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世界经济与国际贸易 八区 世界经济与国际贸易
6380 14
2004-12-10

比较优势理论一度是国际贸易理论中的主流。教科书上的标准说法是,比较优势理论能够解释产业间贸易,而对于产业内贸易就无能为力了;产业内贸易需要用以报酬递增和市场不完全为基础的新贸易理论来解释。

我们的问题是:这种说法是不是准确?

--在理论研究中,过分简洁而优美的对应关系,常常值得怀疑,不是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4-12-11 09:23:00

俺觉得产业内贸易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为了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的

由于产品的多样化,必然在不同产品上就会有不同的比较优势,这样通过交换就可以达到双赢的目的.而你所说的只不是由于新贸易理论更侧重的是规模经济吧

不知道对否,希望大家以后多多讨论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12-11 15:38:51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4-12-14 16:24:00
听过林毅夫教授的有关比较优势理论在中国产业发展中的应用,受益匪浅!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4-12-21 16:58:00
不同的理论有着不同的前提条件,看这些理论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它们的假设,只要有一点点变化,那么结论有时候就是千差万变。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4-12-21 22:59:00
搂住可否给出一个产业内贸易的例子,谢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4-12-25 13:03:00

比较优势理论难以解释为什么禀赋同质的地区之间会产生贸易。杨小凯用分工理论来解释产业内贸易,可以证明,两个天生相同的人之间,由于分工不同,会产生分工经济(源于专业化优势)和规模经济(由于市场优势)。当然,克鲁格曼可以用垄断来解释递增报酬,从而解释同质地区的贸易,但是这实际上从基础上偏离了同质性假设,我觉得不如杨小凯的体系严谨。

产业内贸易的典型例子,就是日美之间的汽车进出口贸易和电子产品贸易。

俺从未学过国经,请教大家。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