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锡文:农业人口的减少,城市人口的增加,不仅是一个社会现代化的过程,也是一个留在农村继续从事农业的人能够逐步富裕起来的过程。只有留在农村中使用土地资源的人越来越少,相对的规模越来越大,收入增长才成为可能,这是一种趋势。
这个趋势在各个国家的表现不同,有些国家可能20年就完成这个过程,其他国家可能要200年。尽管大家现在看到了很多的政策变化,但我觉得不要太过于乐观,认为很快就有很明显的变化。全世界没有一个国家像我国,按照户籍算九亿四千万人还住在农村。
实际上,“工业反哺农业”的概念最开始是在农村提出来的。小平同志原来对乡镇企业有很高的评价,叫做“异军突起”。乡镇企业的发展确实出乎很多人的意料,改革开放之初,从业人数不到2900万人,到1996年就业的人就达到1.35亿万,新增了1亿多个就业岗位。农村靠自己,靠乡镇企业就增加了这么多就业岗位。我那个时候非常兴奋,觉得这下好了,只要把乡镇企业不断办下去,剩余的劳动力就转移了。结果很可惜,后来这个数字落了下来。
乡镇企业总体的就业岗位下降,农民就开始流动进城,民工潮来了。现在有些同志又比较兴奋,按照现在的算法,农民工每年要增加七八百万人,城镇化水平每年差不多提高1.4个百分点,如果加快推进城市化,两个五年计划后城市人口比重就能提高15%。这个分析方法可能又回到类似对乡镇企业的判断误区了。城市经济有多大容量?到底能够创造多少就业岗位?我相信会越来越多,但这需要我们消除各种障碍,让农民能进城、能就业,并给他们创造公平竞争的机会。
可以肯定,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国农村人口的相对数量还会很大,30%的人口在农村就是4亿到5亿人。这部分人生活的环境、从事生产的条件决定了国家的整体状况,所以能不能所有人进入现代化,主要是看农民的状况怎么样。不仅要吸收农民转变为城市人口,而且要给大量生活在农村的人提供现代化的生活条件,不断地提高生活质量,这样才能迈向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