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bs.macd.cn/thread-921060-1-1.html
http://space.sznews.com/?uid-866149-action-viewspace-itemid-36418
http://www.picassoclub.net/forum/viewthread.php?tid=77187
http://bbs.city.tianya.cn/tianyacity/Content/41/1/811383.shtml
http://bbs.lehu.shu.edu.cn/Article.aspx?aid=63870
http://sh.talk.iyun.com/25/1-64294-0.html
上身患肺癌的七旬老人朱祥林述说自己在820路公交车遭遇的无人让座的经过。
20日上午6时40分许,发生在820路公交车上的一幕,使上海阴冷多云的天气更加冰冷。
定期复检再次遭遇不顺
天气阴冷,70岁的老伴华凤娣艰难移动着患有风湿的双腿,勉强将前往中山医院复检的朱祥林送上820路公交车后,就不得不停止了陪伴的脚步。老朱患有肺癌,八个月前,被推入手术室,右上肺切除三分之一,缝了38针,才暂时挽回了生命。“没人陪伴,不知身体虚弱的他有没有座位?”华凤娣一边艰难地挪动着回家的步伐,一边担心着公交车上的老伴。
她的担心不无道理:自去年9月21日出院后,每两周复检一次的公交旅途,总是不顺利,而起因也总是不停重复着:座位难求。
“但愿能遇到好心人……”华凤娣暗暗为老伴祈祷着。然而,相似的冷遇再一次发生了:无人主动为朱祥林让座。更令老夫妇心碎的是:十多分钟的时间内,老朱手持癌症病历苦苦哀求,换来的均是冷漠的双眼。
售票员四次动员无人应
“面对着整车人,再一次深深感受到了什么叫冷漠。”朱祥林用颤抖的嘴唇回忆了心碎的一幕。人流拥挤,从中门挤进时已没有了座位。停留片刻无人主动让座,呼吸困难的老朱不得不趁着女售票员售票间隙,坐在她的座位上休息。
“大伯,我要掌控中门开关,您坐在这里我不能工作。”话音未落,售票员胡晓东开始向全车人喊道,“哪位乘客能给这位体弱的老先生让个座?”原本喧闹的车厢安静了下来,但无人应答。“哪位乘客能给这位体弱的老先生让个座?”胡晓东提高了嗓门,但车厢依旧静悄悄。“哪位先生、女士能给这位体弱的老先生让个座?”胡晓东环视着拥挤的车厢,依旧没能换来任何回音。“哪位先生、女士能给这位体弱的老先生让个座?”……
四次动员乘客让座无果,车辆开到了上中路站。为了不影响售票员的正常工作,朱祥林离开了售票员座位,不能持久站立,他坐在了中门附近的台阶上。地势低矮,人群拥挤,坐过两站后,朱祥林呼吸急促,面色发青。然而就坐在他旁边的青年乘客们,依旧似乎没有看见。朱祥林试图爬起来缓和呼吸,但终因体弱多次努力均未成功,最后还是在一位同样没有座位的女士帮助下,才最终站立起来。
为了减轻疼痛,朱祥林用颤抖的双手从随身携带的包里拿出癌症病历,用虚弱的声音央求全车的乘客:“我一个肺癌病人,真的撑不住了,谁能给我让个座?”车内再次陷入了沉寂。看不下去的售票员再次动员乘客让座,然而,话音还是石沉大海,就这样,车辆又驶过了一站路。
“你,把座位让给老先生!”车辆就要驶入上海植物园站时,一位50岁的男子,指着坐在离朱祥林最近座位的一中学生咆哮。中学生惊恐中,慢慢移开了座位。在经过五站路,两公里,十多分钟后,朱祥林终于有了座位。而直到三分钟后,恢复正常呼吸的朱祥林才能够说出“谢谢”二字……
十年售票生涯看时代变迁
“十多年前开始售票员工作时,人们会主动给老弱病残等不方便者让座。渐渐的,需要我们动员,而如今,苦口婆心地动员,有时就像耳旁风……”始发站上,手指空空的820路公交车,胡晓东感慨道。
而朱祥林更是深有感触。他至今还清晰记得那时的公交情景与信念:大家都把座位留给老人等不方便者,给老人让座天经地义。“回首几十年岁月,谁能想到我这个只有半个肺的古稀老头,会拿着癌症病历央求不到一个座位,那些优良的传统呢?”
是谁坐了公交专座?
“需要加强社会公德教育。”知晓朱祥林公交遭遇的市民这样呼吁道。然而,820路公交车上有三个“老、弱、病、残、孕、怀抱婴儿者”专座,当朱祥林央求不到座位时,离其不足一米远的专座上就坐着一位青年……人们亦提出了这样的疑问:为何专座不专?
“起初动员乘客让座时,我就一直目视着坐在专座上的三个青年人,然而他们始终没有反应。”售票员胡晓东回忆说。“为何不采取进一步的措施,将老人安排到专座呢?”胡晓东望着正对着她座位的那三个专座:“如今很多人无视专座,我们只能动员,不能采取其他措施。”话语间暗示了10年售票员生涯经历的让座心酸。
“我们只能动员,不能采取其他的措施,例如强制力。”龙吴车队的叶庆元副经理无奈道,是否可以变更现行的一些法律规章,采取强制力来保证专座专用,这个有待上级相关部门的最终定夺。
记者采访了上海市运管处的相关负责人,他们表示年轻人不让座的社会问题,属于社会公德问题。而上海市交通局副局长王秀宝也表示,采取强制措施保证专座专用困难重重。
通过让座来看上海和北京两地的不同
敚斪罱一则关于“上海人没文化”的讨论非常激烈,上海人和外地人的矛盾白热化。大家都是中国人何必呢?但是通过我在上海和北京等地做公共交通的经历,的确发现上海和其它地方的确不同。
在上海的公共汽车和地铁里,我很少看到主动给老弱病残让座的,不是没有是少。我想这和上海最初的殖民地文化有关,只认强者。一般在地铁里,如果是3岁以上的小孩,基本没有让座的,给孕妇让座的都比较少。我也看到过让座的,说实在的,让座的多半都说普通话,听口音也是以外地人让座的多,有些上海人是看,有没有人让,有人让了自己就不动了,没有的话可能会让。
出差北京,我没有见到过不给老弱病残让座的,而且都非常热情和积极的争着让。春节期间,一个母亲带着个3岁大的小孩进了地铁,三个人同时站起来让座,让我这个来自上海的感触太多。
通过这些小的细节,我们可以看出上海的文化真的和北京等地不一样。上海北京都是外地人比较多的地方,为什么在北京和在上海的表现就是不一样呢。这些都应该是当地文化和习惯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的。
另外,也提提上海的晾衣架文化。在上海,现在很多新的楼盘都有大的阳台,但是有很多小区,一些上海本地人还是要在室外安装晾衣架。大家可以注意一下这种现象是不是很多。这种做法明显破坏了环境美观,影响了视觉。更重要的是对楼下的住户影响很不好。一些上海人总是找各种理由辩解,为什么不想象,和上海百里之隔的苏州就没有这种现象呢。
大家来上海找工作,是因为上海有工作的机会。为什么有工作机会呢?因为国家给了上海很多优惠的政策,就象98年以前,还是没有很多人愿意到上海来的,更多的是北京和深圳。上海的快速发展是浦东开发,特别是江朱主政之后,上海的优惠太多了,机会都给这里了,不来就没有工作。不是奔着上海来,是奔着工作来。
金融危机的到来会给大家新的视角,上海主要是靠外资和国企过日子,这种日子也要到头了,国家要重新审视自己的发展策略,上海受危机的影响的苦日子还在后头,希望能够挺过去,快点给民企同等的待遇。
中国道德的重建靠哪里?还是要靠历史厚重的北京西安南京等城市,上海是物质城市,他的路将更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