倡议改革现行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
改革开放20多年来,国家的社会、经济和政治生活等皆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理论与实践早已没有同步了,实践是走在了理论的前头,理论已有制约实践发展的势头。近年来在中国,哲学教授们竞相讨论中国有没有哲学,经济学教授尤其是经济学家们面对现实经济实际可说是有点忙然不知所措,几乎是拿不出什么高招。什么原因?名家们脑袋中装的理论比较陈旧,自然其思想不可能会适应新的形势,如鱼儿在水中一样畅游。在进一步深化经济、社会和政治生活改革的今天,理论也需要创新与发展了,尤其是经济理论更需要创新与发展了。现行的中学和大学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仍然是以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为基本点编写的。大家知道:预见并导引了时代潮流的伟人马克思,他的劳动价值论过去被学术界公认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或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唯一理论基石。然而,鲜为人知的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根基——劳动二重性学说实在是类似于冬天里冻结在一起的沙粒。
马克思对商品分析的重大失误:一是他对商品的分析撇开了商品的前提条件之一——社会分工。二是他不懂得什么是劳动经济和什么是商品经济,他把劳动经济与商品经济混为一谈,自然他也就没弄清什么是商品。三是他不懂得劳动经济时期即物物交换时期出现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货币——就是人类的精神财富:价值。因此,他的劳动价值论的根基——劳动二重性学说显然是类似于寒冬天冻结在一的沙粒。
马克思关于商品是什么的原话没有看到,可从新出版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等上面看到的基本上都是类似于如下的话语:【商品是指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它内涵使用价值与价值。】评论:商品内涵使用价值不错,但商品并不内涵价值。在物物交换时期也就是劳动经济时期,交换价值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随着劳动经济的发展或者说物物交换的发展,出现了两个新生事物:一是专门从事买卖的商人;二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货币。商人和货币出现以后,劳动经济被商品经济所代替。在商品货币交换时期,价值是一种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货币。商品是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货币为媒介进行交换的具有使用价值劳动产品。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或者说商品货币交换的发展,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信用凭证出现。在商品信用交换过程中,价值是一种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信用。在物物交换时期,人们追求的还是物质财富——使用价值。到了商品货币、信用交换时期,人们追求的才是精神财富——价值——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货币与信用。
马克思关于使用价值与价值作为商品内在矛盾的对立性是什么的原话没有看到,可从新出版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等上面看到的基本上都是类似于如下的话语:【使用价值与价值作为商品内在矛盾的对立性表现为:在交换开始时,卖者重视价值,买者重视使用价值,这是价值和使用价值通过买卖双方表现出来的矛盾;在交换过程中,使用价值和价值发生相反运动。卖者要获得价值,就必须让渡使用价值;买者要获得使用价值,就必须支付价值。对于同一个所有者来说,不管它是买者还是卖者,都不能同时获得价值和使用价值。】评论:如果商品自身内涵使用价值与价值的话,那为什么对于同一个所有者来说,不管它是买者还是卖者,都不能同时获得价值和使用价值呢?反过来说,如果对于同一个所有者来说,不管它是买者还是卖者,都不能同时获得价值和使用价值的话,那商品自身还会内涵价值和使用价值吗?同时,从“卖者要获得价值,就必须让渡使用价值;买者要获得使用价值,就必须支付价值。”中也可以看出:商品只内涵使用价值,价值并不在商品之中,价值是一种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另外,使用价值与价值作为商品内在矛盾的对立性为什么不是通过自己运动发展表现出来?而偏是通过商品之外的买卖双方而表现出来呢?
马克思的劳动二重性学说是在他所揭示的商品二因素或商品二重性——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基础上硬推出来的。他是这样说的:“既然商品具有二重性——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那么,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也必然具有二重性。”[摘自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政治经济学》(主编:周又红、王建宇、牛海霞、李敏)]
马克思关于什么是具体劳动的原话没有看到,可从新出版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等上面看到的基本上都是类似于如下的话语:【社会要生产各种不同的使用价值的产品,就要进行不同的特定种类的生产劳动。这些生产劳动的目的、操作方式、劳动对象、所用工具,手段和结果均不相同,从而生产出具有各种不同使用价值的产品,这就是具体劳动。具体劳动生产商品的使用价值。】评论:这显然没有考虑到: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企业其生产劳动的目的、操作方式、劳动对象、所用工具,手段和结果均相同,从而生产出相同或大同小异使用价值的产品。请问:这是属于什么劳动?这种劳动生产商品的什么价值?
马克思关于什么是抽象劳动的原话没有看到,可从新出版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等上面看到的基本上都是类似于如下的话语:【如果把生产活动的特定性质撇开,从而把劳动的有用性质撇开,生产活动就只剩下一点:它都是人类劳动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即人的脑、肌肉、神经、手等等的生产耗费。这种撇开了劳动的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就是抽象劳动。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评论:这显而易见的错误是:把生产耗费当劳动。众所周知:劳动是人们为了创造财富而进行的生产活动。
本人以为,商品有两个前提条件:私有制和社会分工。商品有两个必要条件:商人和货币价值。商品有一个基本件:使用价值。
劳动经济是继自然经济之后的劳动者彼此的物物交换。马克思称此是简单的商品经济,其实不然。大家知道,那之后的商品经济并不复杂。在劳动经济时期,劳动创造了物质财富——使用价值与价值。那时财富或物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是在一起的。物物交换是一种使用价值与另一种使用价值的交换,交换价值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随着劳动经济的发展或者说物物交换的发展,物物交换不仅创造了专门从事买卖的商人,而且还创造了人类的精神财富——货币价值。货币价值成了一种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后,劳动经济便被商品经济所代替。物物交换即一种使用价值与另一种使用价值的交换被商品货币交换或者说商品的使用价值与货币价值的交换所代替。商品经济应运而生。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货币价值——的问世促进了人类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在商品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商品货币交换又创造了人类的另一精神财富——信用价值。信用价值也是一种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劳动创造了物质财富,物质财富的剩余引起了私有制的产生;物质财富其使用价值的不同与生产物质财富劳动方式多样化的固定形成了社会分工。私有制和社会分工导致了物物交换。物物交换的发展导致了专门从事买卖的商人的出现与人类精神财富——货币价值的产生,即物物交换创造了专门从事买卖的商人和人类精神财富——货币价值。商人和货币价值是劳动经济或物物交换的产物或者说商人和货币价值是由劳动经济或物物交换创造的。货币价值是一种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商人和货币价值的出现导致了商品货币交换,商品货币交换由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供求关系共同决定。世界是运动变化的,商品货币交换是动态的,商品货币供求关系是不平衡的,不平衡是绝对的,平衡只是相对的。商品货币交换供求相对平衡时期的商品货币交换是由商品的使用价值与生产商品的成本共同决定的。商品货币交换的发展反过来强化了私有制存在、促进了社会分工的细化。商品货币交换发展的后期导致信用价值的出现,即商品货币交换创造了价值的另一形式——信用。信用的出现导致了商品信用交换。商品信用交换同样是由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供求关系共同决定的。商品货币交换与商品信用交换将会长期并存与发展。
网友们,请站稳脚跟,扪心自问一下中国的未来是不是属于现在的学生与青年?为了孩子、为了国家的美好未来,我们有什么不能做?我们有什么不能舍?佛教讲舍与得,是啊不舍怎么能得?
大家说:现行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该不该改???
[em06][em06]
回第 2 楼土狼网友: 土狼网友,你好! 不要如此断言。记得毛泽东讲过:我们应当相信群,我们应当相信党。是啊!党相信群众,党就有凝聚力,群众相信党,群众就有战斗力。上下凝聚力、战斗力皆备,自然无往而不胜。大家知道:我们的党是伟大的党、光荣的党、正确的党。 说党伟大不仅是因为我们的党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了压在国人头上的三座大山,使中国人民站了起来,而且还因为我们党领导中人民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低潮时期仍然站稳了脚跟,使国人逐渐富了起来。说党光荣是因为我们党自己也感到自豪且也应该感到自豪。说党正确,是因为我们党是一贯坚持改革、发展与创新的党,且能够自己纠正自己的错误或失误的党。这正是中国共产党与西方国家政党之不同的地方。尤其是经过20多年来改革开放的考验,我们党是更加坚强、更加有希望。相信我们的党吧!我们的党不仅坚持依法治国、以情感人,而且是坚持以理服人。
[em06][em06]要注意的是,中国的政治经济学教材传统以来就有南方版和北方版.不知楼主仔细分析过这二者的区别没有?要想这种教材改革,请把你的思路列出来大家才能讨论,不能就空论空
要注意的是,中国的政治经济学教材传统以来就有南方版和北方版.不知楼主仔细分析过这二者的区别没有?要想这种教材改革,请把你的思路列出来大家才能讨论,不能就空论空
maji1225 网友,你好!
无中生有人皆明,就空论空实可生。 实打实来用处小,用处大的是虚空。 实打实来用处小,人追求的是虚空。 政经教材南北方,基本调子一个样。 思想解放为根本,统一思想定方向。 改革教材在下倡,说出汝是何主张?
qweqwe网友,你好!
依汝之理,现在的学校教育本质在学校,本来都不在教育,这是不是有点荒唐?
海雨兴风网友,你好!
在下是这也没有看到那也没有看到,不过在下看到了中国众多学者学习研究马克思之心得中精华部分之错讹处。马克思的原著读多少都不大要紧,吃别人嚼过的馍也不是没有味道。别人嚼过的馍也仍然是馍,只是味道稍差,但仍不失原味。另外,别人嚼过的馍汝能化验出它不是馍吗?再者,譬如说水无论是海水、江水、河水或人之尿水等都有其共性——H2O。没有H2O则水就不会存在。现行不同版本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是一脉相承的起自于马克思的《资本论》,现行不同版本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中类似的东西也即是其共性,其共性的东西必然与其源头《资本论》原著的要旨无别。[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2-1 8:09:41编辑过]
guaren网友,你好!
在此遇到了之音。谢谢!
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一直在改,不用你倡议的啦!
有空去www.cpeer.org看看,中国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演变,最近上面有四五篇关于这方面繁荣文章
都知道要改,都在做探索,并不是你想的那样,有时间多读点书吧!
马上我们就出一本《数理政治经济学》。
别拿一些庸俗的政治经济学教师教你的那套说事!
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一直在改,不用你倡议的啦!
有空去www.cpeer.org看看,中国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演变,最近上面有四五篇关于这方面繁荣文章
都知道要改,都在做探索,并不是你想的那样,有时间多读点书吧!
马上我们就出一本《数理政治经济学》。
别拿一些庸俗的政治经济学教师教你的那套说事!
索然,你好!
看来汝不仅是一个只许自己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人,而且是一个喜欢读书不一定求得慎解的书呆子,而且还更是一个论坛上的小兵.......
不敢言说朋友说:本人以为,商品有两个前提条件:私有制和社会分工。商品有两个必要条件:商人和货币价值。商品有一个基本件:使用价值。
我说:商品首先是可以消费的使用价值。而后是标有货币价格的价值;最后是必须进行生产才能成型和使用的产品。至于私有制和社会分工,我们看到公有制也保护了商品的存在,商人也应是社会分工的一种。 商品的分离应从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区别。如果我们把它仅仅看作使用价值,却不分清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那就很难想出如何走出商品的困扰。当然,在商品即可作为生产使用又可作为生活使用当中,如粮食,即可作为食品厂的生产资料,又是人们的生活资料。所以,粮食的货币价格在食品厂就转变成资本,但是在人们的生活消费中就是社会的分配。因此,使用价值的货币价格在生产中是资本的发源地,在人们的生活中是维持文明有序的精神管理。这就让我们看到了资本和货币的区别。也就是说社会革命是对资本的,而不是对货币的,对人们的生产资料货币价格必须进行最彻底的否定。这个时候,我们把政府机构推向了使用价值的“按生产的自身规律办事”的务实工作中,而不是象现在的坐在办公室里喊着“按经济规律办事”的务虚工作方法中。 可以说,不铲除人们的生产资料中的货币价格就铲除不了资本,也就永远解决不了人类社会中的贫穷、就业、犯罪、腐败和战争。反之,就会迎刃而解。 我总是希望人们多分析研究资本和货币的区别,才能走出社会思想困惑。理论应该以解释矛盾的对策。当这个对策上升为对人的残害时就是反动的。科学的理论是推动人类社会的和谐和进步。我相信人类社会无论如何改革,必定要进行对国家税收制度和生产资料的货币价格的铲除。至于我说的对不对,让历史和现实证明吧!
所有的人类社会都为满足人们的物质需要而生产。在某些社会,生产得以实现是由于特定主体的这样一种属性,即这些主体通过商议价格的过程交换产品。交换的关键要素是交换主体对占用的产品具有实际的控制:除非他们的需要被其它主体满足,他们可以拒绝交换产品。马克思把存在于这种所有权和交换系统中的产品称为商品,并且从商品的讨论开始《资本论》。这种以产品的商品形式为研究对象的理论提供了一种从特定角度研究依靠交换组织起来的生产系统。
那种完全没有或者只在极小范围内体现交换关系的生产系统不能被称为商品生产系统。在许多非资本主义社会里,大部分产品完全在家庭的生产单位中生产出来—通过打猎,采集,和基本的农业—并且完全以家庭、家族关系或根据习俗为基础分配产品。马克思确信曾经在秘鲁的印加人中,所有的产品都作为国王的财产,在皇室的控制下集中于中央,并直接由中央政府进行再分配。从理论上讲,在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社会里,所有产品都作为整个社会的财富存在(也许形式上作为国家的财富),通过由社会水平决定的法律或政策进行再分配。在所有的这些事例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生产和分配,但是分配不是通过私人所有下的交换过程完成的。
甚至在一个商品生产的社会里,产品的一个很重要的部分并没有采取商品的形式。确实如此,维持生存的和家庭的生产在高度发达的商品社会里仍起着重要的作用。准备一顿家庭午餐和维持一辆家用汽车的花费显然是满足物质需要的产品,但这些产品并没有用于和其它产品交换,因而没有采取商品的形式。
商品的二重性 (资本论 1.1.1)
在一个商品生产的社会里,一件产品的所有者可以通过两种途径满足她的物质需要。她可以直接地消费这件产品,也可以通过交换换成另一件产品间接地满足她的需要。因此商品就具有两种表象:它可以直接地对人有用,就如马克思继承亚当·斯密的说法,是使用价值;或者它也可以与其他商品交换。这种可以用来交换的能力马克思称之为价值。理解这一点对于理解马克思把价值看成在商品社会里包含在每一件商品中的一定量的物质的观点很重要。这种物质是由社会决定的,这是因为商品是一种产品,是在由交换组织起来的生产系统中的产品。每一件商品都包含了一定量的价值,一个社会在一定时间内生产出来的所有的大量的新增商品也包含一定量的价值,而且是所有这些新增产品的价值的总和。
就如我们即将在下一节中看到的更具体的论述一样,马克思认为货币是脱离了具体商品的价值的一种体现。大量新增产品的货币价值之和是一种衡量它们包含的价值总额的方法。当我们在讨论商品包含的价值问题上向前一步时,我们碰到了货币这个概念。
我们还要进一步具体论述的是,马克思接受了由李嘉图巩固、发展发展起来的劳动价值论,即在生产中耗费的人类劳动产生了商品的价值。因此当我们在讨论商品包含的价值问题上退后一步时,我们碰到了劳动时间
我们现在可以把马克思的理论的基本构架总结如下:在由交换组织起来的生产系统的社会中产生了特定的规律。这些规律是与可交换的产品(或商品)的二重性相适应的,这些商品不但具有使用价值——就如所有对人类社会有用的产品一样,还具有价值(或与其他商品进行交换的能力)——其仅仅是商品生产的特性。价值由劳动创造并以货币的形式体现出来。货币仅仅是价值脱离了具体商品的形式。
上www.cpeer.org看教学与科研动态教材建设看看再说吧!
找任何一本政治经济学教材和资本论任何版本,马克思都会从分工来分析商品的!
多读点书吧,如果想做学者的话!
哎,中国象你这样的人太多了
无话可说!
现在朋友们动不动就谈改革,而且是大改。我建议不如叫变革,或革命,更有振聋发聩之功效。
但是又想一想,我们基础东西都弄清楚了吗?还是你们改先吧。
不敢言说朋友说:本人以为,商品有两个前提条件:私有制和社会分工。商品有两个必要条件:商人和货币价值。商品有一个基本件:使用价值。
我说:商品首先是可以消费的使用价值。而后是标有货币价格的价值;最后是必须进行生产才能成型和使用的产品。至于私有制和社会分工,我们看到公有制也保护了商品的存在,商人也应是社会分工的一种。
......liuqixia56,你好! 汝所引用在下的上述话语讲的是商品的起源,不是讲商品的概念。就概念而言,商品是人们投放到市场上交换的劳动产品。而汝说:“商品首先是可以消费的使用价值。而后是标有货币价格的价值;最后是必须进行生产才能成型和使用的产品。”请问: 1.不可以消费的使用价值是什么?举几个不可以消费的使用价值的例子好吗? 2.未标货币价格的价值是什么? 3.未进行生产就成型和使用的产品如人们在深山里采集到的野人参等中草药以及人们在水域里打捞的非人工养殖的鱼类等就不是商品吗? 至于汝说你们看到公有制也保护了商品的存在,请举例说明好吗? 至于汝说商人也应是社会分工的一种,在下也实在不敢苟同,大家知道:从起源上讲,商人是社会分工等的产物。从概念上说,商人是专门从事买卖并从中获取利润的社会人群。
......
商品的分离应从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区别。如果我们把它仅仅看作使用价值,却不分清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那就很难想出如何走出商品的困扰。当然,在商品即可作为生产使用又可作为生活使用当中,如粮食,即可作为食品厂的生产资料,又是人们的生活资料。所以,粮食的货币价格在食品厂就转变成资本,但是在人们的生活消费中就是社会的分配。因此,使用价值的货币价格在生产中是资本的发源地,在人们的生活中是维持文明有序的精神管理。这就让我们看到了资本和货币的区别。也就是说社会革命是对资本的,而不是对货币的,对人们的生产资料货币价格必须进行最彻底的否定。这个时候,我们把政府机构推向了使用价值的“按生产的自身规律办事”的务实工作中,而不是象现在的坐在办公室里喊着“按经济规律办事”的务虚工作方法中。 可以说,不铲除人们的生产资料中的货币价格就铲除不了资本,也就永远解决不了人类社会中的贫穷、就业、犯罪、腐败和战争。反之,就会迎刃而解。 我总是希望人们多分析研究资本和货币的区别,才能走出社会思想困惑。理论应该以解释矛盾的对策。当这个对策上升为对人的残害时就是反动的。科学的理论是推动人类社会的和谐和进步。我相信人类社会无论如何改革,必定要进行对国家税收制度和生产资料的货币价格的铲除。至于我说的对不对,让历史和现实证明吧!
liuqixia56,你好! 看来汝知主张是:生活资料私有,生产资料公有。自然汝是不知道你这样的主张的害处!生产资料在一国内公有,谁会关心成本问题?生产资料在全世界公有,马克思也曾经这样设想过,当然这也正是帝国列强们尤其是当今帝国列强们想极力去争取的。汝这种主张实在是为当今帝国列强们肆无忌弹的掠夺别国财富而大开绿灯!请问: 汝究竟是美国人还是英国人?照你所说:当今发展中国家尤其是落后国家只要不把自己的资源财富拱手送给美英等列强帝国,也就永远解决不了社会中的贫穷、就业、犯罪、腐败和战争。你的心是不是也太黑了?汝是不是想做世界的霸主? 上世纪社会主义国家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已成历史。国家的税收制度对国家来说是多么的重要,任何一个国家一旦没有了税收制度,那可真是在没有外力加之的情况下也必然会自行消亡!说到这里在下觉得,你可能不是用心良苦,而是自己的学识还相当的差劲,而又不知所以然地狂妄胡吹!
所有的人类社会都为满足人们的物质需要而生产。在某些社会,生产得以实现是由于特定主体的这样一种属性,即这些主体通过商议价格的过程交换产品。交换的关键要素是交换主体对占用的产品具有实际的控制:除非他们的需要被其它主体满足,他们可以拒绝交换产品。马克思把存在于这种所有权和交换系统中的产品称为商品,并且从商品的讨论开始《资本论》。这种以产品的商品形式为研究对象的理论提供了一种从特定角度研究依靠交换组织起来的生产系统。
......
索然,你好! 汝说:“所有的人类社会都为满足人们的物质需要而生产。在某些社会,生产得以实现是由于特定主体的这样一种属性,即这些主体通过商议价格的过程交换产品。”请问: 1.原始社会,人们使用的是自然界直接生产出来的还是人们生产或参与生产出来的? 2.撇开原始社会不说,那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等不为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而生产吗? 3.主体(人们)通过商议价格的过程交换产品这是主体(人们)的属性?除你之外有谁不知道主体(人们)通过商议价格的过程交换产品是主体(人们)的活动?
汝说:“交换的关键要素是交换主体对占用的产品具有实际的控制:除非他们的需要被其它主体满足,他们可以拒绝交换产品。马克思把存在于这种所有权和交换系统中的产品称为商品,并且从商品的讨论开始《资本论》。这种以产品的商品形式为研究对象的理论提供了一种从特定角度研究依靠交换组织起来的生产系统。” 如果汝上面的叙述无误,也就应了在下的断言,马克思的经济理论错就错在:马克思误把历史上物物交换时期的产品当作商品,马克思误把历史上的物物交换当作商品了交换。在下此说汝明白吗?在下不妨可以多说几句:当交换主体(人们)实际控制的或占有的都是产品时,交换主体(人们)之间的交换是物物交换,此时,商品还没出现。
不想言说这句话到是说到了马克思主义的真处:
3.主体(人们)通过商议价格的过程交换产品这是主体(人们)的属性?除你之外有谁不知道主体(人们)通过商议价格的过程交换产品是主体(人们)的活动?
依不想言说先生看来,物物交换时期的产品并不是商品。而只是在货币出现后,用于交换货币的产品才是商品~~
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一直在改,不用你倡议的啦!
......
别拿一些庸俗的政治经济学教师教你的那套说事!
索然,你好!
在下很想见识见识汝之高见!
这里我支持不想言说。
实际上,我国的政治经济学教材一直在改,如承认科技管理人员的劳动、承认市场经济政治地位、承认私营经济的贡献。。。尽管没有撼动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资本罪恶论的神圣地位。尽管如此,政治经济学的每次改动,都有一帮子老左,鼓噪号哭,如丧考妣。
比如这次“五一”评劳模吧,有几个私营企业主和主流经济学家当选了,于是一帮子老左、少左又开始哭喊了。他们在网上发文章,到处张贴,希望引起高层关注。但国人似乎没有几个买帐的,和者寥寥。弄得这帮家伙只好蛰伏在自设的囚笼里,张开仓皇的双眼四处打量。。。。。哈哈,可怜呀!
好了,为这种人泼墨,浪费了网络资源。
我认为在目前无法取缔马经的情况下,建议以邓小平理论和中国20年来的改革实践为基础,将《老马政治经济学》改名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
光磊!,你好! 中国人原来因为没有寻着序而原地踏步五千年,之后因急于求成而又冒进几十年。现如今寻着序后又迈不开脚步了,不敢与时俱进、循序而进,出现了像汝所说的理论改革必须循序渐进,理论改革必须稍微先于渐进的经济改革,不然是会出乱子的,这也就是韬光养晦的“稳定与发展”等。 看来,汝对慢板情有独钟,落后就是强大乃是汝之观点。忆过去社会进步是年复一年无什差别,看今朝,社会进步是日新月异一日千里。醒悟吧,光磊!。落后是会挨打的。醒悟吧,光磊!。慢板不如二八板,二八板不如高山之流水。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