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宏观经济学
2017-1-19 15:13:14
hexianguan 发表于 2017-1-19 14:50
不想做太多无意义的发言。

但提醒下:两个东西不相交,或者说一个东西总是比另外一个小,并不是证明两 ...
我就再跟你精简解释一下。

图中红线虽然跟3个因素相关,基础货币,准备金率,货币发行,但是我国的货币发行数十年来都很稳定,变化不大,而且运行规律十分清晰没有多大异动。那么就可以忽略货币发行这个参数。

因此,图中红线就只跟基础货币和准备金率相关了。因此,蓝线的发展高度受到基础货币和准备金率的制约和约束,而蓝线代表M2,即使我国社会所有存款所在的地方。

难道你还解读不出,我国存款规模高度受到基础货币和准备金率的制约和约束吗?

人可以蠢,但怎会蠢到如此地步????!!!!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7-1-19 15:14:43
hexianguan 发表于 2017-1-19 15:07
给阁下一点建议:

分析问题,不能只看到支持的一面,对结论有利的一面,还要看到不利的,否定的一面, ...
我就再跟你精简解释一下。

图中红线虽然跟3个因素相关,基础货币,准备金率,货币发行,但是我国的货币发行数十年来都很稳定,变化不大,而且运行规律十分清晰没有多大异动。那么就可以忽略货币发行这个参数。

因此,图中红线就只跟基础货币和准备金率相关了。因此,蓝线的发展高度受到基础货币和准备金率的制约和约束,而蓝线代表M2,即使我国社会所有存款所在的地方。

难道你还解读不出,我国存款规模高度受到基础货币和准备金率的制约和约束吗?

人可以春虫虫,但怎会春虫虫到如此地步????!!!!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7-1-19 15:16:28
hexianguan 发表于 2017-1-19 15:07
给阁下一点建议:

分析问题,不能只看到支持的一面,对结论有利的一面,还要看到不利的,否定的一面, ...
图中红线虽然跟3个因素相关,基础货币,准备金率,货币发行,但是我国的货币发行数十年来都很稳定,变化不大,而且运行规律十分清晰没有多大异动。那么就可以忽略货币发行这个参数。
因此,图中红线就只跟基础货币和准备金率相关了。因此,蓝线的发展高度受到基础货币和准备金率的制约和约束,而蓝线代表M2,即使我国社会所有存款所在的地方。
难道你还解读不出,我国存款规模高度受到基础货币和准备金率的制约和约束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7-1-19 15:17:08
hexianguan 发表于 2017-1-19 15:07
给阁下一点建议:

分析问题,不能只看到支持的一面,对结论有利的一面,还要看到不利的,否定的一面, ...
算了,频繁审核,我也没有兴趣再骂你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7-1-19 15:23:19
ljclx 发表于 2017-1-19 14:12
我说过了,你很蠢,蠢到我给你证明了你也看不懂。
以下图片,就是用央行连续205个月,连续17年的货币数据 ...
比如你引用的这个图,作为内行是很容易看出破绽的,因为不同性质的银行,不同性质的存款准备金率是不一致的,怎么可以用一个统一的“存款准备金率”来代替?

点到即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7-1-19 15:27:40
hexianguan 发表于 2017-1-19 15:23
比如你引用的这个图,作为内行是很容易看出破绽的,因为不同性质的银行,不同性质的存款准备金率是不一致 ...
自以为是了吧。没看到我图上特别标记了大型金融机构的准备金率,中小金融机构的准备金率?

我当然知道不同的银行执行不同的准备金率。那个是给你参考的。

你却忽视了重点,央行连续多年的数据,分别来自4张不同表格中的5个数据用两个不同逻辑计算得出真实的准备金率就在约束的范围内,没有突破。证明准备金率的约束有效。

你连这个都解读不了?还砖家,我看是钻裤裆的家伙。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7-1-19 15:32:39
{:2_26:}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7-1-19 15:35:13
hexianguan 发表于 2017-1-19 15:23
比如你引用的这个图,作为内行是很容易看出破绽的,因为不同性质的银行,不同性质的存款准备金率是不一致 ...
你会解读下面那个图吗?

图中4根线,假如蓝线和绿线中的任意一根线向下突破红线,或者后面的蓝线和绿线中的任意一根线向下突破两根红线的中间值,则可代表部分准备金制度的约束失效。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7-1-19 15:39:59
hexianguan 发表于 2017-1-19 15:23
比如你引用的这个图,作为内行是很容易看出破绽的,因为不同性质的银行,不同性质的存款准备金率是不一致 ...
你知道下面那张图片里,蓝线和绿线几乎就快向下突破两根红线的中间值了,为啥突然又向上跑,离这个中间值离得更远啦?

因为央行在2016年底的12月,在即使资本出逃外汇占款减少3000亿人民币的规模上,央行通过释放ZF存款等等方式,让我国基础货币增加了1.7万亿,也就是说,基础货币已达历史上最大规模。这个释放基础货币的规模,跟08年释放4万亿规模比起来,不遑多让吧。

这些, 都在货币体系的运行规律内。你有深入研究吗?
你好意思说你自己的观点,写的书是一个革命吗?你有那么一点点的反思与反省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7-1-19 15:50:45
ljclx 发表于 2017-1-19 15:27
自以为是了吧。没看到我图上特别标记了大型金融机构的准备金率,中小金融机构的准备金率?

我当然知道 ...
我说的是两条曲线的图,你就来后面那一张,这就是你捣糨糊的本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7-1-19 15:51:10
但债权债务的产生并不一定需要现实的货币,由于排挤效应的存在,借贷可以仅引入货币符号。考察十三章第二节最后的这个模型:
商业银行A(结算系统)有若干个客户,为了便于理解,我们只用B、C、D来代表,A对其客户B授信1万元,B获得一张额度为1万元的信用卡,还款期限为1个月。B月初通过此卡向C购买1万元的商品,C再向D购买1万元的商品,D再向B购买1万元的商品,显然如果上述三个交易事件都发生在1个月内,且B、C、D整体无对外转移资金,并且结算都通过银行A的账户进行,且不提现,那么即便A的货币拥有量为0,交易也能进行,A只需在月初向B做一个授信,也就是说该结算系统的货币需求量为0。
在上述例子中,信用支持了最初的负债,并维持了整个体系的商品流通,并且是以货币的形式。但是我们可以显然地察觉,整个体系并没有创造任何货币,任何人哪怕要提取一分的现金也会导致整个体系的崩溃,它依然是一个纯粹的债务债权体系。当B通过透支向C的账户支付1万元以后,C的账户上似乎多出了一万元货币,但其实是一万元的存款或者债权(对银行),这笔存款是无法支取的,当C将这笔债权再转移给D时,C就完成了向D的支付,D同样把他再转给B完成对B的支付,这样B就因为对银行同时有一万元的债务和债权而抵消,整个系统就维持了平衡。因而整个体系其实是一种信用支持下,以货币符号为价值尺度的债务流转系统,系统正是通过这种反复借贷的模式来完成了商品的流通。
这个模型就是独立于货币这种交换的媒介之外的信用借贷系统,因为借贷本来就是一种和买卖交换模式并存的物品流通方式。在货币符号被引入出借行为后,这种功能的相似性是导致人们混淆货币、债权债务与信用的原因之一。
但这是一种封闭的模型,在开放环境中将非常不稳定,任何现金的漏损(提取)都将导致体系的崩溃。为了防止这种“崩溃”的发生,尤其是大型金融机构的崩溃及由此引发的金融危机,一国的政府就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其中最重要的政策手段就是征收存款准备金与规定金融机构的自有资本量或者限制资产负债率。这样商业银行被迫持有对应债务(存款)总额一定比例的准备金。根据货币守恒定律,央行发行的货币在流通中总量不变(见第十二章,十三章)但可能创造一系列的银行债务(存款),从而成为M1,M2的统计对象。由于这些存款人在银行的存款(银行债务)同样充当了货币流通媒介的角色,促进了商品的流通,同时这种存款人债权(存款)的转移类似于货币的流通,于是“存款货币”这个词就被货币银行学创造出来。从这个模型看出,即便没有任何货币,商业银行业也能创造“存款货币”。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7-1-19 15:55:38
hexianguan 发表于 2017-1-19 15:50
我说的是两条曲线的图,你就来后面那一张,这就是你捣糨糊的本事
那张更简单啊。两线取平均值当成我国约束的法定准备金率啊。这还要我给你详细解释?

我不可能有更详细的数据去统计不同银行的存款规模和准备金率,再去量化整体的准备金率是多少。

这样两数取平均,虽然在微观上是有极其细微的误差,但宏观上这个误差可以忽略不计了。

你既然严谨,怎么不把严谨用对地方?用到对货币体系运行规律的推演中去?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7-1-19 15:56:30
hexianguan 发表于 2017-1-19 15:50
我说的是两条曲线的图,你就来后面那一张,这就是你捣糨糊的本事
你难道不能结合上下文阅读理解,那个准备金率就是两者取平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7-1-19 15:57:20
ljclx 发表于 2017-1-19 15:55
那张更简单啊。两线取平均值当成我国约束的法定准备金率啊。这还要我给你详细解释?

我不可能有更详细 ...
够了,这数据够准确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7-1-19 16:10:41
hexianguan 发表于 2017-1-19 15:57
够了,这数据够准确的
我给你一个机会来反驳我。

你去统计一下大型金融机构里的存款规模,和统计一下中小金融机构里的存款规模。假如两者规模各占50%,那么我的取平均值就有效和正确。

假如大型金融机构和中小金融机构里的存款规模假如差距较大到超过10%的规模。也就是两者存款比为55:45,则我将准备金率取平均值的误差就为0.175%
假如两者存款比为60:40,则准备进率误差为0.35%。
即使出现很极端的100:0,则准备金率误差也在1.75%之内。

我也想知道这个真是的误差到底有多大,有兴趣就去找数据来反驳我咯。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7-1-19 17:22:25
hexianguan 发表于 2017-1-19 15:51
但债权债务的产生并不一定需要现实的货币,由于排挤效应的存在,借贷可以仅引入货币符号。考察十三章第二节 ...
楼主的理论核心是用“独立于货币交换媒介”之外的“信用借贷”去否定部分准备金制度下的商业银行的“货币创造”?

这是用重力定律否定勾股定理,或者让关公去战秦琼的节奏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7-1-19 17:29:35
乘数理论本身就是一个模型,这个模型不能用具体的数字去理解,而是应该定性地来理解:

每投入一单位的货币进入交换部门,必有按照原单位量逐次递减的累积量不断进入交换部门。
这才是乘数效应的定义。

大家可以自己总结这个效应的所可能表现出来的后果。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7-1-19 17:51:14
lwzxy 发表于 2017-1-19 17:22
楼主的理论核心是用“独立于货币交换媒介”之外的“信用借贷”去否定部分准备金制度下的商业银行的“货币 ...
你没读过钱约论,就不要跟这位探讨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7-1-19 17:53:45
理性讨论就好,莫伤和气。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7-1-19 18:01:12
争论本身就很有意义,无论对错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7-1-19 18:09:56
xwu622 发表于 2017-1-18 00:56
  货币乘数理论是这样的:假设存款准备金率为20%=0.2。1元钱存进银行,银行把0.2元上交央行,剩下0.8元贷 ...
楼主,有些基础东西你忽略了所以得出来错误的答案
1纸币只由央行发行,商业银行派生多少次,纸币都是你说的最初的1元,如果这些纸币都变成存放央行准备金,那么可能的情况是商业银行的负债总量是5元,这5元可以算是货币量,但跟那一元纸币概念很不一样
2恰恰是有了准备金,商业银行活期存款才能得以流通,不然银行存款跟企业债券一样,都只是个生息资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7-1-19 18:28:16
lwzxy 发表于 2017-1-19 17:22
楼主的理论核心是用“独立于货币交换媒介”之外的“信用借贷”去否定部分准备金制度下的商业银行的“货币 ...
我的意思是,不是存款准备金催生了银行信用扩张,恰好是银行的信用扩张催生了存款准备金。这就与“基础货币”的原始概念矛盾,要解释这一悖论必须用《钱约论》的理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7-1-19 18:34:43
hexianguan 发表于 2017-1-19 18:28
我的意思是,不是存款准备金催生了银行信用扩张,恰好是银行的信用扩张催生了存款准备金。这就与“基础货 ...
基础货币是央行发的,商业银行舆论怎么扩张都一丁点儿不影响基础货币,你的钱约论写这个没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7-1-19 19:38:43
慕容和紫英 发表于 2017-1-19 17:51
你没读过钱约论,就不要跟这位探讨了
读了这位发的帖子,你认为还有必要读这位的书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7-1-19 19:50:26
hexianguan 发表于 2017-1-19 18:28
我的意思是,不是存款准备金催生了银行信用扩张,恰好是银行的信用扩张催生了存款准备金。这就与“基础货 ...
这是颠倒是非了。按理说,我存了100元活期存款在银行,这笔钱是我的。但是,在部分准备金制度下,例如存款准备金率20%(银行保留20元作为准备,然后银行偷偷将80元借给了李四。李四用80元买了MP3,成了王五的收入,并存入B银行。B银行因而有了80元活期存款。

在这一过程里面,我的100元,被银行偷偷挪用了80元赚取利息,且最终构成了王五的活期存款。这意味着,本来为我所有的一笔80元的资金,现在实际上为两个人所有,一钱两用。从而,无中生有产生了新的货币出来,虽然其只是在银行间流通。

显然,首先,是我的一笔最初的资金(即基础货币),在银行准备金制度下,派生出了——实质是无中生有的产生出了——新的货币。这才是信用创造的本质。你刚好把因果关系搞反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7-1-19 21:46:27
货币乘数本身就是描述,央行通过增发货币增加金融机构内货币量,这个现象的。研究这个的本源不是因为货币作为重要的信用工具可以扩大信用吗?没问题啊。我是大二学生,这是我理解,可能有偏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7-1-20 00:06:19
lwzxy 发表于 2017-1-19 17:22
楼主的理论核心是用“独立于货币交换媒介”之外的“信用借贷”去否定部分准备金制度下的商业银行的“货币 ...
我的主贴的要点是指出存款准备金作用的变化。

历史上,各国央行曾用存款准备金调节市场货币规模:经济过热时提高准备金率,经济过冷时降低准备金率。那时央行是把准备金锁起来不使用的。准备金不流入市场,所以货币乘数理论是有效的。

近些年,央行开始改变准备金的作用。央行不再把准备金锁起来,而是用准备金购买金融产品:美联储用准备金购买国债和房贷债券,中国央行用准备金购买外汇储备。准备金流入市场,所以货币乘数理论失效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7-1-20 00:15:10
慕容和紫英 发表于 2017-1-19 18:09
楼主,有些基础东西你忽略了所以得出来错误的答案
1纸币只由央行发行,商业银行派生多少次,纸币都是你说 ...
“恰恰是有了准备金,商业银行活期存款才能得以流通”?


英国的存款准备金率是0%,难道商业银行活期存款不能得以流通?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7-1-20 07:30:58
xwu622 发表于 2017-1-20 00:15
“恰恰是有了准备金,商业银行活期存款才能得以流通”?


一定一定记住,准备金是央行负债,央行想发行多少多少就是多少,没有你理解的那个来源,假如今天央行准备金增加了100亿,资产端也要增加100亿,如果对存款性公司债权多了说明是做了再贷款或者再贴现,外汇多了说明有商业银行向央行结汇。
如果是商业银行拉着钱来上缴准备金,货币发行会少100亿,这点会有些难理解,那是因为人民币对于我们来说是笔财富,对于央行来说不是,你可以理解为央行的欠条,因为它在负债端。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7-1-20 13:26:02
xwu622 发表于 2017-1-20 00:06
我的主贴的要点是指出存款准备金作用的变化。

历史上,各国央行曾用存款准备金调节市场货币规模:经济 ...
如果按你的逻辑,这么多年来,美元的数量为什么还在不断增长?

如果美联储只是用商业银行的准备金来买各类资产,那么,其充其量只是把社会上现有的美元拿出来利用而已,而不会有新的美元增加。那么,现实中美元的数量的增长又是何故?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