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7539 29
2005-10-27

去年12月到英国一个地方开会,回程要在伦敦住一晚。第二天有几个小时的空余,决定用来访问马克思的墓地。是早就有的念头,可是以前几次都没有去成。

  原来,马克思墓地并不好找。还好我是有备而来,问过知道的朋友,也查了地图,那天一大早就直奔伦敦北部的“高门墓地(Highgate Cemetery)”。到伦敦地铁的King’s Cross站换乘黑线北行,到“高门”站出来后向西,步行十多分钟,就在一个公园(Waterlow Park)之旁,看到了高门墓地的牌子。

   我们到得太早,墓地还没有开门。所幸可以享受四周的宁静,而公园的景色实在令人难忘。九点整,一位满头白发的老太太步履缓慢地走来,掏出钥匙开锁,才知道她就是墓地看门人。这是一个收费的墓地,每位访客要付2英镑,带相机外加1镑。老太太还兼售纪念品:一小册马克思生平资料,似乎1镑半,一本英文版《共产党宣言》,1镑。

  从大门向里走,不很远就看到了马克思墓。墓地四周的界限并不分明,最引人瞩目的是雕有马克思头像的墓碑。看过照片,只是没有想到马克思头像的尺寸有这样大,占据了足有两人高墓碑的三分之一,传神地显示了这里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墓碑正面刻有“workers in all lands unite”的口号,下方是同葬此地的马克思夫人燕妮和他们女儿们的名字。

  墓地实在很冷清。除了我们两个中国人,还见有一对意大利男女青年,很活泼地在马克思像前摆了一个英勇就义的姿势,照完相后就谈笑而去。摆在墓前的鲜花,一共有三四束,且都谢了。出来问看门老太太,来访马克思墓地的人多吗?回答是很少,平均每天也就是几个吧。问哪里来的人多?老太太没有反应。干脆问中国人来得多不多?她好像高兴了一点,连说中国人不少。

  别的中国人为什么来不得而知,我自己为什么想到马克思墓地来看一看呢?回想起来,主要的是受远去的一段人生感受的驱使。我是1968年就从上海到黑龙江上山下乡的。当时很相信毛主席他老人家的教导,城里的知识青年(其实刚刚初中毕业,没有什么知识)到农村接受再教育。去了以后,劳动辛苦不足为道,生活上也可以对付。比较不好受的,就是“饿书”滋味很折磨人。

  父亲不断从上海给我邮寄书刊。可那时刚刚经历文革的当代焚书坑儒,即使“新中国”后的出版物也成为非法,市面上的书实在少得可怜,其中可读的就更少了。实在没办法,家父就把一部郭大力、王亚南翻译的《资本论》寄到了黑龙江。我的父亲很小从浙江到上海当学徒,后来靠读夜校成为制药业的专业人士,他自己没有读过《资本论》,也应该知道我那时的程度还读不了这部书。他也许只知道一点:看这部书在当时至少没有麻烦。

  书很旧,纸发黄,还是竖排本。郭、王翻译时用的中文,与我读的流行中文又有很大区别。论经验基础,马克思这本书讨论的是西方工业化发达经济,我当时因为开罪了“连队”头头(那时黑龙江国营农场由军队管理,改为生产建设兵团),已经被发配到深山老林,从事的工作是远离工业文明的狩猎。《资本论》开门见山第一句话讲到“庞大的商品堆积”,在我生活的地方也是闻所未闻——方圆几十里全是寂静的山林,最近的一家小卖店(里面绝对没有庞大的商品堆积)在四十公里以外。

  可是很奇怪,我还是把这部书读了下去。首先吸引我的,是书中引用的那些颇有文采的西方文学著作的名句。“走你的路,让人们去说吧”,(但丁《神曲》炼狱篇)让我喜欢。“这里就是罗陀斯,就在这里跳吧”(《伊索寓言》)令人欣赏。“真爱情的道路决不是平坦的”(莎士比亚),被用来形容商品追逐货币之艰难,实在妙不可言。还有歌德、伏尔泰。当我读到罗马皇帝因为儿子不同意征收厕所税,脱口说出“货币没有臭味”的时候,就是再劳累,也会放声一笑。

  要注意一下时代背景。那是一个把但丁、莎士比亚、歌德等一切西方文化作品统统带上“西方资产阶级”标签的年代。只要扣上这顶大帽子,人民就无权阅读这些构成人类文明的作品。不过还是密中有疏,毕竟不好意思禁马克思的书。恰恰是《资本论》,才让我们可以享受一下马克思引用的“西方资产阶级”的文化。朋友,要是你有同样的经历,你对马克思著作连同作者本人,是不是也会和我一样总是心存一点感激呢?

  又何止文学!“西方资产阶级”的经济学、哲学、政治学、历史的著作,马克思在《资本论》里差不多尽收眼底。当我第一次翻阅《资本论》的时候,她那密集而详尽的注释(仅第一卷就有注释251条)着实叫我吃惊。原来那才叫学术著作,和当时已被简化为语录的毛泽东思想的表达方式很是不同,更与那些自封的“马克思主义大批判作品”大相径庭。

  这倒不难理解。马克思写《资本论》的时候,没有任何权势可以让任何人信奉他的学说。惟一的办法就是细致而彻底地展开说理。不错,马克思的《资本论》以“政治经济学批判”为副标题,并声明是更早时期著作《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继续。不过马克思的批判,至少是大量地、仔细地阅读了西方各类学术著作以后才进行的,为此他在大英博物馆图书馆里度过了很多年的时光。比照当时那些掌了权的“马克思主义者”甚至“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他们除了带帽子、打棍子式的“批判”,究竟对西方文明的传统以致整个人类文明的传统,下过什么功夫、又真的知道几何呢?

  马克思应该不曾料到,他的著作会在100多年后被一个远离现代工业文明、在深山打猎的中国青年阅读,为他开启接触西方思想文化作品的一丝门缝,并以一个完全不同的参照系,迫使他开始朦胧地打量自己所处的时代和社会。为此,长久以来我一直对马克思怀有敬意,虽然后来并不同意他的全部理论结论。

  完全搞不懂的,是从原苏联开始的那种把马克思的经济学与所谓“西方经济学”对立起来的划分。我从来没有看过那些口含天宪的“理论家”对此提供过任何说明。我老是想冒昧地问一句:这位生于德国、曾在法国工作、最后流亡于英国并葬于伦敦高门墓地的卡尔·马克思,是不是一个西方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5-10-28 00:12:00

周其仁和前几天在北大经济学院作演讲的一位经济学家犯了同样的错误。把马克思经济学和新古典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经济学基础理论的对立理解为经济学家地理的出生地或生活地的差异,认为西方经经济学和马克思经济学的矛盾仅仅是地理上“东方”和“西方”的矛盾。这是何等的草率?西方经济学在中国当代的经济理论界已经有了特殊的意义,包括了经济学的思维方式、研究方法和立场的特殊含义,无视这些本质的东西,抓住“西方”做文章,让我们不得不怀疑,所谓“经济学家”对他们所评论的东西了解多少?

强调全面理解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历史背景与学术背景是十分重要的,但是以为马克思经济学与所谓“西方经济学”的对立仅仅是地理上的对立,却是比教条的马克思主义更加直接、简单、粗糙的理解方式,根本无助于解决当前马克思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矛盾。

周老师的口碑很好,但我不得不说,在您专门研究的领域,您的话的确是金玉良言,但是超出了这个领域,您和我们一样,只是极一般的学生而已。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10-28 01:42:00
以下是引用changyong在2005-10-28 0:12:07的发言:

周其仁和前几天在北大经济学院作演讲的一位经济学家犯了同样的错误。把马克思经济学和新古典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经济学基础理论的对立理解为经济学家地理的出生地或生活地的差异,认为西方经经济学和马克思经济学的矛盾仅仅是地理上“东方”和“西方”的矛盾。这是何等的草率?西方经济学在中国当代的经济理论界已经有了特殊的意义,包括了经济学的思维方式、研究方法和立场的特殊含义,无视这些本质的东西,抓住“西方”做文章,让我们不得不怀疑,所谓“经济学家”对他们所评论的东西了解多少?

强调全面理解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历史背景与学术背景是十分重要的,但是以为马克思经济学与所谓“西方经济学”的对立仅仅是地理上的对立,却是比教条的马克思主义更加直接、简单、粗糙的理解方式,根本无助于解决当前马克思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矛盾。

周老师的口碑很好,但我不得不说,在您专门研究的领域,您的话的确是金玉良言,但是超出了这个领域,您和我们一样,只是极一般的学生而已。

“西方”经济学这个名词并不是任何一位“西方”经济学家提出来的,这个“草率”的责任,似乎也轮不到周其仁先生来承担。

如果您认为周其仁先生不清楚马克思的经济学和主流经济学的区别“主要不在于地理方位”,那您稍微也太过于瞧不起周先生了一点。我想周先生的意思很清楚:马克思的经济学,是西方传统思想浇灌出来的的一朵奇葩,它更应该被看作是政治经济学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异端分支,和我们今天有些人妄想平地起高楼的“中国特色经济学”八杆子也打不着。

当然,马克思总还是有一些地域特色,比方说黑格尔的印记,德国历史学派也多少和马克思有点亲缘关系。但那些都与“中国特色”,“中国国情”无干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10-28 10:20:00

  马克思不仅仅是德国的,是西方的,也是世界的,是整个无产阶级思想启蒙者的先驱,同时也是共产主义理论的先驱。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扎根,这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和哲学造就了中华民族吸收、同化世界民族优秀文化的典范。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不断实践,并不断为中国人及其实践而发展,这是中华民族勇于创新、勇于实践、实事求是的伟大精神的体现。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不仅仅会扎根,还发展,结出丰富的果实,这是中国人民的实践论,是中国伟大思想融合世界伟大思想之后的新的创新。相信中国经济学也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伟大成就一样,会走向新的繁荣昌盛。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10-28 11:43:00

我觉得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归入西方经济理论也不是不可以的,但劳动价值论和效用价值论体系在价值观上的对立却不可抹杀.

劳动价值论承认但不满资本主义的现实,追求更合理平等的制度.这是劳动价值论的基本价值观.效用价值论承认并满足于资本主义的现实,认为资本主义最平等合理,这是效用价值论体系的基本价值观.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10-28 13:01:00
以下是引用万岁大中华在2005-10-28 10:20:51的发言:

  马克思不仅仅是德国的,是西方的,也是世界的,是整个无产阶级思想启蒙者的先驱,同时也是共产主义理论的先驱。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扎根,这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和哲学造就了中华民族吸收、同化世界民族优秀文化的典范。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不断实践,并不断为中国人及其实践而发展,这是中华民族勇于创新、勇于实践、实事求是的伟大精神的体现。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不仅仅会扎根,还发展,结出丰富的果实,这是中国人民的实践论,是中国伟大思想融合世界伟大思想之后的新的创新。相信中国经济学也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伟大成就一样,会走向新的繁荣昌盛。

您看这么说行不行?

“西方”经济学不仅仅是西方的,也是世界的,是整个人类思想启蒙的先驱,它总结了人的行为的一般规律,他普适于全人类。

“西方”经济学在中国扎根,这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和哲学造就了中华民族吸收、同化世界民族优秀文化的典范。“西方”经济学在中国不断实践,并不断为中国人及其实践而发展,这是中华民族勇于创新、勇于实践、实事求是的伟大精神的体现。

“西方”经济学在中国不仅仅会扎根,还发展,结出丰富的果实,这是中国人民的实践论,是中国伟大思想融合世界伟大思想之后的新的创新。所以没有什么“中国经济学”,那只不过是一般规律在特殊约束条件下的具体运用而已。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