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制度经济学
2264 4
2005-12-04
又是老师布置的作业。我知道口头约定是非正式制度的一种,可它和合同比较起来好像存在的意义不大啊,比较有效率,简单易行,但它又需道德约束。。。唉,想不明白,谁给点思路啊,谢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5-12-5 23:27:00
  单纯依靠道德来约束口头约定面临很大的失约风险,正是这种风险促进了正式制度的制定。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12-6 08:42:00

谢谢二楼,我接触制度经济学不久,所以认识很肤浅。以下是我思考的结果。

按照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诺斯教授的分类,企业所遵从的制度可以从“正式制度”、“非正式制度”两个方面去理解。简单地说,法律、产权、规章等等,可以看做“正式制度”,而那些长期以来形成的“惯例”、“默契”、“口头约定”,都可以看做是“非正式制度”。

口头约定的特点是(1)对合同具有补充性。人的理性是有限的,再精细的合同法规有时也不能做到对社会进行完全的涵盖,对市场化过程中的种种交易或者交换活动给以精确的规定,我们得承认社会结构存在弹性空间,法律规范存在着"真空"区域,因而口头约定的存在能弥补合同的不足(2)效率化,制定过程交易成本小,但实践过程风险较大;(3)由道德约束,软约束,非正式制度力量强大时有效性强,“君子一言,驷马难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12-7 19:43:00
非正式制度的有点恰恰在于它的弹性、他的非正规性,这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创新空间和便宜行事的空间,能够更好的满足一些制度需求。正式制度的变迁通常相对滞后。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12-7 20:12:00
在例如中国古代农村的这种熟人社会里,正式制度是不太重要的,往往真正起作用的是非正式制度,如当地的风俗或者不成文的规定。因为在一个人口流动性极低的COMMUNITY里面,大家都相互认识,如果谁违反了口头协议,会在日后的生活中有诸多不便,因为对双方都是一个重复博弈过程。但是随着进入工业化时代和城市成为主导的生活方式,以前那种承诺和口头协议就失去了约束力,因为城市里人口流动性极大,而且如果没有正式契约以及对契约的保护,个人的机会主义行为是无法抑制的。这时就需要法律,律师,法院以及国家对合同纠纷的正确处理。以上也是我对中国为什么没有实现现代化的一方面的解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