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坚持和正确运用了《资本论》全部理论的“硬核”
著名科学哲学家拉卡托斯(Lmrelakator)认为,任何一种成熟的理论体系均有一个公有的“硬核”。唯物史观作为观察和解决社会问题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在马克思《资本论》的理论研究和论证中得到详尽的证明和具体运用,是马克思《资本论》全部理论的“硬核”,并被马克思看作“我所得到的、并且一经得到就用于指导我的研究工作的总的结果”[1]32。恩格斯在为《政治经济学批判》所写的序言中明确指出,“马克思的经济学本质上是建立在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础上的。”[1]38列宁也清楚地表明了《资本论》与唯物主义历史观之间的密切关系:“自从《资本论》问世以来,唯物主义历史观已经不是假设,而是科学地证明了的原理。”[2]10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坚持以马克思唯物史观的科学原理和方法为理论支撑,逐步形成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
唯物史观告诉人们,人类的一切社会活动都是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活动为主线,人类的一切发展都要以生产力的发展为主线。马克思《资本论》沿着唯物史观这两个主线,不仅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发展生产力是以牺牲人本身的发展为代价的本质,而且把实现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本身的发展有机统一明确为资本主义替代社会的发展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实质就是要实现生产力发展和人本身发展的有机统一,既要把发展社会生产力作为根本任务,同时又要坚持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实现人本身的全面发展,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根本点,也是设计和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点所在。邓小平的“三个有利于”标准,即“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3]372就是把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本身的发展有机统一起来的思想结晶。“三个有利于”标准不仅成为衡量中国社会主义经济改革成败的根本标准,而且是设计和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重要依据。“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同样把握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本身的发展的有机统一这一基点。在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江泽民同志及时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其中代表先进生产力,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就是从唯物史观的角度提出来的,并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创新的重要指导思想。党的十六大以后,为了解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凸显的各种不平衡问题,特别是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不平衡、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不平衡以及经济发展本身出现的城乡之间和区域之间不平衡问题,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及时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发展和以人为本恰恰是唯物史观的集中体现和核心问题,“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理念更加闪烁着唯物史观的思想光辉。不仅如此,统筹兼顾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还体现着唯物辩证法的科学内涵。科学发展观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指导思想,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创新的重要理论支撑。
《资本论》以社会的生产方式及其发展规律作为研究对象,是一部理论体系严密而完整的经济学巨著,并自始至终贯穿了唯物史观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我国社会主义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不仅社会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而且也没有成熟的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关系。这就决定了我国社会主义远不是马克思所说的扬弃了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后所建立的那种社会主义,而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应当也必须是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物质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生产关系。按照唯物史观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创新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就是要从理论上回答怎样解决我国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中某些不是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因素。基于这一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已经取得了重大突破,并集中体现在所有制关系、分配关系和交换关系等领域。在所有制关系上,明确了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为了适应较高程度的社会化大生产以及能从全社会角度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特点和要求,需要公有制占主导地位;为了体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社会化程度的多层次特点,应当允许和鼓励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和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从宏观上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分配关系上,明确了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这不仅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决定,而且有助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交换关系上,公有制占主体并允许非公有制存在和发展的所有制关系的存在,决定了个别劳动不能直接作为社会劳动来交换,而必须折算成社会劳动才可以交换。这种交换就是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的结合,既可以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同时又能发挥市场经济配置资源的有效性优势,极大地促进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
《资本论》的科学原理是同其科学精神——与时俱进的品质紧密交融的,是唯物史观视域中抽象的一般原理与具体的现实相结合的产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科学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过程,是不断克服不顾社会和历史条件变化,僵化、教条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过程。它一方面坚持了《资本论》提出的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和基本的经济理论,另一方面又根据我国的实际和时代的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系统地回答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一系列基本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纵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形成、完善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不难看出,历史唯物主义在以下三个层面内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之中。其一,强调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作为首要任务,把经济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的中心任务和发展的前提,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的观点;其二,把人民群众作为推动发展的主体和基本力量,以满足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与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是历史发展主体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观点;其三,把经济建设与社会主义其它方面的建设看成相互联系的整体,通过建立一系列的制度、体制和机制,使之互为条件、相互作用,从而推动当代中国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等范畴普遍联系、辩证统一的基本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