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3386 7
2005-11-24
大家对于新农村建设有何想法?可以谈谈!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5-11-27 10:06:00
仍然意味着在农村的各项制度、技术、劳动力、资本的排列组合问题,关键是怎么做。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11-27 10:27:00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在统筹城乡发展的前提下提出了四大任务,即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从中可以清晰地看到这项政策本身与以往政策的区别,它有着非常鲜明的时代特征,那就“以城带乡、以工哺农”阶段的到来。同时,政策本身也有非常清晰的内容,就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光是新村庄的建设,而是要把现代农业建设好,要把农村的各项改革搞好,要把对农村的服务覆盖到各个方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11-27 10:34:00

林毅夫:不能把新农村建设简单理解为新村庄建设,但是这次政策的突破点可能还是在改善农村的公共基础设施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四大任务中有三个过去都谈过,新增加的就是“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其中重要的就是农村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当然不能说过去没做,但是这一次是作为明确的政策措施提出来的。  另外,关于新农村建设,我过去的思考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怎样增加农民的收入,二是怎样改善农民的生活。从增加农民收入的角度来看,长期是要减少农村人口,这就牵涉到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农村劳动力转移比较快,农民的收入就会增长得比较快。从1998年开始出现生产能力过剩,新增的投资和就业机会少,许多乡镇企业破产,以致1998、1999年农村劳动力出现回流,启动市场需求、解决过剩生产能力是农村劳动力快速转移到非农产业的前提。农村是一个相当大的市场,但是要启动农村市场就面临两个问题,一个是农民收入的问题,另外就是与农民有关的基础设施的改善问题。过去农村的基本设施没有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如果真的改善了农村基础设施,一方面可以畅通农村劳动力转移这条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有很多正面的作用。 ==================================================================

蔡昉:农民收入的提高从现在来看有两个源泉,一是发展生产,产量高,卖得多,收入就高;二是结构调整,包括产品结构的调整和就业身份的转换。这些年农民收入在增长,增长的主要部分都是非农产业,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劳动力的比重也会下降,相应的就是城市化的水平会提高。

“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一个条件就是农业的比重特别是农业劳动力的比重要相对降低。而相对于国际的常态,我们的就业结构还没有调整好,农业和农村的劳动力比例在国际上相对较高。要想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上有大的进展,应该进一步创造好的政策环境,让农村的劳动力向外转移更充分。这样有两个效果,一是反哺农业的条件更具备,另外也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的途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11-27 10:38:00
陈锡文:在扩大内需上,这几年成效是很显著的,经济增长中内需的拉动还是很起作用。可以这样拆分来分析,去年GDP增长9.5%,3.6个百分点是由于净出口带动增加的,3.6个百分点是由投资拉动的,由消费尤其是农村消费的拉动非常有限。我国人口多数在农村,而在农村的人买不起东西。如果国家投钱把农村基础设施搞好了,农民的消费也就会拉动市场的扩张。从目前来看,很多东西,无论是各种家用电器还是IT产品,农民使用的水平都比城里人低得多,这一方面可能是农民的收入水平造成的,另外就是使用的环境比较差。一次我到黑龙江农村调查发现,某户家里有一个洗衣机,但没有上水没有下水,打开洗衣机盖发现,里面装的是米!前几年国家花了1千多亿改造农村电网,基本上实现了农村和城市同网同价,这之后电器的使用率明显增大。我看过资料,使用彩色电视机的比率,城里每百户120-130台,农村是50台。农村如果达到城市的消费标准,企业的产量肯定大幅增加。一方面要提高农民的收入,另外,还要创造消费的环境。这两方面的结合是新农村建设的很重要的内容。按照这个方向去发展,就会使中国成为天底下最大的市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11-27 10:43:00

  陈锡文:农业人口的减少,城市人口的增加,不仅是一个社会现代化的过程,也是一个留在农村继续从事农业的人能够逐步富裕起来的过程。只有留在农村中使用土地资源的人越来越少,相对的规模越来越大,收入增长才成为可能,这是一种趋势。

  这个趋势在各个国家的表现不同,有些国家可能20年就完成这个过程,其他国家可能要200年。尽管大家现在看到了很多的政策变化,但我觉得不要太过于乐观,认为很快就有很明显的变化。全世界没有一个国家像我国,按照户籍算九亿四千万人还住在农村。

  实际上,“工业反哺农业”的概念最开始是在农村提出来的。小平同志原来对乡镇企业有很高的评价,叫做“异军突起”。乡镇企业的发展确实出乎很多人的意料,改革开放之初,从业人数不到2900万人,到1996年就业的人就达到1.35亿万,新增了1亿多个就业岗位。农村靠自己,靠乡镇企业就增加了这么多就业岗位。我那个时候非常兴奋,觉得这下好了,只要把乡镇企业不断办下去,剩余的劳动力就转移了。结果很可惜,后来这个数字落了下来。

  乡镇企业总体的就业岗位下降,农民就开始流动进城,民工潮来了。现在有些同志又比较兴奋,按照现在的算法,农民工每年要增加七八百万人,城镇化水平每年差不多提高1.4个百分点,如果加快推进城市化,两个五年计划后城市人口比重就能提高15%。这个分析方法可能又回到类似对乡镇企业的判断误区了。城市经济有多大容量?到底能够创造多少就业岗位?我相信会越来越多,但这需要我们消除各种障碍,让农民能进城、能就业,并给他们创造公平竞争的机会。

  可以肯定,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国农村人口的相对数量还会很大,30%的人口在农村就是4亿到5亿人。这部分人生活的环境、从事生产的条件决定了国家的整体状况,所以能不能所有人进入现代化,主要是看农民的状况怎么样。不仅要吸收农民转变为城市人口,而且要给大量生活在农村的人提供现代化的生活条件,不断地提高生活质量,这样才能迈向现代化。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