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过去一年,三招救经济;未来一段,三关更难闯
——专访广东省社科院竞争力评估研究中心主任丁力
金融危机经济转型广东
■汪洋、黄华华带队,周游列省。政府做炮兵,企业做步兵,这招基本上把广东的经济暂时托住了
■广东是这次金融危机的重灾区,这个重灾区还没有达到最重的时候
■如果把转型看作是郭晶晶跳水,浙江是空中翻腾360度,然后跳到水里去,广东是空中翻腾360度,再转体180度,然后再入水
■扩大内需的核心问题不是什么“白加黑”——白天的需求再考虑晚上的需求;也不是什么“5+2”——五天的工作日加两天的休息日,核心的问题是要让政府退出市场,然后让市场来发挥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当政府官员扩大权力范围跟其利益无关时,他就不会再去主动的伸向市场,用权力去替代市场来配置资源- ----------丁力
(丁力,1957年生,复旦大学博士,经济学教授,执教于浙江大学20年。2002年从长三角转战珠三角,调任广东省社科院,参与起草《广东省“十一五”规划与建议》,是每年一度的《广东21个地市区区域综合竞争力报告》主要撰稿人。)
这位广东经济的长期观察者如何看待作为金融危机重灾区的珠三角?
广东三招救经济
南方周末:金融危机过去一年了,您如何看待广东的表现?广东采取了哪些重要措施以应对危机?
丁力:这一年广东走得蛮辛苦的。主要就是做了三件事:
第一,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入。你看现在的珠三角,到处是工地。
第二,想方设法把央企引进到广东,很多的大项目,大概有几千个亿吧。这几千个亿砸下来,广东经济就坚实很多。
第三块是我在去年年底的竞争力报告里写的,“堤外损失堤内补”,国际市场定单减少了,就“广货北上”,转向国内市场。就是我常说的“政府做炮兵,企业做步兵”。因为进入国内市场是很难的,一个个企业去肯定是必死无疑。那怎么办?汪洋、黄华华带队,周游列省。这么一搞以后,还是有效果的,应该说这招基本上把广东的经济暂时托住了。
长长的W
南方周末:我们看到,5月份之后,广东用工市场又开始回暖,是否可以据此判断,经济已经止跌回升?
丁力:我个人一直认为,媒体经常说的“见底”、“反弹”、“回暖”,作为决策要小心谨慎了。5月份,美国官方邀请我访美,回来我给省里写了一个报告,其中就讲到对金融危机要有一个长期的准备。
金融危机爆发已经一周年了,但是金融危机产生的深层次的原因实际上现在还没有答案。
第一是全球实体经济新的突破口依然没有找到。
上一轮经济,我们把它简称是“重化工业周期”。靠两个东西:一个是石油的开发利用;另外一个是在石油基础上的汽车工业,拉动了全球经济发展的50年。问题是,当这个引擎的能量释放完毕以后,本来应该要有新的产业——现在可能的是绿色能源——起来,但绿色能源未必能拉得动。其自身还有很多的问题没有解决,产业化、商业化还需要相当长时间,没有五年十年根本替代不了传统能源。而且,在动力系统的突破之后,建筑在这个动力系统之上的新产业是什么呢?汽车产业承载了石油这个动力系统的改变,但汽车已经开始饱和走下坡路了,什么产业来承载新能源?支柱产业至今仍未成型。
第二是以美元为制度的通货安排先天就有缺陷,这个缺陷在这次危机里面已经暴露得很充分,却无法在短时间内改变。
“超主权的世界货币”,现在还只停留在设想上。人民币国际化,背后是人家对你的综合国力的认可,尚需时日。
当然了,世界各国现在都在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但是从30年代初的那场金融危机看,财政政策很难真正把全球经济从泥潭里拉出来。很可能是拉起来一下,稍微好一点,很快拉不动了又掉下去了。所以我们在去年年底就提出来,这一次的金融危机很可能走的是W型的道路,而且这个W还要延续一段时间。
南方周末:W型的危机对广东意味着什么?
丁力:广东是这次金融危机的重灾区。因为广东两头在外,现在两头都被堵住了,影响当然是最大的。我觉得现在这个重灾区还没有达到最重的时候。
第一,出口贸易将面临更严峻的全球贸易战的形势。这一次奥巴马启动轮胎特保案,我认为是打响全球贸易战的信号,绝对不能小看。
这与美国利益格局的重新调整有关。虚拟经济遭遇危机以后,意味着新老布什代表的利益阶层在推动美国经济发展时的作用已经很微弱了,奥巴马上台,新的理念最核心的问题就是要重新调整利益格局,拉动美国的内需。在调整当中,很重要一条就是要确保包括大量蓝领工人在内的利益的补偿。在过去的全球化中,蓝领阶层利益长期受损。这种补偿在过去是被出卖的——美国人打工的很多机会让给了中国人。现在它要回过去保护他们,很简单,就要开始对中国反倾销,反补贴。
第二,国际产业资本的转移受阻。国际资本有两种,一种是来投资的,特点是哪里能赚钱它就到哪里去。但是如果交给中国的订单减少,那就意味着外商到中国来投资的利益减少,就会使一部分原来想转移进来的产业资本拐弯,收缩阵线。
另一部分,以中国市场为目标的,又会开始担心中国的通胀问题。4万亿投资并没有很好地拉动中国民间投资,却引发了通胀的担忧。这样的话,内需起不来,外需又被压抑了,会直接影响到国际产业资本转移到中国市场来的力量和速度。所以真正的考验在后头,不在前面。
第三,人民币升值。美国人已经多次赤裸裸的表达了美国和西方国家无法容忍中国两万亿的外贸顺差。我前段时间去美国,美国学者普遍认为,按照中美两国现在的综合实力,汇率大概在1∶5。他们普遍认为中国的汇率被低估,人民币将因此承受升值的压力。我们有多少的企业能够承受得起成本继续上涨?
三个方面的挑战对广东都是相当的严峻的。
南方周末:来广东之前,你一直在浙大工作,您怎么比较危机中的广东与浙江这两个地方?
丁力:广东与浙江都面临着转型的挑战,但是浙江的内源性经济发展的自主性比较强。现在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可能很多的中国企业是走不出去的,那么谁进入国内市场的能力强,谁的风险可能就少一些。从这个角度讲,浙江的经济进入国内的市场能力可能会更强一些,受国际经济的影响可能会低一些。
我曾经有个比方,如果把转型看作是郭晶晶跳水,浙江是空中翻腾360,然后跳到水里去,广东是空中翻腾360度,再转体180,然后再入水。
政府转型越快,扩大内需越顺
南方周末:广东如何面对这样严峻的挑战?
丁力:扩大内需将是广东明年的一个重大战略。我们研究的结论是,明年出口受阻,投资有限,那怎么办?只能靠刺激内需,扩大内需了。
但是扩大内需不是招商引资,政府可以冲在最前面,大包大揽。刺激内需也不同于积极财政政策,上什么项目,政府可以拍板说了算。扩大内需,政府拍了板没用。因为钱在老百姓的口袋里。
这时候,政府主导的发展模式,局限性就开始暴露出来了。要扩大内需,首先政府就要转型,至少要两种方式——政府主导和市场主导——一起来发挥作用。但是,政府强势,市场必然弱势。而且,市场已经弱了那么多年了,你一下子叫它强起来还真不容易。
政府加强社会保障投入等措施,毫无疑问对扩大内需将带来改善,但这种改善是在多大程度上的,能持续多久,都有待考量。更重要的,是从根本机制上进行改变。
所以我认为扩大内需的核心问题不是什么“白加黑”——白天的需求再考虑晚上的需求;也不是什么“5+2”——五天的工作日加两天的休息日。核心的问题是要让政府退出市场,然后让市场来发挥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南方周末:广东出台了珠三角地区发展纲要,怎样能进一步促进珠三角之间的一体化,让市场来配置资源?
丁力:现在提珠三角经济一体化,我很早的时候就讲过,珠三角经济一体化关键是市场一体化,市场一体化前提是政府退出市场。我现在还坚持这个观点。当时就有人反驳我,说我们现在已经市场一体化了,我们的电视在广州与珠海没有什么差别了。的确是,我们的产品市场早已经是市场竞价了,要素市场也不是问题。问题是什么呢?是配置资源的权力没有一体化,都分割了。今后要在这个问题上继续改革。
南方周末:在转变政府职能,建立服务型政府方面,广东其实已经走到了全国前列。但正如您所说的,要让市场发挥配置资源的基础,权力还得进一步退出市场。
丁力:对。说实在的,政治体制改革我原来是不关注的,因为我是研究经济的,但是到最后我发现,这个发展方式的转变背后,不是说什么在创新上投入一下,这个发展方式就转过来了。根深蒂固的是在后面,它为什么要搞大项目投资?为什么要搞粗放型发展?
所以我认为,机制、体制不改变,尽管我们今天可以搞IT、明天可以搞石化、后天可以搞汽车,但是本质上还是粗放型的。
这一次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官员财产申报制度。这是一剂猛药。新加坡就是这样,官员发现隐性收入既不能买房又不能买车,钱对我没有意义了,他就不想去伸手了,他没有想法要去不断地扩张自己的权力。这个时候,服务型政府就有了基础。当政府官员扩大权限范围对利益无关时,他就不会再去主动地伸向市场,用权力去替代市场来配置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