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传半年之久的吉利集团竞购沃尔沃传闻,上周终于得到官方证实。大概是意识到市场对这桩交易的普遍质疑,吉利汽车(00175.HK)强调,竞购由母公司吉利集团联合非同行的投资公司联合提出,上市公司暂时不会参与其中。
对于有着12年历史的吉利集团来说,竞购有着82年历史的豪华车品牌沃尔沃,有其偶然性,但更多的是必然。
在中国,吉利是低端车的象征。不少中国消费者购买了吉利汽车之后,喜欢换上奔驰或宝马的车标。这当然不是李书福当初“发疯”造车想要的结果。
自从吉利集团竞购沃尔沃消息传出,市场对其收购的动机、融资和整合能力就一直充满怀疑。一些大型车企对其“横刀杀出”不屑一顾,甚至连“插标自卖”的福特也不愿把绣球抛给吉利。
一位曾收到福特汽车竞购邀请的国内大型车企内部人士告诉《财经》记者,虽然在有意竞购沃尔沃的国内车企中,只有吉利获得了国家发改委的支持,但是“福特并不想出售给吉利,因为在他们看来,任何一家中国车企都比吉利汽车强”。
不过,排除市场的势利因素,此前,中国企业海外收购,目前还鲜有成功的案例。不必举同行上汽集团并购双龙全盘皆输的例子,吉利集团本身收购英国锰铜控股(Manganese BronzeHolding)两年来,整合工作同样乏善可陈。
2007年3月,吉利集团出资3315万英镑成为锰铜控股第一大股东,双方成立了合资公司上海英伦帝华汽车部件有限公司。但是根据吉利汽车发布的2009年半年报,上半年,该合资公司净亏损1170万元。受英国市场销售放缓影响,上半年锰铜控股仅售出汽车1035辆。
沃尔沃前副总裁吴瑜章向《财经》记者分析认为,年销量40万辆左右的沃尔沃,与年销量仅几千辆的锰铜控股,无论是规模上还是经营模式上,都不可相提并论,摆在吉利面前的整合工作势必漫长而艰巨。
吴瑜章透露,当初沃尔沃集团之所以决定将轿车业务卖给福特,在于其轿车业务的共享平台太少,新车型的开发投入成本太高,每年开发投入要超过10亿美元,这是一个巨大的包袱。
而对福特来说,由于拥有与沃尔沃轿车类似的开发平台,可以节约大量成本。但即便如此,依然没有消化成功,不得不再次出售。对以中低端车型为主的吉利来说,能否达到整合资源、降低成本的效果,还不得而知。
更不要说跨国并购通常都会面临的文化整合风险。德勤全球制造业部门合伙人Hans Roehm向《财经》记者表示,成熟的大型企业通常有其相对稳定的组织文化,外来者想要改变非常困难。跨国并购的整合难度则更大。上汽整合双龙失败,就提供了一个最近的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