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人 二区 学术道德监督
3364 1
2009-08-04
《通论》读后感

以前读了《通论》,但是一直对其理解的不透彻,可能因为没有研读英文原版,只是中文翻译,而且看了很多经济史对其经济学的思想和贡献的评价,但是一直没有和真正精研和透彻之人探讨,大家也人云亦云,故此,自己也是一知半解。觉得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或凯恩斯主义是根据凯恩斯的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凯恩斯,1936)的思想基础上的经济理论,主张国家采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通过增加需求促进经济增长,
即扩大政府开支,实行财政赤字,刺激经济,维持繁荣。

现在亲自读了凯恩斯的《通论》,还聆听了恩师谭崇台老师的课,感触很深。首先,我自己预读的时候,感觉到其文笔很是绕口,但是谭老师告诉我们,因为凯恩斯急于将自己的观点表达出来,所以选词可能比较深僻,只要我们掌握其主要思想,不必要太在意他的文笔。但自己总感到好像笔者本人和一个看不见的敌人一直在搏斗,那就是古典经济学。虽然凯恩斯本人也是古典经济学熏陶出来的,但是在其将古典经济学的基本理论运用于实际分析中,却遇到了巨大的困难。比如说,萨伊定律认为,供给自行创造需求,不均衡的状态是短暂的,经济体很快自行恢复均衡,不存在非自愿失业等等。但是,凯恩斯观察到,现实生活中,经济体经常性的而不是短暂的处于非均衡状态,有效需求似乎总是不足,非自愿失业大量存在,这一切,都使凯恩斯陷入深深的思考之中,最后,他推翻了他五年前写的《货币论》的中的主要观点,认为货币不是外生给定的,而是和就业和产出息息相关。他逐步的认识到,古典经济学只是解释了经济运行中的很小的一部分,或者说是一些并不经常发生的特例,于是,他下定决心,要将经济分析推广到一般的层面,创造一种一般理论,将货币,就业和总产出结合起来,笔者将其起名为《通论》,希望能够据此对经济中的现象给出合理的解释,并能使政府制定出正确的政策,从容应对经济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我认为凯恩斯理论的推演逻辑是从充分就业开始的:

  (1)以往假设的充分就业均衡建立在萨伊定律基础之上,其前提是错误的,因为总供给与总需求函数的分析结果显示,通常情况下的均衡是小于充分就业的均衡;

  (2)之所以存在非自愿失业和小于充分就业的均衡,其根源在于有效需求不足;因为总供给在短期内不会有大的变化,所以就业量就取决于总需求;

  (3)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在于三个基本心理因素,即心理上的消费倾向,心理上的灵活偏好,以及心理上的对资本未来收益之预期

  (4)政府不加干预就等于听任有效需求不足继续存在,听任失业与危机继续存在;政府须采取财政政策刺激经济而非货币政策,增加投资,弥补私人市场之有效需求不足。

其理论视角是从宏观出发对大量的宏观概念进行归纳与整合之后,使经济学的发展开始跳出价格分析的限制,从而翻开了20世纪西方经济学的崭新一页,是因为在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阶段迫切需要一种全新的角度和全新的理论对纯粹的自由资本主义的缺陷给予解释和弥补。



凯恩斯在《通论》第二章里,有力的批驳了古典经济学的两个前提假设,认为在不完全竞争的情况下,工资并非总是等于其边际产品,我们可以看到在今天中国,很多垄断的国有部门,很多人的工资远远高于其边际产品,如惊闻深圳抄电表的工人都可拿到十万元的工资,而一个博士毕业也拿不到这么高的收入;而对第二个假设的批驳导致了非自愿失业的提出,当工人们联合起来成立工会时,在既定的就业数量时,工资的效用和该既定就业量时的负效用也不相等。这一点,我们可以从现实中看到,当工资品价格下跌,资本家想削减工人的工资是非常困难的,因为工会能够进行罢工,所以现实工资是有刚性的。

而他真正的贡献估计是在于他明确提出有效需求不足的看法,成为了他探讨其理论和政策建议的出发点。以为消费倾向和新的投资决定了就业量,而就业量又决定了实际工资。当社会越富裕,但是人们的消费倾向下降,储蓄增加,有效需求不足时,投资就会减少,这样,在没有达到充分就业时,经济就达到均衡了,导致了大量的非自愿失业。
虽然凯恩斯在其理论上与传统理论有根本不同,但是他同时也在其《通论》指出至少五处和传统理论在某些条件下,也是可也互通的。
第一,在书中第二章,如果不存在非自愿失业,则古典经济学的第二条假设成立,凯恩斯的理论和传统理论就是互通的了。
第二,在第三章,在没有有效需求不足时,需求和供给相等,两者理论就一致了。
第三,在第九章,如果收入给定的情况下,则利率上升,储蓄会增加,两者就一致了。
第四,在最后一章,两者在对待市场的态度基本一致。
第五,而且,最后一章里,两者都赞同,资本主义制度的合理性。
我个人认为,是1929—1933年的大危机造就了凯恩斯经济学。在大危机之后的30年代,奥地利学派和凯恩斯主义都有可能成为经济学的主流,但奥地利学派不幸的被边缘化了,凯恩斯主义获得了主流地位,统治了经济学主流世界几十年,一直到1980年代,政府主导下的经济失灵,他的理论才被人们所怀疑。为什么凯恩斯主义能够成为主流?简单的说就是,凯恩斯主义为政府干预经济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理论依据:需求不足,市场失灵,解决的办法就是政府介入市场,增加需求,从而使经济从萧条中走出来。而奥地利学派认为,萧条是市场自身调整的必然过程,有助于释放经济中已经存在的问题,政府干预只能使问题更糟。事实上,如果不是胡佛政府的干预(包括扩大公共投资、限制工资下调、贸易保护主义法律等),那次危机不会持续那么长时间。所以,政府特别喜欢凯恩斯主义。当然,很多经济学家也喜欢凯恩斯主义,因为,如果凯恩斯主义是对的,政府就会为经济学家创造很多就业机会。
对于三十年代的大萧条,奥地利选派有着和凯恩斯不同的看法,他们认为,20年代美联储实行持续的扩张性货币政策,利率定得非常低,信贷规模膨胀,最后的结果必然导致大危机、大萧条。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利率过低会扭曲资源配置信号,企业家就开始投资一些原本不该投资的项目,特别是一些重工业、房地产等资金密集型产业,它们对利率的反应非常敏感。流动性过剩导致的股票市场泡沫会进一步助长固定资产投资热潮,导致投资过度扩张。越来越大的投资需求导致原材料价格和工资的相应上涨,投资成本上升,最后证明原来的投资是无利可图的。当政府没有办法如之前那样继续实行扩张性政策时,股票和地产泡沫破灭,原来的资金沉淀在不可变现的固定资产 (如厂房和地产)中,资金突然不足,投资项目纷纷下马,大萧条由此发生。在米塞斯和哈耶克他们看来,任何一个经济中,人为造成的繁荣一定会伴随一场大衰退。大繁荣和大衰退是一枚硬币的两面。他们的理论也告诉我们,判断经济是否过热,不能只看价格水平是否上涨,而主要应该看利率水平和信贷扩张。因为从信贷扩张到价格水平的上涨有一个时差,当等到通货膨胀发生时,萧条就已经到来但是如果说奥地利学派是对的,经济学家在政府就没事干了。因为他们主张不干预,市场会自身调整。
个人认为,由于市场和政府都有可能失灵,市场和政府相结合的新古典综合派结合两者的优点,已经成为了理论上的赢家,尽管其理论的完美性不够,但是考虑到现实的复杂性,它成为了大多数人的选择。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9-8-4 14:15:46
很好啊,可以从中得到很多东西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加微信,拉你入群
微信外可尝试点击本链接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