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的学生如果一边读书,一边还要考很多证书,那就应该请他离开!”在复旦大学通识教育研究中心的揭牌仪式上,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秦绍德教授指出了现在大学教育存在的弊端。他表示,如今不少大学有变专业教育为职业教育的倾向,学生缺乏思维训练和创新能力,“应试现象”十分严重。
秦教授表示,一张考卷定终身的应试教育已经“深入骨髓”,大学生只知道四年本科就是把一个个证书依次考出来,用人单位在招聘时也习惯于按分数排名,甚至老师上课时也养成“填鸭式”的习惯,上课就是一股脑儿地倒,学生上网一查
发现所有知识网上全有,但最应该让大学生们掌握的怎样考虑、思维、决策等思路,老师却压根提也不提。在如此严重的应试教育倾向影响下,大学的专业教育正演变成职业教育,而大学专业的划分过细也让大学生们难以被社会接受。
“今年,复旦大一新生第一次‘混编’入复旦学院接受通识教育,个别不适应的院系还特别为学生加开小灶。”秦教授表示,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分工毕竟不同,高校就应该搭建全球专家共同探讨的平台,探索两者间和谐相处的模式。复旦学院熊院长则表示,除了邀请专家出谋划策外,复旦已经引进了整套哈佛教材,并在筹划研制“复旦教材”。
招生两三年内不会改变
明年仍按专业招生 “复旦大学的招生在2-3年内不会改变”,昨天,在复旦大学通识教育研究中心成立仪式上,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秦绍德透露了复旦大学今后几年仍按专业招生的计划。而这也是在不分专业、在同一平台上锻造新生的复旦学院今年秋天运行之后,复旦大学正面回答新一轮即将报考的高中生对“明年该如何填报志愿”所存在的疑问。
复旦大学今年9月开始在国内首创开展通识教育的复旦学院,3700名新生无论今年高考填报的是哪个专业,都统一进入四个书院进行一年的通识教育,待学习结束后再进入各自报考的院系进行专业学习。
3700名新生开始通识学习之后,外界普遍对复旦2006年“是否取消按专业录取”或“是否不按专业招生、按大类招生”心存疑问,昨天复旦校方透露2-3年内不会改变招生方式,这也意味着明年依然按专业录取。而对学生在年满一年后会否通过转专业实现冷门专业的“胜利大逃亡”?复旦校方昨天也给以明确回复———转专业是有相当高门槛的,并非想转就转,也是要视学生的能力而定,同时也是有一定比例的。
与此同时,记者了解到,3700名新生进校之初,少数老师担心他们在今后三年难以完成专业学习,在晚上拉着学生开小灶;昨天,复旦学院院长熊思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到,其实,现在的通识教育是为了推动精品的专业教育。复旦学院经过两个多月的运行,已让这些老师放下了心———因为从近期对新生的跟踪监控来看,复旦学院新生的科学精神、素养和能力等方面的数据都是非常良性的。
据有关人士介绍,昨天成立的通识教育中心将就通识教育的培养方案、核心通识课程体系等进行深入研究。而在明年秋天开学,复旦新生将享受到新的基础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