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4
问题关键及解决办法。
1楼的表格里的问题在于,由于存在利润与储蓄,买与卖将不会平衡。1楼表格所发生的16.4元买卖差,需要社会发生与之相匹配的无理债务,从而使企业获得利润以扩大再生产。这个问题是经济上行所面临的关键问题。
在讲述解决办法之前,需要应用几个新概念。涉及“投资、消费、储蓄、利润、收入”。由于经济学中这几个概念都是货币+实物的总称,所以在分析时不免会产生歧义和导致错误。
比如说投资,假如有300万投资,100万为现金,200万为房产。以后的产出也会将房产计算在内以核算有没有利润。同理储蓄,是实物与货币合计的存储。等等。在这样的情况下,1楼的投资100元,就应该再加上其房产,于是投资并非支出的货币。同理,利润应指货币利润与实物利润的总值。储蓄则应该……
为了避免歧义,精确分析买与卖的关系,特定义如下:
名词解释:
币利:在一个生产消费轮次里,企业货币收支的净增值。
币损:即币利为负值。
币存:在一个生产消费轮次里,源于企业支出但没有用于购买商品的那一部分的货币,主要包括储蓄、购买股票、债券以及被遗忘等。
买卖差:在一个生产消费轮次里,企业产出值与企业创造的购买力之间的差额。
无理债务:为弥补买卖差而形成的债务。
真实购买力:真实购买力是偿还债务后剩下的实际购买力。现实中,其是在一个生产消费轮次里企业所创造的购买力减去无理债务后所剩下的购买能力。
买卖比:真实购买力与企业产出值的比率。
新投:一种新的货币投放方式。要求总投放货币中有一部分直接用于就业,但就业者生产的产品归全民共享,永远不得售卖。同时该笔投放不计债务。这笔投放的特点是不形成债务而转变成净消费。
生产消费是一轮一轮循环进行的。定义每一轮生产消费始于货币支出,至本轮销售结束获得货币为止,通常以一年时长为轮次单位或说生产消费周期。
为什么要定义这样的周期,而不用始于投资终于下一轮投资前呢?这种定义是为了计算的方便。因为这种定义从时序上来说,发生的事件是纳税(对上一轮循环的销售利润纳税)、分红、投资等,至销售收入,然后进入下一个轮次循环。这种定义下每循环货币支出E是确定的,产出的Y能不能完全销售则属于未知,因而只有一个未知数Y。若循环始于投资则相应情况是投资、销售收入、纳税、分红,至再投资前结束。这种循环中除了Y能不能完全销售是未知外,销售后需要进行的纳税、分红也因Y的不确定而可能变动,因而E也不确定。这就出现了两个未知数,计算上增加很多麻烦。所以本文采用的是第一种定义。但需要说明,这两种定义的最终结果是一致的。
分析从任意一个企业a开始:
在第一种定义的生产消费期间,任一个企业a支出e的内容包括:
纳税(对上一轮销售利润纳税)
分红
自己消费
捐赠
投资
其中,投资的货币又分为购买原料和发放工资。如同发放的工资一样,支出的e在购买商品之前将会有一部分被储蓄或用于购买债券等。因此,e中有一部分不会形成购买力。这部分不能形成购买力货币称作“币存”,用s表示。最终形成购买力的b = e(1-r)。r是“币存率”。s = e* r。
对应到全社会A,A是∑a,相应,B是∑b,E是∑e,S是∑s,Y是∑y。
则B = E(1-r)
S = E* r
由于∑b就是购买∑y的,即B就是用来购买Y的。而Y =E(1+R)。
很明显,这里存在“买卖差”,用D表示:
D = Y-B = E(1+R)- E(1-r)= E(R + r)。
B与Y的比值称作“买卖比”,用P表示。
P = B/Y。
关于买卖差,则不论a支出的e是自有的货币,或是借贷来的货币,或是部分自有部分借贷而来,买卖差不变。对于A也一样。
1楼表格要体现的就是买卖差16.4元。这是绝对剩余。只有无理债务才能增加购买力以消除这个绝对剩余。但是无理债务却会顶替剩余两者轮替着而滚存下去。就是每轮次,当偿还债务后,剩余就出现,而要消除剩余,债务就出现。
参看35楼续1,可见无理债务为19.54,两轮累计就是35.94。相应买卖比第一轮、第二轮分别为0.91和0.83。
这里可以看到,买卖差若不能纠正,则买与卖的比值会逐渐下降,意味着货架上的货物越来越难以销售。买卖比将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不断降低(数学证明略)。若买卖比过低,则出现剩余无法拿下货架的局面。就是说,银行也难以承受过大的债务而被迫收缩,结果经济就开始衰退。一旦衰退,就会出现大量降价以及债务注销,这回提升买卖比。当买卖比上升到一定高度,经济就复苏,又开始下一轮循环。
在1楼表格假如发生贸易顺差16.4元或者居民手中正好有16.4元祖上留下来的钱,则剩余就会完全消除。注意这16.4元的特点是只从货架上拿下货物,而不向货架上添加新货物,如果是企业增加支出16.4元,则在拿下旧的16.4元货物的同时,又向货架上放上了大于16.4元的新货物,原因是企业不能亏损。
因而,解决16.4元剩余的关键是要居民每年都有相当于买卖差的货币用于购买。这个货币不能来源于企业,而只能在货币发行时就实施。这种新的发行方式叫“新投”。
由于流通速度和“须或”作用,因此新投的货币量并不是完全对等于买卖差,其公式:新投 =(币利+币存-贸易顺差-已发生的币损值)/ 流通速度
新投的实施方法:将央行每年投放货币总量中的一部分,用以雇佣失业者,并让这些就业者生产全民共享的产品即可。这一笔货币投放时不计债务,也就是不需要还给央行。
这样,新投的货币就变成了居民净消费,也就是每年居民都会出现16.4元的消费增加,于是买卖差得以消除。
新投是为了消除买卖差而控制买卖比,使买卖比的值处于安全区间。只要买卖比不至于过低,则经济就可以正常前行。新投应该每年或至少每隔几年就进行一次,以提升买卖比,保证经济可持续发展。
总结:
1. 经济社会其实与自买自卖一样,只不过法理上各单位独立,大家没有发现各单位独立时仍然与自买自卖没有不同。
2. 应该用“支出”代替“投资”,用“币利”代替“利润”,用“币存”代替“储蓄”等,这样各参数就是纯粹以货币为计量单位,而不是将货币与货物混杂计算。这样的话,买与卖就可以精确比较。
3. 由于存在币利和币存,买卖差将不可避免。
4. 为纠正买卖差,则需要社会发生一定量的币损以匹配买卖差。
5. 为纠正买卖差应该采用“新投”方法,最简单直接,各国都能实施。
对部分经济理论的简单结论性评述或断言(依据买卖差理论):
1. 凯恩斯的错误在于用投资消除剩余或说弥补购买力的不足,但忽略了投资本身还要产生新商品,实质是用新商品替换就产品而且量更大。结果买与卖的情况会更糟。
2. 萨伊定律若是不使用货币,纯粹物物交换,则可以成立。若是用货币为媒介,由于买卖差的存在,结果会供给大于需求。
3. 减税是不能拉动经济的,拉动经济的是债务,因为债务可以顶替币损,使剩余暂时被拿下货架。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