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用是消费者从某种物品中所得到的满足程度。
满足程度人们一般用百分制或百分数计量,百分制最大值100,百分数最大值为100%。本文采用百分数计量。
假设一个人吃2个馒头就饱了,不想吃了,那么2个馒头对某消费者的满足程度就是100%
一般情况,假设某人消费数量Q的某物品满足程度为100%,那么可以视为某人对某物品的最大需要量为Q(前提是在一定时间内,下同)。也就是说,假如某人要满足自己对某物品的需要,他的最大购买量为Q。
假设从0开始计量计量到Q,则有:
每一个单位数量的效用之和为100%。
一般认为第一单位的效用为最大,以后次之,最后一个单位效用最小。
我们简单说一下边际效用。边际效用是物品每增加一个单位消费者获得的满足程度。大部分物品达到一定数量时,边际效用为0,即总效用为100%。前文说过,这个一定数量是需要量。
但从客观用途来说,每一个物品的用途是相等的。
根据效用的定义,不同物品之间的效用是不可比较大小的。每一样物品各有各自的满意程度最大值数量。
值得指出的是,以上观点仅仅是针对消费品而言,对于一些可以长久保存的物品(例如财富品),人的满足程度永远也达不到100%。欲望是无止境的主要指此类物品。这类物品每一单位的效用大小是相同的。
消费者可能对某些物品形成偏好,愿意用这些物品满足自己的需要。这些物品具有不可替代性。
对于物品满足自己的需要,消费者一般有先后的排序,有时因为没有能力满足自己的一些需要,消费者可能放弃或减少对排序靠后的物品的需要。
对于某种物品来说,需求量一般小于或等于需要量,需求量不能大于需要量。需求量是指有购买能力的需要量。
一般而言,不同的价格有不同的需求量,这对于个人是如此,对于很多人也是如此。
在一定条件下,价格高对应较少需求量,价格低对应较多需求量。这就是需求定理。或者说,价格上升需求量降低,价格下降需求量升高。
如果我们把购买力定义为需求,那么需求与需求量、价格的关系如下:
需求=需求量×价格
可以用m表示需求,需求的量纲是金额;可以用Q表示需求量;可以用P表示价格。
则有:m=PQ
这就是商品交换公理,也是经济学牛顿三公理之二。
以上公理也可以表示为:
P=m/Q
此时,m表示需求,Q表示供给量,P表示价格。
价格P与需求正相关与供给量负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