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不想说什么的,但是看见startear1688这么困惑,于是忍不住说几句,以下是俺的回帖:
其实俺和你一样,对主流经济学家没有什么好感,其实他们说的这些道理谁都知道,而且我们很容易计算出来,在年底到明年初是通货膨胀期,不过复苏这个问题不是看GDP,主流经济学家的出发点本来就是错误的,所以无论樊先生还是郎先生,都是站在一个错误的基点上看待问题,所以他们的言论不足取,这次经济危机解决的办法也不是没有的,其实很容易就解决的,但是主流经济学家把持着一切,所以就只能一错再错,可以这么说吧,樊先生的观点错误大一点,因为经济发展会在今年底前后达到一次高峰,然后就会再下滑一点,也就是说经济发展是波形的,而樊先生说基建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实在也只能说明一般的经济学家根本就不知道如何解决危机,根本原因也就是他们没有正确的理论,所以会觉得盲目,而郎先生的观点是一般人都知道的,可以说这是一般经济规律,无需专门争辩,而郎先生同样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所以他也没有什么好办法,所以楼主,这些争论根本不值得你去细究,经济学家嘛,现在还不能称之为家,你也不必费神去沿着这些错误兜圈子。
以下附原帖:
樊纲or郎咸平:我有点困惑了
前几天,在2009PE吉林高峰论坛暨股权项目融资洽谈会上,国内两位重量级的经济学者上演了一出好戏,使得从未更新过QQ空间的我,也想借这个机会说道说道。
事件回顾:
2009.9.3,2009PE吉林高峰论坛暨股权项目融资洽谈会上,樊纲、郎咸平这两位国内一线经济学家,就中国是否出现通胀、经济是否复苏、是否会有第二波危机、大搞基建对否等问题进行了辩论,上演了一场经济论战的好戏,对此有兴趣的朋友们可以关注一下,嘿嘿。
双方观点:
樊纲属于主流经济学家乐观派,他认为目前不会出现通胀,经济已经复苏,不会有第二波危机,没有十全十美的方案,基建算是瘸子里挑将军的方案。
郎咸平属于非主流经济学家悲观派,他认为滞胀可能性很大、现在的复苏是虚假繁荣、泡沫消费可能再破、钢筋、水泥压缩消费。
孰是孰非:
首先,先用一句客套话,经济学界没有完全的对错,谁的观点都有一定的道理,呵呵。但是说完客套话,我们是不是还得理性的思考一下。
这次精彩的论战发生过后,不管是民间还是各大经济论坛,人们更加侧重于相信郎咸平的观点,也许是几年前的郎顾之争让郎咸平取得了空前的面子,也许是郎教授的话更加的通俗易懂,咱老百姓更容易理解,反正不管是因为什么,郎咸平在内地的影响是与日俱增,给EMBA的讲座更是不断。首先,需要说明的是,俺也是郎教授的FANS,郎教授的讲座俺也是深有体会,那可是学习再学习。但是作为国内知名的经济学者,货币委员会的重要成员之一的樊纲,难道就真的全错了?郎教授对中国现实的深刻剖析难道樊教授就没有看出来吗?还是这里面有什么深层次的原因呢?
郎教授的是与非:
郎教授做为国内知名的经济学者,其是与非不是我等小辈说能说的清的,但我还是想把我自己的心里话说出来。不可否认的是,郎教授对于目前中国现实的分析,无论是从微观还是宏观,分析的都很到位,不仅符合逻辑,而且印证了现实,但是听其讲座无数,总感觉什么地方有点那啥。后来,慢慢的算是有点小明白了,感觉郎教授的讲座有两点地方不甚理解:一是,其对经济的分析只提问题,却鲜有解决之道。无论是五大因素恶化投资环境,还是两大政策误判导致经济衰退,都是目前经济危机产生的原因,而对于解决危机的方法却是从未提到过。二是,其对经济的分析,陷入了逻辑上的两难。宏观:中央调控也不是,不调控也不是。按照郎教授的逻辑,中央调控吧,容易导致基建过多,货币投放过多,不仅影响投资,而且容易导致通胀。中央不调控吧,面对的可是经济危机,这总不能不管不问吧。微观:企业创新也不是,不创新也不是。按照郎教授的逻辑,企业创新吧,都搞高科技资本密集型企业,容易导致工人下岗,工人下岗就没有了消费,创造出的产品还是没法买出去。企业不创新吧,又会在国际分工中处于劣势,不利于竞争和企业的发展壮大。现在想想,经济这东西,还真的挺难搞的。
给樊教授喊点冤:
说实话,我对樊教授是又敬佩又那啥。不说别的,单说樊教授货币委员会的重要成员之一的身份,试问这是哪个人相当就可以当的。按理说,樊教授的经济学造诣不会比郎教授低,但是郎教授看到的问题,樊教授不会没有看到吧。也许樊教授真的是一心给政府说话的说客,单从这一点来看,无怪乎国内那么多的人鄙视这些个主流经济学家了。但是,今天咱们先撇开这些,单说这次辩论。我想,樊教授能那么说,是有其深刻的原因的。
了解经济学常识的人都晓得,在经济危机中,当没有什么其它的办法摆脱危机时,什么是最重要的,那就是信心,温总理说“信心比黄金还重要”,现实真的是这样。在目前我们还没有找到良策来解决经济危机的时刻,也许让人们重拾信心比什么都重要。而这也许是樊教授在论坛辩论中所体现出的良苦用心。
一直很是崇拜非主流经济学家,鄙视主流经济学家,而现在,我是有点困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