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人 二区 高级会员区 学者专栏
4362 16
2005-12-04

凯因斯需求管理的难题---与李克洲商榷 【克洲先生在下文中对凯因斯主义持称赞与发扬态度。而我却对凯因斯主义持不以为然的态度。今天的中国经济,实际上也是执行凯因斯主义,以扩张投资的方式而刺激与拉动经济,从而形成了今天中国经济容易忽热忽冷的局面,甚至是中国经济"黑色增长模式"的推助者。 那么我们来看看凯因斯主义有什么缺陷与难题。本来凯因斯主义是出于对大萧条危机的现实所提出来的一个宏观经济主张,它认为,经济陷于萧条,需求(有效需求)不足,造成了"丰裕中的贫困"(或者说"丰裕中的贫困"造成了需求不足)。因此它主张扩大投资,并且论证了投资能够获得"乘数"效应。凯因斯认为政府必须承担起这个投资的责任,而不能把责任推给谨小慎微的私人投资者。另外,利率下降也难以获得足够的刺激需求的力量,因此不如政府财政扩张型的直接投资能够更快有效。因此,凯因斯主义就将自己的主张归结到一点:扩张政府投资。 但是凯因斯主义给人们的印象,似乎是完全看不到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经济走向萧条。因为我们看到,经济萧条总是在经济扩张与膨胀以后的结果,但我们没有看到凯因斯主义对这个经济扩张与膨胀时期和状态具有什么说明,它只是截取了膨胀时期之后泡沫破灭所造成的萧条状态来建立自己的理论。比如,我们知道,凯因斯主义的直接现实来源是1929年以后西方世界的大萧条状态,是针对这个状态而形成的一套宏观经济理论。但它并没有充分关注到1929年以前整个经济形势的膨胀现实,正是这个现实造成了其后的萧条状态。可以说,过度需求、投机需求所形成的膨胀现实是后来的萧条状态的现实原因。凯因斯主义没有充分考虑到这个现实原因,而一味开出刺激需求的"药方",这样,凯因斯主义就不得不陷于困境与难题。本来是过度需求、投机需求所引起的需求不足,再以这样的"需求管理"来解决问题吗? 困境与难题是:凯因斯主义到底是使经济走出衰退与萧条的困境呢?还是使经济重新走入衰退与萧条的困境?即,以解决衰退与萧条为宗旨的凯因斯主义是否正好就是导致经济陷于衰退与萧条的原因?从今天中国经济的现实我们可以看到,为解决1997年以后所产生的经济衰退问题,中国政府采取了凯因斯主义的做法,扩张货币,扩张财政投资,结果,由于投资过度泛滥,最终会造成生产能力过剩。根据预计,2006-2007年,中国过去几年的迅猛投资所累积起来的产能,将会形成"全面过剩"的局面,特别是钢铁产品及其它建材产品,甚至电力也会出现过剩。由此可见,执行凯因斯主义的结果,最终导致了衰退与萧条,以解决衰退与萧条为宗旨的凯因斯主义正好就是导致经济陷于衰退与萧条的原因。这样,我们到底如何认识凯因斯主义?如何更有效地应用凯因斯主义来指导经济发展?如何避免凯因斯主义陷于"凯因斯难题"?就成为一个极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无论如何,我们不能再象过去那样,盲目相信凯因斯主义,因为它是有"副作用"的一副药方,并且会使国民经济"上瘾"与形成相应的依赖症。 如何解决凯因斯主义难题?关键在于投资要讲求效率与效益,而不能象凯因斯主义对投资所要求的那样,只具有"需求乘数"效应则可。单纯看这种需求乘数效应,那么,挖沟、填沟、再挖沟、再填沟,作这样的无用功就可以了,因为这样的"破窗理论"是最好的扩大需求的手段。但现在不能这样了,投资要讲效率与效益,要以最少的投资来创造出最多最好的产品。否则,所生产出来的东西没有人要(东西太差),或者要不起(成本太高),就会形成过剩,最终形成凯因斯主义所正好要杜绝和消灭的事情---衰退与萧条。 因此,凯因斯主义主义与其说是需求管理的理论,不如说是供给管理的理论。因为它同样需要讲求有效供给,通过投资所产生的有效供给来促进需求,杜绝生产过剩。今天的中国经济,在决策层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的重要意义,因此强调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强调有效投资,不能一味追求高投资率。总之,强调以最小的耗费获得最大的效益与效果。这条集约化之路对于中国经济来说仍然是相当漫长的,需要几十年才能彻底改变粗放型发展模式,在效率与效果、效益上赶超发达国家水平。而凯因斯主义在很大程度上是对这条道路具有阻碍作用的。――黄焕金】

高鸿业教授对凯恩斯需求理论适用范围的误解 李克洲 一声明

在指出高教授的误解之前,我先声明,我之所以指出高教授的误解,决没有和高教授有啥恩怨,仅仅因为高教授是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中文重译本的译者,而且高教授还在该重译本前言中,对凯恩斯的需求理论进行了非常主观性的评述,而这些评述有可能对学术水平不高的读者造成误导,出于公心,才这样做的,"学术乃公器",请高教授谅解。

二误解

高教授认为:凯恩斯的需求理论,只适用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而不适用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由是"丰裕中的贫困",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物,而不是市场经济的产物,更不可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产物。而且他还认定,我国的国情是,"人口多又没有足够的资源和生产能力与之适应",所以导致现在的贫困。

我认为,凯恩斯的需求理论适用于一切性质的市场经济,它是商品经济所特有的运行机制的科学总结,从而也适用于我国正在运行的市场经济。理由是,市场经济是一种价值(社会购买力)经济,也就是说,是一种围绕有效需求进行资源配置的经济,只要有效需求不足,就会需要凯恩斯的需求理论,这和社会制度的性质,完全没有关系。而"丰裕中的贫困",只是市场经济失衡的表象,决不只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所固有的。

三意义

指出这一点,为我国一直进行的需求管理扫清了经济理论上的障碍。实际上,我国政府一直在利用凯恩斯的需求理论,进行宏观经济管理。比如说,我们国力现在完全有实力使整个社会达到人人享有最基本的养老和医疗保障,但我们受有效需求不足的困扰,一直认定我们做不到。其实,除了印制货币及分配货币的成本,我看其它的没有啥大不了的。

四建议

初读凯恩斯《通论》的人,建议你先读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的徐毓枏中译本,该书的"出版说明"比较客观地介绍了《通论》。该译本,虽然有些文言文的味,硕士生和博士生大致还读的懂。

高教授翻译的新本,合乎现代汉语,翻译也比较规范,但我总觉得与原意不十分相符。另外,请高教授恕我说句不敬的话,他的"译者导读",实在是狗尾续貂。

五目的

抛砖引玉,请高教授和网友指正。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5-12-4 20:12:00

黄先生,感觉看你的文章很累,简单理论总是变得复杂化,估计是食多不化症。

我个人认为,不管是供给还是需求都应该从两方面看。

供给分为政府供给和民间供给。政府供给在目前看来因缺乏政治民主而显得低效率;黄先生你追求的是民间供给吗?

需求同样分为政府需求和民间需求。凯恩斯的理论实质是扩大政府需求,结果会导致富者变穷,穷者也可能变穷,整个地“国富民穷”;而李克洲的意思可能却是民间需求,通过货币分配来扩散社会产品的使用权,减少富人们对社会产品的使用权垄断,同时对供给起到一定刺激作用,经乘数效应后,结果就是国家和富者不变,而穷者却变充裕了,贫富差距因此而不再扩大,从而达到社会和谐的目的。不知道李克洲先生是否同意我的说法?

我的全民分红法正是要扩大民间需求,而非凯恩斯的扩大政府需求。不同的做好,将产生截然不同的结果。鉴于中国的现状,扩大民间需求和增加民间供给都是可行的,可以一齐施行。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12-4 20:15:00

再给你个建议:

想成为御用文人,最好的做法是先推翻当前的御用文人,以便取而代之,我发现你的方法不当,还不如学学左大培呢,呵呵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12-5 07:08:00
以下是引用临崖吹风在2005-12-4 20:12:46的发言:

黄先生,感觉看你的文章很累,简单理论总是变得复杂化,估计是食多不化症。

我个人认为,不管是供给还是需求都应该从两方面看。

供给分为政府供给和民间供给。政府供给在目前看来因缺乏政治民主而显得低效率;黄先生你追求的是民间供给吗?

需求同样分为政府需求和民间需求。凯恩斯的理论实质是扩大政府需求,结果会导致富者变穷,穷者也可能变穷,整个地“国富民穷”;而李克洲的意思可能却是民间需求,通过货币分配来扩散社会产品的使用权,减少富人们对社会产品的使用权垄断,同时对供给起到一定刺激作用,经乘数效应后,结果就是国家和富者不变,而穷者却变充裕了,贫富差距因此而不再扩大,从而达到社会和谐的目的。不知道李克洲先生是否同意我的说法?

我的全民分红法正是要扩大民间需求,而非凯恩斯的扩大政府需求。不同的做好,将产生截然不同的结果。鉴于中国的现状,扩大民间需求和增加民间供给都是可行的,可以一齐施行。

我的理论很简单的,只不过角度有些特别吧了。比如我不就想单纯来谈什么需求,也不区分什么政府需求(供给)与民间需求(供给),相信凯因斯也不会这样区分,因为在他看来,只要能够扩大需求即可。我强调通过增强有效供给来扩大需求,“有效供给创造需求”。这即要对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中国经济的基本面,即企业活力与创造力方面并不太好,所以才引起今天中国经济的许多问题。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12-5 10:23:00

黄先生:

划分的越细致,描述的就越清晰。这个道理你不明白?估计是你的学术思维已经定型,理论自成一套,无法再接受别人的观点了吧。

民富国穷,其国外削(被侵略);国富民穷,其民内溃(起义、改朝、分裂)。不管是供给还是需求,必须划分为政府与民间,通过财政政策让它们协调并进,不宜偏重一方。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12-5 19:39:00

[讨论]回复

以下是引用临崖吹风在2005-12-4 20:12:46的发言:

黄先生,感觉看你的文章很累,简单理论总是变得复杂化,估计是食多不化症。

我个人认为,不管是供给还是需求都应该从两方面看。

供给分为政府供给和民间供给。政府供给在目前看来因缺乏政治民主而显得低效率;黄先生你追求的是民间供给吗?

需求同样分为政府需求和民间需求。凯恩斯的理论实质是扩大政府需求,结果会导致富者变穷,穷者也可能变穷,整个地“国富民穷”;而李克洲的意思可能却是民间需求,通过货币分配来扩散社会产品的使用权,减少富人们对社会产品的使用权垄断,同时对供给起到一定刺激作用,经乘数效应后,结果就是国家和富者不变,而穷者却变充裕了,贫富差距因此而不再扩大,从而达到社会和谐的目的。不知道李克洲先生是否同意我的说法?

我的全民分红法正是要扩大民间需求,而非凯恩斯的扩大政府需求。不同的做好,将产生截然不同的结果。鉴于中国的现状,扩大民间需求和增加民间供给都是可行的,可以一齐施行。

你关于凯恩斯的扩大政府需求会引起“国富民穷”的观点,我不能同意,它也与中国的经济实践的结果不符。你的其它观点我认为是有道理的,尤其是全民分红的观点,我是同意的,分红太狭隘了,干脆搞最初级阶段的福利国家好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