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8365 88
2005-12-03

本文是接着上一篇《经济学的理想条件》

https://bbs.pinggu.org/thread-57586-1-1.html&page=2

来写的。

在上一篇中,我说经济学应该象自然科学一样,必须建立在理想条件的基础上。可是有人不同意,这可能是我上一次说理不透彻的缘故。在本文中,我有必要先把这个问题说清楚,然后再入正题。

为什么说经济学必须建立在理想条件上?

世界上,几乎每一个现象都是由多个因素共同造成的。那么,某个现象究竟是哪些因素造成的,各个因素所起的作用如何,哪个为主,哪些为次,要弄清楚这个问题,就必须把每个因素从其他因素中分离出来,单独对它进行研究,不能混在一起研究,否则就不能得到正确的结果。而要对各个因素分别进行研究,就得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扰,这就要建立理想条件。

例如,一个人同时接触三种细菌,结果得病了。他的病究竟是由哪种细菌引起的呢,还是由三种细菌共同引起的呢?我们就得把这三种细菌分别注入动物体内或人体内做实验才能知道。如果把这三种细菌混在一起做实验,就得不出个所以然来。如果把这三种细菌分别注入人体后,人并不得病;然后混在一起注入人体后,人也不得病,就说明那个人的病与这三种细菌无关,是我们没发现的因素造成的。

再例如,焦耳定律说的是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跟电流的平方、导体的电阻、通电时间成正比(Q=I^2*Rt)。焦耳在做实验研究这个规律时,就是先让其中两个因素不变(如让通电时间t和电阻R不变),只改变其中一个因素(例如电流I),分别研究出各个因素的变化量和产生热量的关系,最后才得到这个定律。如果他不这样做,而是随意改变这三个因素,即把它们混在一起研究,他就很难得到这个定律。

再例如,一个人穿一双破鞋和一身紧身衣服在一条很不好的路上跑步,100米跑了一分多钟,这个人就说他跑得慢是因为鞋不合适、衣服碍事、路不平。这三个因素确实影响了他的速度,可是他跑不快究竟是这三个因素造成的,还是因为他根本就跑不快呢,究竟是磨不转还是驴不走?我们就很难知道了。这时我们就得建立理想条件,即给他最合适的鞋和衣服穿,让他在最好的跑道上跑,如果这时100米还跑了四五十秒,就说明他跑不快主要是他自身的因素。可见,如果不建立理想条件,就永远不会发现这个人跑不快的真正原因,永远都会认为他跑得慢是外因造成的。

市场经济中,有的人以及有的国家贫穷落后,缺东少西,有些学者就说这是资源稀缺、技术匮乏、信息不对称等因素造成的,如果没有这些不好的因素,就不会有贫穷落后的现象,言下之意,这些现象与市场经济自身无关。真是这样的吗?好,下面我们就假设出一个理想社会出来,在这个社会里,技术和资源都是无限的,信息也完全对称,人人都守法经营,而且每个生产者的经营管理策略都是顶级高明等,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这样的市场经济社会是不是能达到美好,是不是能使所有人都满足需求。如果还不能,还有穷有富,那就是市场经济自身有缺陷了,这不能再怪外因了吧。

下面我就用两种方法来证明市场经济自身存在严重缺陷,严重阻碍生产的发展,必然使多数人缺东少西,永远处于相对贫困状态。

方法一:

假设世界上只有两个人,甲生产轿车,乙生产铁锅。按理说这时这两个人每个人都有一辆轿车和一只铁锅才是最完美的。所以他们要交换了,乙拿着一只铁锅去换轿车。甲一见,就笑了,说:“你想用一只铁锅换我的一辆轿车,你想得美呀你。最起码你得用一万只铁锅才能换一辆轿车。”可是,当乙拉着一万只铁锅去换时,甲又笑了,说:“我要你一万只破锅有什么用,我要一只就够了。该上哪玩上哪玩去!”可见,这个买卖是做不成了。(有人可能要说,干脆甲自己生产铁锅,乙自己生产轿车不就行了么,反正他们什么技术都有,什么资源都不缺。如果这样的话,就不是市场经济了,就是自给自足了;自给自足的结果更糟,上一篇已经说过了。)要想使这个买卖做成,就得有一万个人来消化这一万只铁锅。好,我们就假设这个社会又来了9999个人,和甲合在一起,正好一万人。乙把一万只铁锅分别卖给这一万个人,得了钱,去买甲的轿车,买卖终于做成了。这时甲和乙每人都有一只铁锅和一辆轿车,达到了完美,两个人的生活水平一样了。

为了做成这笔买卖,我们引入了9999个人。可是这9999个人也是人,也和甲乙有同样的生活需求,不是只要一只铁锅就向的,而且他们也不能白拿乙的锅,也要有产品和乙交换,所以他们也得生产。假设这9999个人,有的生产自行车,有的生产电视机,有的生产缝衣针……,这时又多了许多种产品,人的需求也随之增多了,这时的人不仅需要铁锅和轿车,还需要自行车、电视机、缝衣针等等。假设这时生产缝衣针的人拿一根针去换轿车,甲更不可能干,非要10万根不可。可是当这人拿10万根去换时,甲又说了:“我要你这么多破针干什么,我只要一根就够了。”可见,要做成这个买卖,就得有10万个人消化这10万根针。假设这时社会上又有9万个人降下来,这人终于把10万根针卖出去了,买了一辆轿车回去。可是他买自行车、电视机的钱就没有了,还得卖针,还得增加人口。

这就是资本家要不断寻找市场的根源。

而现实中,人口是不能无限增加的,所以现实中总有很多买卖做不成,有的想买不能买,有的想卖卖不出去,这就使很多人缺东少西。而卖不出去,就不能继续生产,这样就严重阻碍了产出。

可见,由于商人追求利润的本性,市场经济这种经济方式本身就严重阻碍了产出,而产出的总量不够,就注定很多人要处于贫困状态,这就是市场经济的一个本原规律。

方法二(略)

而计划经济则没有这个规律。甲需要一只锅,就把乙生产的锅分给甲一只;乙需要一辆轿车,就把甲生产的轿车给乙一辆,这样俩人都完美。如果说生产轿车的时间太长,乙生产完锅后再去帮甲就行了,最后俩人还是一样完美。计划经济没有人追求利润,它本身对产出没有阻碍,这就是计划经济的本原规律。而现实中,在计划经济下,贫穷是由技术、资源的匮乏造成的,这不是计划经济本身因素造成的。如果在相同的技术和资源条件下,换成市场经济,情况会更遭。

最后我还要说说经济学的任务。经济学的任务就是给人类寻找一种最合理的生存发展的经济活动方式。虽然人类的生存发展受技术、资源的制约,但是资源的多少是上帝安排的,经济学管不着;技术的好坏是自然科学的事,经济学也管不着。经济学能管着的就是:在资源和技术一定的条件下,使人类运用最合理的经济活动方式来最合理的生存和发展。这就好比钓鱼学,它教给钓鱼人的是最好的钓鱼方法,使钓鱼人在鱼具、池塘一定的条件下,钓的鱼最多。

有必要结合这个例子,再多说几句。一个钓鱼技巧很高的人,但是如果池塘里的鱼很少、渔具也很差,他肯定也钓不出来多少鱼。相反,一个钓鱼技巧很差的人,如果池塘里的鱼很多,渔具也先进,他钓的鱼就可能很多,可见,钓鱼技巧高的人并不一定比钓鱼技巧差的人钓的鱼多。所以一个国家实行计划经济,并不一定会比实行市场经济的国家富裕,只是说同样的一个国家,如果实行计划经济会比实行市场经济好。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2-10 11:49:52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5-12-5 17:47:00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12-10 11:43:00
计划经济当然是要协调发展。这里保证每个人的生活用品都一样,就是协调发展的结果。没有协调发展,就没有这个结果,必然是有穷有富,有消费品多余,有的不足。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12-10 13:38:00

计划经济下,甲需要一只锅,就把乙生产的锅分给甲一只;乙需要一辆轿车,就把甲生产的轿车给乙一辆,这样俩人都完美。

计划经济当然是要协调发展。这里保证每个人的生活用品都一样,就是协调发展的结果。

简直是荒谬。资源的有限性注定了人的需求是不可能完全满足的。中国有13亿人口,每个人都想一辆汽车,在计划经济下都能“分配”到了?好,就算能分到,谁先分到,谁后分到?不可能一夜之间13亿汽车同时生产出来吧?

人的偏好是有差异的,未必“每个人的生活用品都一样”就是完美,就是协调。或者可以说,计划经济是不是根本不考虑个体消费者的偏好/需求?

再来说是你的“铁锅”和“汽车”的例子。你论证了在两人经济模型下,铁锅和汽车是无法完成交换的。当然无法完成,因为你假设的这个两人模型根本不可能存在,至少在市场经济下不存在。按照你的假设和推论,为什么不能完成一个铁锅和一辆汽车的交换呢?显然是因为铁锅和汽车所内涵的劳动或者说价值不同,甲生产一辆汽车需要10000天,乙生产一个铁锅需要1天。按照交换原则,乙需要用10000只铁锅换甲的汽车,而甲并不需要那么多锅,所以交换无法完成。现在,我来说是这个模型为什么不可能存在。

首先,我们考虑一下甲生产汽车的目的是什么?只可能有两个:1、自己消费;2、用于交换。如果目的只是为了出售/交换,那么一定在有“有效需求”的情况下甲才会生产汽车,也就是说乙想要汽车并且能够支付起,而实际上呢,乙就是一个生产“破铁锅”的,根本无力支付。所以,甲生产汽车不可能是用于交换的,只能用于自己消费,满足自己对汽车的偏好。同样,乙生产的铁锅也只能自己消费。如果两个人都想同时拥有汽车和铁锅,那么可能的结果只能是自己生产。

你举的这个两人模型的例子是很特殊的: 1、汽车和铁锅价值差异太大; 2、需求(或者说两人的效用函数)很特殊:每个人对每种产品的需求最大为1。 所以,这个例子根本不能说明一般问题。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12-10 13:51:00
以下是引用土灶在2005-12-3 18:28:20的发言:

有必要结合这个例子,再多说几句。一个钓鱼技巧很高的人,但是如果池塘里的鱼很少、渔具也很差,他肯定也钓不出来多少鱼。相反,一个钓鱼技巧很差的人,如果池塘里的鱼很多,渔具也先进,他钓的鱼就可能很多,可见,钓鱼技巧高的人并不一定比钓鱼技巧差的人钓的鱼多。所以一个国家实行计划经济,并不一定会比实行市场经济的国家富裕,只是说同样的一个国家,如果实行计划经济会比实行市场经济好。

你实际上是设计一个陷阱: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没有可比性,因为实际中不可能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国家,一个实行计划经济,一个实现市场经济,好让我们来比较孰胜孰劣。如果一定要比,是不是可以用新中国的头20年(虽然不是描述中的计划经济)和最近的20年(虽然也不是典型的市场经济)相比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12-10 13:58:00
以下是引用土灶在2005-12-3 18:28:20的发言:

而现实中,人口是不能无限增加的,所以现实中总有很多买卖做不成,有的想买不能买,有的想卖卖不出去,这就使很多人缺东少西。而卖不出去,就不能继续生产,这样就严重阻碍了产出。

可见,由于商人追求利润的本性,市场经济这种经济方式本身就严重阻碍了产出,而产出的总量不够,就注定很多人要处于贫困状态,这就是市场经济的一个本原规律。

资源的有限性决定了这种矛盾是无法完全解决的,除非到了传说中的“物质极大丰富”,“生产力极大发展”的共产主义,那时候,我们的资源就能取之不尽了吧?

所以,我们研究经济,目的就在于如何用有限的资源来更好的满足人的无休止的欲望。套用一句广告辞: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这或许是经济模式最好的写照。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2-10 14:01:30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