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时间内,历史似乎来了一个轮回。曾经在中国诸多产业中充当领头羊的的民营企业纷纷“臣服”于国有企业。 几天前,山东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与日照钢铁公司之间持续了近一年之久的并购案尘埃落定,前者以现金出资的方式,占67%的股权,如愿吞并后者,完成一家国有企业对民营企业的并购。更早些时候,中粮集团和厚朴投资成立了一家合资公司(二者分别持有70%和30%的股份)入股蒙牛乳业,成为其第一大股东。而在山西,在政府的帮助下,国有煤炭大企业正在“收编“那些屡发矿难的私有小煤矿。 这并非孤立的几个个案。在被视为中国国民经济“晴雨表”的能源、钢铁、航空、地产等行业,正在上演着新一轮“国进民退”的大戏。如同此前的“国退民进”一样,重新戴上“红帽子”事件正撩拨着人们那根敏感的神经。 “国进民退”还是“国退民进”这对矛盾一直贯穿于新中国发展的60年历史中。1949年以后通过社会主义改造的方式,政府全面实施了国进民退,建立了计划经济的模式。而在后来的改革开放的30年中,两者开始交替出现,每次都伴随着不安和争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