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转型期空心村整治与新农村建设”研讨会成功举行
发表日期:2009-08-31
中科院地理资源所网站
2009年8月22日,由我所举办的“中国转型期空心村整治与新农村建设”研讨会在2321会议室召开。科技部农村科技司贾敬敦司长,科技部农村技术开发中心余健主任,国土资源部土地整理中心吴海洋主任,中科院资环局冯仁国副局长,中国科学院叶大年院士、郑度院士、陆大道院士,中科院地理资源所刘毅所长、葛全胜副所长、刘纪远研究员、樊杰研究员,国土资源部耕地保护司王玲处长,中科院资环局业务主管周桔博士、杨萍博士,中科院地理资源所科研财务处王绍强处长等领导、专家应邀出席会议。我所从事农业、乡村发展和土地利用研究领域的科研人员及研究生40余人参加了研讨会。会议由葛全胜副所长主持。刘毅所长首先致辞,对各位领导专家在百忙中莅临指导,表示热烈欢迎和感谢。
刘彦随研究员代表农业地理与乡村发展创新团队,向与会领导、专家介绍了创新团队结合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课题,深入开展我国典型县域农村空心化调研、农村空心化问题理论研究,以及空心村整治与新农村建设典型示范规划的进展情况。主要包括项目组基于高分辨率(0.25m)遥感影像,利用实证调研、农户调查和数学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完成山东省100个典型村庄用地现状调查和典型空心村整治增地潜力测算结果,以及开展农村空心化演进的“生命周期”、空心化村庄演化类型及动力机制、农村空心化代际演替空间型式、空心化村庄整治的“三整合”模式和基于中心地理论的农村空间重构模拟等理论研究成果。最后展示了山东禹城市空心村整治与新农村建设研究的典型示范规划和阶段性科研成果的转化情况。
与会领导、专家们对农业地理与乡村发展创新团队在“中国转型期空心村整治与新农村建设”领域研究取得的成绩表示肯定和赞赏。专家们认为:从资源环境,特别是从农村土地功能和社区空间结构的角度研究城乡区域协调发展问题,是地理学创新研究的一个新方向;现有研究对空心村的基本内涵、生命周期,以及空心村形成的动力机制,进行了开拓性的系统分析研究,有助于为空心化村庄整治提供理论指导;对村庄土地整治进行定性判断和定量分析,同时基于理论研究和模型模拟分析完成的村庄整治的典型示范规划,符合国家战略需求和新农村建设实践。在黄淮海地区率先推进空心村整治,更有助于保障耕地红线和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贾敬敦司长认为中科院地理资源所敢在这样一个敏感的重大问题上开个头,很不容易,这个问题的机理研究相对比较少,任务比较多,建议有些任务要跟一些部门对接起来做,通过方方面面的支持来深化这个领域科学问题的研究,包括技术问题的研究,机理问题的研究和开展典型示范。并建议今后要着重突破空心村综合整治的关键技术,主张开展农业与农村发展战略方面的研究,按照社区的理念来研究中国乡村问题,来建设发展中国的乡村。吴海洋主任认为,国土资源部门是本项研究成果的最大受益者和最主要的用户,希望今后加强交流与合作,并建议继续深入研究农村空心化的动因及其区域差异性,避免大拆大建和按城市化的模式来建设新农村,同时要注重保护中国几千年来的农耕文明形成的传统农村风貌,还建议进一步开展不同类型区的典型村庄调查,从全国尺度上把握不同区域农村空心化的格局与趋势,进一步为国家“万村土地整治”示范工程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和技术支持。
叶大年院士认为研究团队综合运用人文地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借助GIS技术和模型模拟,做出了确实能解决国家重大问题的研究成果,很值得提倡,下一步需加强农村发展演化的节律性方面的研究,以免引起不和谐的因素。郑度院士认为这个题目很值得再深入做下去,做的过程中要注重与政府部门和地方合作,并建议资环局把相关的力量组织起来,进一步推进此项研究。陆大道院士认为村庄整治与新农村建设是人文地理学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除了服务于政策支撑外,还有很多理论问题值得去深入探讨和研究,该领域问题的研究,要着重面向国家宏观战略和地方政府决策的需要,提供一些支撑决策的数量概念和科学理念。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在我国城市化快速推进的新时期,深入开展空心村综合整治与新农村建设研究的意义重大,既符合国家战略需求,又符合地理学科创新发展的方向。建议今后继续加强多方面的交流与合作,促进空心村综合整治与国家新农村建设、耕地保护红线等战略决策相对接,充分发挥地理学为国家新农村建设规划和耕地保护决策实践的支撑与服务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