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人 二区 学术道德监督
7093 23
2005-10-23

中青报:从25岁晋升教授看重科研轻教学

毛天祥

http://www.people.com.cn/GB/news/37454/37459/3195637.html

最近,广西壮族自治区2004年职称评定揭晓。年仅25岁的广西大学教师张鸿巍博士因学术成果丰硕而破格晋升为大学教授。

以前,一提到教授这个名词,脑海中总是浮现出一个白发苍苍的蔼然长者形象。今日读罢这则新闻,顿感又惊又羞。惊的是:年仅25岁就当选教授,恐怕再次刷新了我教授年轻化的记录,也表明我们的教授评定不再论资排辈;羞的是:本人与博士同龄,可与他相比,真是惭愧。惭愧之余,笔者不禁要对这种25岁的博士晋升为教授的现象杞人忧天一番———说我妒忌也好,多疑也罢。

从媒体报道可以看出,张鸿巍博士治学严谨,创下三个第一,其学术成果有目共睹,毋庸置疑。然而,科研水平高并不代表教学水平高,笔者的担忧恰在此:让一个从事教学才半年之久的博士担教授,其教学水平合格吗?25岁的张鸿巍博士20048月才到广西大学工作,据笔者了解该校今年1月份就已放寒假,这意味着博士在广西大学从事教学顶多半年时间。而此前的4年,他在美国山姆·休斯敦州立大学刑事司法学院法学专业进行硕博连读,并未从事教学。仅仅半年时间,他的教学经验、教学方法、教学技巧等方面是否已经达到了教授的档次呢?

笔者的担忧并非多余。众所周知,教授的天职是教学,是培养学生,关心学生的发展!这告诉我们,从事学术研究并取得丰硕成果固然重要,但要成为一名合格的教授,排在第一位理所当然的是教学水平。正如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秦绍德说过:教学是教授的天职,科研是教授的本分,一个教授两者都不能偏废。

然而,现在不少高校教授的科研水平也许一流,教学水平却不敢恭维。曾经有人对部分高校教授授课的情况进行过抽样调查,发现教学好的只占5%,较好的和一般的占了21%,教学差的比例则高达74%。而不少教授上课照本宣科,讲课语言乏味则更是老问题了(据中国新闻社)。这就不免让人奇怪了:有科研能力,去研究所当研究员不是更好,何必偏要当高校的教授呢?

从新闻报道中不难看出,张鸿巍博士能够被破格晋升为大学教授,很大程度上依靠的是他的学术成果而非教学水平。而这,正反映出我国目前教授职称评定的一大弊端:重科研轻教学。目前,在一些高校,衡量教师水平的量化指标是争取到多少科研经费,在有统计数字的SCI上发表了多少篇论文,而不是看你讲了多少门课,撰写了多少本高质量的教材。也就是说,评职称,论文、科研项目是硬指标,而教学虽然也有指标,但都是些小儿科。教学再差,论文够数就能滥竽充数;教学再好,论文不够数,职称门外边呆着去。这种评聘制度,如果不彻底改革,想要教授名副其实,难!

的确,目前各行各业都强调年轻化,比如官员年轻化、经理年轻化、博士年轻化……但是,在教授评定上,过分要求年轻化似乎不妥。正如长江科学院的刘崇熙教授所说,过分要求年轻化,使一批具有博士学位的年轻人在短短几年间成为教授,可能会使有的青年专家逐渐丧失为科学奋力拼搏的精神和责任感,不再为科学而忍受清贫和寂寞。

激励人才的手段是多样的,不再论资排辈评选教授的做法也值得提倡。但是,评选教授仅仅看科研水平而忽视教学水平,则是本末倒置的做法。毕竟,研究性大学的落脚点还是大学,应该以育人为第一要义。来源:《中国青年报》

本人也与这位教授同年,可见差距!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5-10-23 20:47:00
大师的过人之处在于思想。思想的深邃可以弥补其传授方式的不足。我们的教育最缺的是大师的思想而非教学手段。如果不分主次,就丢了西瓜拾了芝麻。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10-23 21:38:00
以下是引用幽山劲草在2005-10-23 20:47:32的发言: 大师的过人之处在于思想。思想的深邃可以弥补其传授方式的不足。我们的教育最缺的是大师的思想而非教学手段。如果不分主次,就丢了西瓜拾了芝麻。

同意,科斯的《企业的性质》也不过就是一篇本科论文。空活百岁的人太多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10-24 00:43:00
不要一刀切拉,他要评让他评去,其他人看了可以选择不去广西大学读书,外人不要评论别人家里的事。相信大家都是有判断能力的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10-24 20:36:00

这篇文章怎么和前不久一篇浙大关于讲师的报道(大致意思是:教学优秀,但因为科研水平,到去世还是讲师)批评的东西相反?

看来喜欢批评是中国人天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10-25 13:13:00
全面的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加微信,拉你入群
微信外可尝试点击本链接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