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中国是够浮躁浅薄的了,可如果仅限于自身,那也不会影响很广泛、很恶劣,问题是,这些品行不端又不学无术的博导们,或者原本优秀但成为博导后不再坚持学习而知识退化变得不再适合当博导的博导们,手里掌握的可是“批发”博士帽的特权啊!当他们挥起权杖时,培养出来的又会是怎样的博士?答辩答辩,应该是有答又有辩,只要论据充分、辩得有理,尊重老师也似乎不应该是对导师们观点的屈意迎合,更何况某些导师因为不学习而知识退化或不学无术,其观点实在是荒谬不经!难怪有人大代表感叹,中国论文有95%是垃圾,也有人直斥教育的种种不端。“劣币驱逐良币”的教育培养机制,必将葬送中国的教育,扼杀中国的科研创新能力。我想这可能也是中国拥有世界第二多的科技人员,科研能力是在世界40个主要国家中位列末流的最重要原因。
“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大师应该是经师与人师的统一,也就是“道德文章,堪为师表”,不但有渊博的知识,有原创性、奠基性、开拓性、前沿性的学术成就,还能做到文以载道,是知识和品格完美结合的代表,是知行统一的典范。胸襟坦荡,知之而知之,不知为不知,能容忍不同看法应该也是其必备的基本专业素养吧?那么,今天的导师是怎么了???
三十年间,我在学生、公务员、高校教师的几个角色间几度轮换。当今天我们在感叹学生素质江河日下的时候,是否也应该反思一下我们的老师素质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