x,a与b的价值比是1:2,那么一个a商品能够交换1/2个b商品。价格受供需关系影响,价格是什么?价格就是交换价值。价格波动就是交换价值的波动。这样供需关系也会影响交换价值,如果用供给度表示供给与需求的比例,那么供给度越小,交换价值越大,供给度变大,则交换价值变小。因此得出供给度与交换价值反比。如果商品b供需平衡,a供需不平衡,那么A商品=k个B商品=(a价值/b价值)×1/供给度〔B商品〕这里k=(a价值/b价值)×(1/a供给度)——(1.0)。k由价值和供给度决定。上面供给度指的是A的供给度。与B的供给度什么关系呢?
B商品交换价值与B的供给度成反比,交换价值与价值成正比,与对方价值成反比,B交换价值与自身B的价值正比,得出B价值与B供给度成反比,而商品A交换价值与B价值反比,所以,A商品交换价值与B供给度成正比。所以A商品交换价值=(a价值/b价值)×(b供给度/a供给度)〔B商品交换价值〕。B交换价值表示单位。简写就是A商品=(a价值/b价值)×(b供给度/a供给度)〔B商品〕。k=(a价值/b价值)×(b供给度/a供给度)。——(1.1)就是说系数k与己方价值成正比,对方价值成反比,与己方供给度反比,与对方即衡量方供给度成正比。至此,我们得出一个商品交换价值与价值和供给度的关系式。以上价值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价值定义和衡量,即价值是抽象劳动的凝结,用抽象劳动时间衡量。公式(1.1)可给度的比成正比关系,与对方即交换商品的价值与供给度的比成反比。现在对公式(1.1)进行验证,由公式可知,交换价值只与价值成正比,是描述供给度为1即供需平衡时候的简单情况。当供需失衡的时候,供需关系影响交换价值。这里我们用供给度描述这种关系,供给程度=供给/需求,供给与需求达到1/1时,属于供需平衡。小于1时候,供给不足,大于1时候,供大于求。当供需平衡时候,交换价值由双方价值决定。当不平衡时候,供给程度或叫做供给度,影响交换价值。当供给度小于1时,商品交换价值变大;大于1时,交换价值变小。这与供给度是由供给增大还是由于需求减小无关。当供给度变化有生产力变化引起的时候,运用公式(1)反而简单明了。直接解释为生产力变化引起价值变化,从而改变商品的交换价值。比公式(1.0)和(1.1)更简单。当生产力没有改变,其它因素引起供给度变化时候例如人口的增加或减少引起需求量改变从而改变供给度,这样价值比不变,而其它因素引起供给度变化从而使交换价值产生波动。不必解释为人口的改变引起需求改变相当于生产力的相对改变,从而改变价值,改变交换价值。当然这样解释也可以。
二、生产力与价值,供给度三者的关系
公式(1.0)有一个致命弱点,那就是生产力既能影响价值,又能影响供给度,这样生产力与交换价值是反比关系(即只能影响价值或供给度其中一个),还是与生产力平方成反比(即生产力同时改变价值和供给度)的关系?事实是单一商品的生产力与交换价值成反比,即生产力只能影响价值或者供给度其中一项。例如,我们认为生产力改变价值的时候,公式直接变成(1).与供给度无关。如果认为生产力改变供给度,那么生产力就不能改变价值,在公式(1.0)中价值比就会不变,供给度发生改变,从而改变交换价值。就是说,生产力虽然能够同时改变价值和供需关系,但涉及生产力与交换价值关系的时候,生产力只能在生产领域或者流通领域其中一个领域改变交换价值。
生产力发生改变的时候,具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改变商品的生产时间即改变价值;二是改变商品供给量。任何一种形式都能表示出生产力的改变。生产力的改变在生产领域表现就是价值的改变,在流通领域的改变就是供需关系的改变。两种表现形式是等价的,因此我们现在任何一个表现形式就可以表示出生产力的改变。如果同时用两个表现形式表现生产力改变,那么就是重复了。如果对以上解释还存有疑虑,那么理论是不能进一步发展的。我思考好久好久有了以下的解释:如果生产力发展了变为原来2倍,那么供给量扩大2倍,供给度=供给量/需求量,现在看看需求量变没变。1,需求量没有变。由于需求量没有变,那么商品供给量多出来的一倍,就变成卖不出去,卖不出去就没有价值,这样生产力生产的产品只有一半成为商品,成功成为消费品成为商品。这样,成为商品的量与原来一样多,相当于生产力没有改变,这样得出公式第一项价值比不变,由价值比决定的交换价值不变。由于需求量不变,供给量变为原来2倍,得出供给度变为原来2倍。得出公式第二项由供给度影响的交换价值缩小2倍。这里得出生产力改变的时候,如果第一项价值不变,就会得出第二项发生改变。生产力不是同时改变价值和供给度。2,需求量发生改变,如果供给量全部变为商品被卖出,那么得出供给度不变即公式第二项不变。此时,由于需求量发生改变,使生产力发展后所有产品成为商品,这样商品量变为原来2倍,得出生产力是原来2倍,那么价值就变成原来的1/2.第一项价值比改变,得出交换价值变为原来1/2。这里得出生产力改变,供给度不变的时候,改变商品价值。从而改变交换价值。得出生产力不是同时改变供给度和商品价值。综合1,2得生产力发生改变时,只能改变公式中的一项。生产力要不改变价值,要不改变供给度。不能同时改变两者。
公式(1.1)是由马克思经济学得出的,这是从人类整体来讲的,即从人类整体来看,交换价值只与价值有关。从人类整体看,人类付出劳动获得商品,付出抽象劳动获得价值,人类在相同时间能够生产A商品量为x,B商品量为y,那么x量的A商品与y量的B商品就是等价的,它们交换就会以相同时间内产生量比来交换,就是与自己价值成正比,与对方价值成反比的交换。即交换系数k=自己价值/交换方价值,除此之外与其它因素无关。而人类内部角度看,也是从社会内部看,交换确还与供需关系有关,供给度影响交换价值的波动。交换价值与交换方供给度成正比,与己方供给度成反比。
三、交换价值与其它因素的关系
系数k直接与供给度成正比或反比是不是过于简单了,会不会有更复杂形势?例如与供给度的平方成反比?或者与供给度的n次指数成反比关系?公式(1.0)变成k=(a价值/b价值)×(1/a供给度)n——(1.3)。再或者,k与供给度不再是具体的关系,而是任意值,这里k=x——(1.4)。有没有这两种情形呢?
简单举个例子,洪水暴发,资本家与工人困在两颗树上,资本家具有很多金子,工人有一个南瓜。资本家会用多少金币换取南瓜?工人会不会换?资本家会不会用全部金币换取南瓜?如果资本家用全部金币换取南瓜,怎么解释?从供给度看,供给度小于1,供给需求不平衡,用公式(1.1)也可以解释,我们说供给度变得非常非常小,所以南瓜交换价值变得非常非常大。这里供给度也分时间段,有短时间内的供给度和长时间的供给度,也分区域,某个区域内的供给度。这里简单的供给度或许还不足以表达供需关系对交换价值的影响,这里供给没有变,但是资本家随着时间饥饿程度会改变,需求程度会改变,会强烈需求这类商品,需求程度也会改变交换价值。
这样考虑需求程度对交换价值的影响,供给需求不平衡时候,随着供给度的变化,变大极小或极大,供给度对交换价值的影响不再是简单的正比或反比关系,而可能是成指数的扩大来影响交换价值。从而交换价值的变化远远大于供给度的变化比例。再或者,需求愿望的强烈增加可能使交换价值变为任意值。例如,毒瘾者需求毒品的时候,毒品交换价值可能非常非常高。看来人类对某类商品需求的愿望,确实会影响交换价值。不知道这个需求的愿望属于主观心理还是属于客观?我认为这与西方经济学中商品使用价值的边际效用是属于一类情形。这样公式(1.3)与(1.4)也不是完全没有用的,当供给度严重偏离平衡位置即等于一的时候,会产生第三类影响交换价值的因素——人类需求的愿望或说需求的程度,这个因素使供给度不再是简单的影响交换价值,而是成指数或者更大不再确定的数来影响交换价值。
再回到南瓜问题上来,供给度分为短时间供给度和长时间供给度,例子中,短时间供给度不变,长时间供给度确充满不确定性,资本家与工人不知道他们何时会得到救援,或许短时间就会受到救援,或许三四天七八天不会受到救援。这样,由于不确定性就会影响交换价值。如果短时间供给度就会变化,那么南瓜价值就会变得交换价值很小,如果长时间供给度不变,那么南瓜交换价值就会直直增加。由于这种不确定性也会造成南瓜交换价值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可能造成南瓜交换价值变得极小,可能变得极大。不确定性也造成交换价值的任意性。这种不确定性,也称之为信息的不对称。信息不对称也会对交换价值产生影响。不过,是不是直接在公式后面乘以一个系数或者函数表示信息不对称的影响?不太确定。这样公式(1.1)受到第三个因素人类需求愿望的影响,会使公式发生变化,再乘以一个系数表示这种变化,写成k=(a价值/b价值)×(b供给度/a供给度)×一个系数。或者写成k=(a价值/b价值)×f(b供给度/a供给度)——(1.5)形式。f(b供给度/a供给度)表示供给度的函数,随着供给度小范围波动,成简单的反比关系即公式(1.1),当供给度变化极大的时候,会产生人类对需求程度的愿望改变,从而使供给度以指数形势改变交换价值,变成(1.3),或者是(1.4)。信息的不对称性对交换价值的影响,直接在公式(1.5)后乘以信息不对称性函数即(1.5)×f(信息不对称性),即k=(a价值/b价值)×f(b供给度/a供给度)×f(信息不对称性)——(1.6)。函数f(信息不对称性)不清楚。
供需平衡价格理论,把平衡时候价格理解成生产价格,这是从资本家角度,从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的总量衡量的。价格即交换价值会以这个基点受供给度影响上下波动。这与公式(1.1)是同质的,(1.1)是以活劳动衡量基点的,供给度影响交换价值波动。这是从工人角度得出的结论。不论从哪个角度,这个基点是存在的,供给度会影响交换价值,使交换价值在基点上下波动。而基点是由人类劳动付出的成本确定的。这个成本从活劳动和物化劳动总和看就是商品成本价值,从活劳动看就是人类付出的抽象劳动时间。交换价值以价值为基础,价值变化,引起价值比变化。价值比变化引起交换价值的变化,这是长期内交换价值变化的主要原因。交换价值还会受到其它因素影响,包括供需关系,商品效用即人类需求的愿望程度,还有信息不对称性因素。这些因素能够影响交换价值波动。
这些因素影响供给度或改变供给度对交换价值的函数而改变交换价值。供需关系的改变,影响供给度,从而对交换价值产生波动;商品效用即是主观的,也可能是客观的,例如上面例子中,资本家的饥饿程度是随着时间而加剧的——这是客观现实,从而资本家主观需求愿望程度发生改变——这是主观的。以此分析,消费者拥有多个商品时候例如两三量汽车,也含有主观和客观两种情形,而非只有主观因素。商品效用因素不改变供给度,但随着供给度改变商品效用会发生改变,商品效用的改变又会影响供给度对交换价值的改变程度即改变供给度对交换价值影响的函数。不确定性因素或说成信息不对称,(例如上面资本家工人南瓜例子中),信息不对称会影响资本家与工人对局域供给度,短时间供给度,长时间供给度的判断,从而对交换价值产生的波动产生可能不同的估计,从而得出不同的交换价值结论。信息不确定不改变供给度,但会使交换双方对交换价值的估计产生不确定性,从而判断商品可能具有不同的交换价值。这样信息不对称影响人类主观对客观的判断,得出主观判断的供给度,这个主观判断可能与实际供给度,从而影响交换价值。产生的影响可能是扩大,也可能是缩小。这样,信息不对称的作用是影响主观判断而影响供给度,通过影响供给度而影响交换价值。这样我们可以写成(1.6)形式。或者另外一种写法,信息不对称影响的是供给度的判断,使供给度判断值产生波动,这样信息不对称影响的是函数f(b供给度/a供给度)的供给度,从而使函数数值发生变化。主观判断的供给度也会产生商品效用的变化。在南瓜例子中,南瓜代表a,b表示黄金,b供给度不变,主观判断a供给度,那么信息不对称的影响是a供给度乘以一个系数v,那么函数变成f〔b供给度/(a供给度×v)〕,v不确定,可能使供给度提升,可能使供给度降低。公式变成k==(a价值/b价值)×f(b供给度/(a供给度/v))。
生产力分为区域生产力,短期生产力等。在人类内部,又可以划分小区域例如国家,这样这个区域有这个区域的抽象劳动,从而产生商品价值的不同,产生交换价值的不同。信息不对称,可能使我们不知道其它区域生产力以及人类抽象劳动,从而使一类商品的交换价值产生不同值。
通过逻辑分析得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价值唯一决定交换价值,得出公式(1)交换系数k=己方价值/交换方价值,这是从人类整体角度得出的结论。如果从社会内部从资本主义社会角度观察交换价值,那么交换价值还与供需关系有关,与人类对商品的需求愿望有关,与不确定性(包括信息不对称)有关。如果以供给度描述供需关系就会得出公式(1.6)k=(a价值/b价值)×f(b供给度/a供给度)×f(信息不对称性)。a商品=k(b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7-1-10 08:53:13
通过逻辑分析得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价值唯一决定交换价值,得出公式(1)交换系数k=己方价值/交换方价值,这是从人类整体角度得出的结论。如果从社会内部从资本主义社会角度观察交换价值,那么交换价值还与供需关系有关,与人类对商品的需求愿望有关,与不确定性(包括信息不对称)有关。如果以供给度描述供需关系就会得出公式(1.6)k=(a价值/b价值)×f(b供给度/a供给度)×f(信息不对称性)。a商品=k(b商品)a表示等式左边商品,己方供给度,b表示等式右边商品,交换方供给度。这样,我们把生产领域,流通领域,消费者三个方面的诸多因素组合在一系列关系式中,包括公式(1),(1.0),(1.1),(1.3),(1.5),(1.6)。这些公式表示出交换价值与诸因素有关系,理论上显示这些是有联系的。
参考文献:
〔1〕赵景峰,《马克思经济学与当代西方经济学价值理论比较研究》〔J〕,《当代经济研究》,2002年第一期.
〔2〕《资本论》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一篇商品和货币第一章商品.
〔3〕《资本论》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一篇商品和货币.
〔4〕吴兴广,《商品概念的思考与价值、交换价值的理解》红色黎明公众号.2016.09.19.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7-1-10 08:58:30
交换系数k=(价值/对方价值)×(需求量/供给量)。
这是根据价值规律和供需关系对价格产生波动的公式形式。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