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主义有一种倾向,要无限制地扩大生产,要把它从事活动的竞技场扩展到全世界,把全人类看作潜在的购买者。(顺带提提一个值得强调而有趣的矛盾,这是马克思早已提过的:任何一个资本家都乐于见到别的资本家提高他们工人的工资,因为这些工人的工资,等于购买他的商品的购买力。但是,他无法容忍他自己的工人工资提高,因为这显然会减少他的利润。)
整个世界因而形成一个极为特别的结构——变成了一个经济单位,其各个部份之间的互关系极端敏感。有不少用来描绘这种情形的老笑话,想大家都耳熟能详,比方说:纽约期货市场的价格波动,结果马来亚有一万个农人倾家荡产。
资本主义在人的收入上造成了一种寻常的互倚关系,也统一了所有人类的喜爱嗜好。人突然意识到人类潜力的富足,而在前资本主义社会中,个别地区的自然条件局限住了人的发展。中世纪时,欧洲吃不到凤梨,只能吃当地的水果,但今天,我们可吃到世界上任何地方生产的水果,甚至开始吃来自美国和印度尼西亚的水果,虽然在不久之前我们根本不习惯吃这类水果。
因此,在产品与产品之间、人与人之间,逐渐建立起一种相互的联系。换个方式来说,所有的经济生活,都在不断地社会化之中,都在不断变成一个单一的集合群体,纳入一个单一的结构。但这个互倚关系的全盘运动,却不健康,不正常地以私有财产、私人占有为重心;占有者是少数资本家,而且他们的私人利益愈来愈甚地和整个群体的数十亿人的利益冲突。
生产逐渐社会化,就和私人占有发生矛盾,不过私人占有又是生产社会化的动力和支柱;在经济危机之中,这矛盾便会以最不平常的方式爆发。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资本主义下经济危机是史无先例的一种难以置信的现象。这种危机不是像前资本主义时期的危机一样,起自匮乏;反之,资本主义的危机肇因于生产过剩。失业者饿死,不是因为没有食物吃,而是因为食物的供应相对而言太多了。
表面上这委实无法理解。何以有人会因为食物、货品供应太多而死?但是资本主义制度运作的原理,让我们了解这个看似离奇的现象。找不到买主的货品,非特无法实现其剩余价值,就连投下的资本也找不回来。销售量的下跌,迫使商人停止生产。由而他们必须辞退工人。被辞退的工人没有储蓄,他们只有在出卖劳动力的时候才能谋生,因此失业对工人来说便是最悲惨的贫困。可是造成销售量下跌的原因,正好就是货品太多啊!
导致周期性经济危机的因素,是资本主义制度内在固有的,它永远也无法克服。对我们今天来说,情况依然如此,尽管今天人们把危机改称“衰退”。危机是资本主义内部基本矛盾的最清楚表现,周期性地提醒资本主义,它命中注定早晚要死掉。但是,它的死亡不会自动地来临。它总是需要一点有意识的推动,来促成它的殒灭,而我们的工作、工人阶级运动的工作,就是来做推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