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接着上一篇《经济学的理想条件》
https://bbs.pinggu.org/thread-57586-1-1.html&page=2
来写的。
在上一篇中,我说经济学应该象自然科学一样,必须建立在理想条件的基础上。可是有人不同意,这可能是我上一次说理不透彻的缘故。在本文中,我有必要先把这个问题说清楚,然后再入正题。
为什么说经济学必须建立在理想条件上?
世界上,几乎每一个现象都是由多个因素共同造成的。那么,某个现象究竟是哪些因素造成的,各个因素所起的作用如何,哪个为主,哪些为次,要弄清楚这个问题,就必须把每个因素从其他因素中分离出来,单独对它进行研究,不能混在一起研究,否则就不能得到正确的结果。而要对各个因素分别进行研究,就得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扰,这就要建立理想条件。
例如,一个人同时接触三种细菌,结果得病了。他的病究竟是由哪种细菌引起的呢,还是由三种细菌共同引起的呢?我们就得把这三种细菌分别注入动物体内或人体内做实验才能知道。如果把这三种细菌混在一起做实验,就得不出个所以然来。如果把这三种细菌分别注入人体后,人并不得病;然后混在一起注入人体后,人也不得病,就说明那个人的病与这三种细菌无关,是我们没发现的因素造成的。
再例如,焦耳定律说的是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跟电流的平方、导体的电阻、通电时间成正比(Q=I^2*Rt)。焦耳在做实验研究这个规律时,就是先让其中两个因素不变(如让通电时间t和电阻R不变),只改变其中一个因素(例如电流I),分别研究出各个因素的变化量和产生热量的关系,最后才得到这个定律。如果他不这样做,而是随意改变这三个因素,即把它们混在一起研究,他就很难得到这个定律。
再例如,一个人穿一双破鞋和一身紧身衣服在一条很不好的路上跑步,100米跑了一分多钟,这个人就说他跑得慢是因为鞋不合适、衣服碍事、路不平。这三个因素确实影响了他的速度,可是他跑不快究竟是这三个因素造成的,还是因为他根本就跑不快呢,究竟是磨不转还是驴不走?我们就很难知道了。这时我们就得建立理想条件,即给他最合适的鞋和衣服穿,让他在最好的跑道上跑,如果这时100米还跑了四五十秒,就说明他跑不快主要是他自身的因素。可见,如果不建立理想条件,就永远不会发现这个人跑不快的真正原因,永远都会认为他跑得慢是外因造成的。
市场经济中,有的人以及有的国家贫穷落后,缺东少西,有些学者就说这是资源稀缺、技术匮乏、信息不对称等因素造成的,如果没有这些不好的因素,就不会有贫穷落后的现象,言下之意,这些现象与市场经济自身无关。真是这样的吗?好,下面我们就假设出一个理想社会出来,在这个社会里,技术和资源都是无限的,信息也完全对称,人人都守法经营,而且每个生产者的经营管理策略都是顶级高明等,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这样的市场经济社会是不是能达到美好,是不是能使所有人都满足需求。如果还不能,还有穷有富,那就是市场经济自身有缺陷了,这不能再怪外因了吧。
下面我就用两种方法来证明市场经济自身存在严重缺陷,严重阻碍生产的发展,必然使多数人缺东少西,永远处于相对贫困状态。
方法一:
假设世界上只有两个人,甲生产轿车,乙生产铁锅。按理说这时这两个人每个人都有一辆轿车和一只铁锅才是最完美的。所以他们要交换了,乙拿着一只铁锅去换轿车。甲一见,就笑了,说:“你想用一只铁锅换我的一辆轿车,你想得美呀你。最起码你得用一万只铁锅才能换一辆轿车。”可是,当乙拉着一万只铁锅去换时,甲又笑了,说:“我要你一万只破锅有什么用,我要一只就够了。该上哪玩上哪玩去!”可见,这个买卖是做不成了。(有人可能要说,干脆甲自己生产铁锅,乙自己生产轿车不就行了么,反正他们什么技术都有,什么资源都不缺。如果这样的话,就不是市场经济了,就是自给自足了;自给自足的结果更糟,上一篇已经说过了。)要想使这个买卖做成,就得有一万个人来消化这一万只铁锅。好,我们就假设这个社会又来了9999个人,和甲合在一起,正好一万人。乙把一万只铁锅分别卖给这一万个人,得了钱,去买甲的轿车,买卖终于做成了。这时甲和乙每人都有一只铁锅和一辆轿车,达到了完美,两个人的生活水平一样了。
为了做成这笔买卖,我们引入了9999个人。可是这9999个人也是人,也和甲乙有同样的生活需求,不是只要一只铁锅就向的,而且他们也不能白拿乙的锅,也要有产品和乙交换,所以他们也得生产。假设这9999个人,有的生产自行车,有的生产电视机,有的生产缝衣针……,这时又多了许多种产品,人的需求也随之增多了,这时的人不仅需要铁锅和轿车,还需要自行车、电视机、缝衣针等等。假设这时生产缝衣针的人拿一根针去换轿车,甲更不可能干,非要10万根不可。可是当这人拿10万根去换时,甲又说了:“我要你这么多破针干什么,我只要一根就够了。”可见,要做成这个买卖,就得有10万个人消化这10万根针。假设这时社会上又有9万个人降下来,这人终于把10万根针卖出去了,买了一辆轿车回去。可是他买自行车、电视机的钱就没有了,还得卖针,还得增加人口。
这就是资本家要不断寻找市场的根源。
而现实中,人口是不能无限增加的,所以现实中总有很多买卖做不成,有的想买不能买,有的想卖卖不出去,这就使很多人缺东少西。而卖不出去,就不能继续生产,这样就严重阻碍了产出。
可见,由于商人追求利润的本性,市场经济这种经济方式本身就严重阻碍了产出,而产出的总量不够,就注定很多人要处于贫困状态,这就是市场经济的一个本原规律。
方法二(略)
而计划经济则没有这个规律。甲需要一只锅,就把乙生产的锅分给甲一只;乙需要一辆轿车,就把甲生产的轿车给乙一辆,这样俩人都完美。如果说生产轿车的时间太长,乙生产完锅后再去帮甲就行了,最后俩人还是一样完美。计划经济没有人追求利润,它本身对产出没有阻碍,这就是计划经济的本原规律。而现实中,在计划经济下,贫穷是由技术、资源的匮乏造成的,这不是计划经济本身因素造成的。如果在相同的技术和资源条件下,换成市场经济,情况会更遭。
最后我还要说说经济学的任务。经济学的任务就是给人类寻找一种最合理的生存发展的经济活动方式。虽然人类的生存发展受技术、资源的制约,但是资源的多少是上帝安排的,经济学管不着;技术的好坏是自然科学的事,经济学也管不着。经济学能管着的就是:在资源和技术一定的条件下,使人类运用最合理的经济活动方式来最合理的生存和发展。这就好比钓鱼学,它教给钓鱼人的是最好的钓鱼方法,使钓鱼人在鱼具、池塘一定的条件下,钓的鱼最多。
有必要结合这个例子,再多说几句。一个钓鱼技巧很高的人,但是如果池塘里的鱼很少、渔具也很差,他肯定也钓不出来多少鱼。相反,一个钓鱼技巧很差的人,如果池塘里的鱼很多,渔具也先进,他钓的鱼就可能很多,可见,钓鱼技巧高的人并不一定比钓鱼技巧差的人钓的鱼多。所以一个国家实行计划经济,并不一定会比实行市场经济的国家富裕,只是说同样的一个国家,如果实行计划经济会比实行市场经济好。[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2-10 11:49:52编辑过]
计划经济下,甲需要一只锅,就把乙生产的锅分给甲一只;乙需要一辆轿车,就把甲生产的轿车给乙一辆,这样俩人都完美。
计划经济当然是要协调发展。这里保证每个人的生活用品都一样,就是协调发展的结果。
简直是荒谬。资源的有限性注定了人的需求是不可能完全满足的。中国有13亿人口,每个人都想一辆汽车,在计划经济下都能“分配”到了?好,就算能分到,谁先分到,谁后分到?不可能一夜之间13亿汽车同时生产出来吧?
人的偏好是有差异的,未必“每个人的生活用品都一样”就是完美,就是协调。或者可以说,计划经济是不是根本不考虑个体消费者的偏好/需求?
再来说是你的“铁锅”和“汽车”的例子。你论证了在两人经济模型下,铁锅和汽车是无法完成交换的。当然无法完成,因为你假设的这个两人模型根本不可能存在,至少在市场经济下不存在。按照你的假设和推论,为什么不能完成一个铁锅和一辆汽车的交换呢?显然是因为铁锅和汽车所内涵的劳动或者说价值不同,甲生产一辆汽车需要10000天,乙生产一个铁锅需要1天。按照交换原则,乙需要用10000只铁锅换甲的汽车,而甲并不需要那么多锅,所以交换无法完成。现在,我来说是这个模型为什么不可能存在。
首先,我们考虑一下甲生产汽车的目的是什么?只可能有两个:1、自己消费;2、用于交换。如果目的只是为了出售/交换,那么一定在有“有效需求”的情况下甲才会生产汽车,也就是说乙想要汽车并且能够支付起,而实际上呢,乙就是一个生产“破铁锅”的,根本无力支付。所以,甲生产汽车不可能是用于交换的,只能用于自己消费,满足自己对汽车的偏好。同样,乙生产的铁锅也只能自己消费。如果两个人都想同时拥有汽车和铁锅,那么可能的结果只能是自己生产。
你举的这个两人模型的例子是很特殊的: 1、汽车和铁锅价值差异太大; 2、需求(或者说两人的效用函数)很特殊:每个人对每种产品的需求最大为1。 所以,这个例子根本不能说明一般问题。
有必要结合这个例子,再多说几句。一个钓鱼技巧很高的人,但是如果池塘里的鱼很少、渔具也很差,他肯定也钓不出来多少鱼。相反,一个钓鱼技巧很差的人,如果池塘里的鱼很多,渔具也先进,他钓的鱼就可能很多,可见,钓鱼技巧高的人并不一定比钓鱼技巧差的人钓的鱼多。所以一个国家实行计划经济,并不一定会比实行市场经济的国家富裕,只是说同样的一个国家,如果实行计划经济会比实行市场经济好。
你实际上是设计一个陷阱: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没有可比性,因为实际中不可能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国家,一个实行计划经济,一个实现市场经济,好让我们来比较孰胜孰劣。如果一定要比,是不是可以用新中国的头20年(虽然不是描述中的计划经济)和最近的20年(虽然也不是典型的市场经济)相比呢?
而现实中,人口是不能无限增加的,所以现实中总有很多买卖做不成,有的想买不能买,有的想卖卖不出去,这就使很多人缺东少西。而卖不出去,就不能继续生产,这样就严重阻碍了产出。
可见,由于商人追求利润的本性,市场经济这种经济方式本身就严重阻碍了产出,而产出的总量不够,就注定很多人要处于贫困状态,这就是市场经济的一个本原规律。
资源的有限性决定了这种矛盾是无法完全解决的,除非到了传说中的“物质极大丰富”,“生产力极大发展”的共产主义,那时候,我们的资源就能取之不尽了吧?
所以,我们研究经济,目的就在于如何用有限的资源来更好的满足人的无休止的欲望。套用一句广告辞: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这或许是经济模式最好的写照。[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2-10 14:01:30编辑过]
每个人的生活用品都一样,这种假设够独裁,为什么要每个人的偏好都一样。
计划经济下,甲需要一只锅,就把乙生产的锅分给甲一只;乙需要一辆轿车,就把甲生产的轿车给乙一辆,这样俩人都完美。
计划经济当然是要协调发展。这里保证每个人的生活用品都一样,就是协调发展的结果。
简直是荒谬。资源的有限性注定了人的需求是不可能完全满足的。中国有13亿人口,每个人都想一辆汽车,在计划经济下都能“分配”到了?好,就算能分到,谁先分到,谁后分到?不可能一夜之间13亿汽车同时生产出来吧?
人的偏好是有差异的,未必“每个人的生活用品都一样”就是完美,就是协调。或者可以说,计划经济是不是根本不考虑个体消费者的偏好/需求?
再来说是你的“铁锅”和“汽车”的例子。你论证了在两人经济模型下,铁锅和汽车是无法完成交换的。当然无法完成,因为你假设的这个两人模型根本不可能存在,至少在市场经济下不存在。按照你的假设和推论,为什么不能完成一个铁锅和一辆汽车的交换呢?显然是因为铁锅和汽车所内涵的劳动或者说价值不同,甲生产一辆汽车需要10000天,乙生产一个铁锅需要1天。按照交换原则,乙需要用10000只铁锅换甲的汽车,而甲并不需要那么多锅,所以交换无法完成。现在,我来说是这个模型为什么不可能存在。
首先,我们考虑一下甲生产汽车的目的是什么?只可能有两个:1、自己消费;2、用于交换。如果目的只是为了出售/交换,那么一定在有“有效需求”的情况下甲才会生产汽车,也就是说乙想要汽车并且能够支付起,而实际上呢,乙就是一个生产“破铁锅”的,根本无力支付。所以,甲生产汽车不可能是用于交换的,只能用于自己消费,满足自己对汽车的偏好。同样,乙生产的铁锅也只能自己消费。如果两个人都想同时拥有汽车和铁锅,那么可能的结果只能是自己生产。
你举的这个两人模型的例子是很特殊的: 1、汽车和铁锅价值差异太大; 2、需求(或者说两人的效用函数)很特殊:每个人对每种产品的需求最大为1。 所以,这个例子根本不能说明一般问题。
不要忘了,我是在资源无限的前提下来说的。
在资源无限的前提下,市场经济都这么糟糕,何况是在资源有限的实际情况下呢?
我认为,个体需要没有什么偏好。富人需要洋房轿车,乞丐也需要。要说有差别,无非是颜色款式等有差别,但是这已不算什么差别,只是小差别,经济学上不考虑它。
如果轿车和铁锅的价值差别不大,我还不举了呢。现实中不就是有生产刚针、轿车的吗?这个你能抹杀吗?最大需求为1的产品还少吗?包括粮食等不能用“件”来计的在内,最大需求都为1,或者再阔气一点,为2为3。
你所说的“那么一定在有“有效需求”的情况下甲才会生产汽车,也就是说乙想要汽车并且能够支付起”,这其实是为市场经济原罪。举例来说,市场经济里,造房子的资本家正是因为许多人买不起房子才不造的,这不是市场经济引起的罪恶吗?而计划经济里则是一个劲地造起,直到所有人都有房子为止。
资源的有限当然注定了人的需求是无法满足的。可是计划经济里,可以限制人民的较高需求,把省下的资源用于满足人民的基本需求,例如住房、医疗、吃穿等。而市场经济里,穷人的基本需求也被限制了,富人的最高需求却得到完全满足,这样大量的资源都被富人耗尽了。而富人编出的理由是:资源有限,只能一部分人富裕,没有办法。所以说,你不说资源有限倒好,你越说资源有限,就越需要计划经济。
你实际上是设计一个陷阱: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没有可比性,因为实际中不可能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国家,一个实行计划经济,一个实现市场经济,好让我们来比较孰胜孰劣。如果一定要比,是不是可以用新中国的头20年(虽然不是描述中的计划经济)和最近的20年(虽然也不是典型的市场经济)相比呢?
头20年和后20年没法比。头20年是栽树的20年,建了许多厂矿、公路、学校等,修了许多河道,资源大都用在基建上了,用于生产生活用品的很少。后20年是摘果子的20年,原来的基建都发挥了作用,可以把许多资源都用在生活用品上了,所以生活才提高。我常说,前人在栽果树时,他们是没有果子吃的;当后人吃果子的时候,千万不要笑话前人穷,更不要笑话前人蠢。
每个人的生活用品都一样,这种假设够独裁,为什么要每个人的偏好都一样。
一点都不独裁,借你们的话说,这充满了人性化。财主需要洋房、轿车,大街上的乞丐同样也需要,不要想当然地认为他们不需要,这才是真正的独裁呢。
至于有人喜欢红色的、有人喜欢黑色的,有人喜欢吃辣的,有人喜欢吃甜的,这不叫差别,这叫等同。红色和黑色、辣和甜的地位是等同的,因为红和黑都是颜色、辣和甜都是味道。不能说你骑红色自行车就比我骑黑色自行车显得高贵,只有你开轿车才比我骑自行车显得高贵。
不要忘了,我是在资源无限的前提下来说的。
这本身就是一个荒谬的假设,由此推导出的结果也必定是荒谬的。
我认为,个体需要没有什么偏好。富人需要洋房轿车,乞丐也需要。要说有差别,无非是颜色款式等有差别,但是这已不算什么差别,只是小差别,经济学上不考虑它。
连“个体偏好差异”你都否定?
好,道理不用讲了,只问你一很简单的问题:同时给两个人每人1000块钱,让他们随意购物,他们买回来的是一样的东西吗?
如果轿车和铁锅的价值差别不大,我还不举了呢。现实中不就是有生产刚针、轿车的吗?这个你能抹杀吗?最大需求为1的产品还少吗?包括粮食等不能用“件”来计的在内,最大需求都为1,或者再阔气一点,为2为3。
你举的例子是两人经济模型,现实中是这样的吗?
你对粮食的需求是“1”?
资源的有限当然注定了人的需求是无法满足的。可是计划经济里,可以限制人民的较高需求,把省下的资源用于满足人民的基本需求,例如住房、医疗、吃穿等。而市场经济里,穷人的基本需求也被限制了,富人的最高需求却得到完全满足,这样大量的资源都被富人耗尽了。而富人编出的理由是:资源有限,只能一部分人富裕,没有办法。所以说,你不说资源有限倒好,你越说资源有限,就越需要计划经济。
在你的假设前提下,怎么还可能有穷人富人之分?简直是自相矛盾。
我一直都没有说计划经济比市场经济差,相反,我坚定地认为:计划经济是最完美的经济模式。但是,计划经济模式是梦想经济模式,只是一个理论上存在的模式,在现实中,起码现在,是不可能实现的。
连“个体偏好差异”你都否定?
好,道理不用讲了,只问你一很简单的问题:同时给两个人每人1000块钱,让他们随意购物,他们买回来的是一样的东西吗?
我没有否定个体偏好差异,我只是认为个体存在的某些差异(如颜色、款式上的差异)属于小差异,不是经济学的研究范围。经济学只研究商品种类的差异(如自行车和电视机的差异),因为不同种类的商品的使用价值(用处)不同,而不同颜色的衣服的使用价值(用处)是相同的,在经济学里它们没有差异。
同时给两个人1000元,这要给两个一无所有而且都饿了一天的乞丐才行。我想他们最想买的当然就是食物了。虽然一个可能买的是包子,另一个买的是馒头,但是这两种食物的使用价值一样,都能充饥。而且你不喜欢的计划经济也不是只供应馒头,不供应包子。计划经济也考虑人需求的多样性。
你举的例子是两人经济模型,现实中是这样的吗?
你对粮食的需求是“1”?
现实中是60亿零几个人,我还要都举出来吗?化学里是不是要把所有的试剂都拿来反应呢?两个人都不行,你说得多少人才行?
我在一定时间内对粮食的需求就可以看作1,例如1吨,1口袋等。
在你的假设前提下,怎么还可能有穷人富人之分?简直是自相矛盾。
我一直都没有说计划经济比市场经济差,相反,我坚定地认为:计划经济是最完美的经济模式。但是,计划经济模式是梦想经济模式,只是一个理论上存在的模式,在现实中,起码现在,是不可能实现的。
我的假设是资源无限,技术无限,如果在这个假设下,每个人都是自给自足,没有商品交换,那么就没有贫富,可是如果有商品交换,就会出现贫富分化。理由以前不知道说过多少遍了。你也可以自己假设有两个人或若干人进行交换试试,看看会不会出现贫富?
只要是理论上存在的,现实就有可能存在。当然今天计划经济是不能实现了,今天还只剩下12个小时。
现实中是60亿零几个人,我还要都举出来吗?化学里是不是要把所有的试剂都拿来反应呢?两个人都不行,你说得多少人才行?
我在一定时间内对粮食的需求就可以看作1,例如1吨,1口袋等。
土灶先生,你到底会不会建立模型?你懂不懂建立有意义模型的基本常识?我甚至开始怀疑你是否看过(我都没敢用“研究”这个词)经济学的一些最基本的书,听说过一些经济学最基本的原理?连牛顿研究刹车是“假设无摩擦”这种诡论都想的出来,我不是你的对手,甘拜下风。
我没有否定个体偏好差异,我只是认为个体存在的某些差异(如颜色、款式上的差异)属于小差异,不是经济学的研究范围。经济学只研究商品种类的差异(如自行车和电视机的差异),因为不同种类的商品的使用价值(用处)煌,而不同颜色的衣服的使用价值(用处)是相同的,在经济学里它们没有差异?lt;br>
同时给两个人1000元,这要给两个一无所有而且都饿了一天的乞丐才行。我想他们最想买的当然就是食物了。虽然一个可能买的是包子,另一个买的是馒头,但是这两种食物的使用价值一样,都能充饥。而且你不喜欢的计划经济也不是只供应馒头,不供应包子。计划经济也考虑人需求的多样性。
。
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死敌怎么容合。市场经济中有计划和计划经济是两回事。计划经济是把全社会整合成一体,全社会组成一个超级公司,公司内部的资源必然是不以货币为媒币直接调动,可以说没有资本等市场经济,唯一存在的只是消费市场,在计划经济下是没有企业的,货币的作用只是分配券,没有资本的动用。计划经济下的厂都是不赚钱和没有赢利性的,正如一个公司内部的组织对内部的组织一样。当然这里编一个投入产出的实物表,这是个恐怖的超级方程组,这就是经典的计划经济(苏联六十年代后利用计算机搞的科学计划经济),而非中国以前的那种命令经济,实际中国以前搞的只是拆中方案。
“当今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经济完全属于上述两种极端之一。相反,所有的社会都是既带有市场经济的成分也带有指令经济的成分的混合经济。从来没有一个百分百的市场经济(尽管19世纪的英国也许很接近)。今天的美国的大多数决策都是在市场中进行的。但政府在监督市场运行方面仍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政府制定法律来监管经济生活,提供教育和治安等服务,并管制污染等。当今世界各国大部分都实行的是混合经济制度。”(P5 微观经济学 萨缪尔森 中文 十七版 人民邮电出版社)
货币资本也是以实物资本为基础。在货币资本和实物资本一定的前提下,谁拥有较多的货币资本,谁就拥有较多的实物资本。也就是说货币不仅是财富的分配的工具,也是实物资本的分配的工具。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2-12 19:49:21编辑过]
连“个体偏好差异”你都否定?
好,道理不用讲了,只问你一很简单的问题:同时给两个人每人1000块钱,让他们随意购物,他们买回来的是一样的东西吗?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2-12 23:28:01编辑过]
很赞同你的言论,请问你的邮箱多少?我的是caizhongwang@tom.com
有空的时候可以交流一下儿。我在科学共产主义构想连载中也是这样设想 的。
关健是货币配置资源两个非常要命的问题,一、是会造成整个经济体(不是单指一个国家或地区,而是整个市场经济体系)资源配置的不衡均,市场经济关心是只是赚得到钱赚不到钱,那就会造成经济比例出问题,由于各产业不均衡相扣那么由一环一就会拼命的往外部体系找市场经济,而整个世界经济体的量容是相对有限的,那么总有一环就会出问题,而引发一连串的连锁反映引发经济萎缩。二、由于货币的中间因素,和货币配置资源,那么一个产品经过货币的N次转递无穷的经济泡沫。而计划经济就是直接面对消费者的经济没有市场经济这么多中间环节ld
任何一个政府或组织都不能为每一个人做出生产什么,生产多少,为谁生产的决定。因为人是如此的多,即使动用最先进的计算机也不能。至于为什么,你可以尝试去算一下。
此外,正如我前面说的那样,世界上有的是混合经济。至于你说的那两种情况,我认为是这个社会最基本的制度开始不适合生产力的发展了,那就是生产资料的私有制。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