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人 二区 教师之家与经管教育
1598 3
2017-09-22
      生物制药专家,投资顾问徐实说:近年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国家在财政上的大力支持和青年千人计划等人才引进措施可谓功不可没。然而,中国大学究竟办得怎么样,却是众说纷纭。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先生可能算是一个“悲观派”。郑先生在6月6日的《联合早报》上发表了题为《中国知识的悲歌时代》的文章,在文中写道:“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钱颖一称中国还没有建立起近代大学,这话是很有道理的。可以补充的是,不仅没有建立起近代型大学,而且也远远落后于传统书院制度。实际上,无论是近代大学还是传统书院,重要的并不是大学制度或者书院制度本身,而是大学和书院的主体,即知识人。”
  类似观点在国内舆论场其实并不少见。耐人寻味的是,某些文科学者觉得中国大学越办越烂,而这与企业界和理工科人才的观感恰恰相反。这种巨大反差得用“立场不同、观点不同”来解释了。


   田长霖说过:“大学不能大而化之”。现在的双一流大学部分专业没有值得称道的学术水平。这里就短板而言列出部分专业:   
    1、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
    2、仪器科学与技术(特别是传感器敏感材料)、材料科学与工程(尤其是高分子工程材料和特种合金材料)。
    3、管理科学与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城乡规划学、工商管理、公共管理(主要是体系的应用水平不高)。
    4、数学(在工程科学中数学建模基础理论研究不够)。
    5、环境科学与工程、大气科学、生态学、农业资源与环境(高效的生态循环保护和产业)。
    6、中西医结合、药学、中药学(尽管有青蒿素,但总体水平不高)。
    7、光学、声学及应用工程(如大功率激光和超声技术、遥感影像和声呐技术等)

    8、还有些专业很笼统,例如药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在某些方面与国际水平相比差距较大。
    为什么列出这些专业?就是从国家发展层面的产业技术短板选择的。当然每个人有不同的看法,这里仅以笔者近40年的工作经历为依据,不一定完全准确。还有微电子专业(包括仪表传感器的敏感材料和超大集成电路制造及相关设备)我国还很落后,争创一流很必要。数学、电子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等专业太笼统,有大锅饭之嫌。另外,加(自定)标示的学科缺乏权威性,应以国际学术水平的比较确定。
最后,我们的双一流与世界一流大学的“软差距”有多大,请参阅《双一流与世界一流的距离》(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99-1077241.html)。


    附:双一流大学学科目录   
           http://www.guancha.cn/Education/2017_09_22_428289.shtml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7-9-22 21:52:54
其实不一定是最强的这是正常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7-9-22 21:55:23
土八路 发表于 2017-9-22 21:52
其实不一定是最强的这是正常
我的意思是与世界一流差距不能很大,至少在第二梯队。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7-10-9 22:40:45

肖建华:我看双一流高校名单(实力和国家需求并重)

对于双一流高校名单,看法差别很大。本文只限于自己的看法。

       对于双一流高校名单,就我所研究的力学、矿业工程、地球物理学、地质学,这4个学科而言,是高校实力的体现。

       对于我比较熟习的生态学、生物学,这2个学科而言,主要体现的是国家需求。

       对于我曾经研究过的经济学、哲学而言,绝对是高校实力的体现。

       就我看,材料科学着重体现的是国家需求。

       因此,总的看法是:双一流高校名单是高校在相应学科上的实力体现,或是为满足国家需求而设定的重点建设学科方向。

       我特别的注意到,很多的原各工业部办的大学,基本上就是其原来对应的学科入选。如中国矿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中国石油大学、河海大学、海洋大学、北京科技大学、成都理工大学等等。这批学校的入选学科基本上是学校传统的行业性学科。其实力是无可质疑的。

       而带“自定”字样的学科,更多的是体现国家需求。

       这个名单显然的与论文评价没有很高的符合度,更多的是体现高校的传统性实力,因此对于少数高校投机性的突击性学科建设是个重大打击。

       无论是那个学科,其具体入选单位的数量体现了在背后有一个关于实力的标准,因此,留下了其它高校在未来入选该学科的可能性,这是一种隐蔽式的宏观导向。

       与985,211计划相比,这个名单是重大的进步,它基本上对于高校的“高大全”建设给出了趋于否定性的答案。从而,把原985、211高校的弱项暴露出来。这样,在宏观上,就给一般高校,尤其是特色性高校留下了很大的发展空间。对原来的985、211以一带全的做法给出了否定性意见。从而,形成很大的压力。

       由于建设的预定验收期是2020年,因此可以预期的是,对于不少学科到时会有一定数量的高校入选,这就成为985,211,及少数非211高校共同角逐的目标。

       至于学科的选择以及具体的角逐办法就是各高校自身的事情了。

       总的看法,这份名单对于我国高校建设的引导作用是很正面的,基本上克服了玩论文、玩名人的负面导向。体现了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

       结论,这份名单是实力和国家需求的体现。       原文来自: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9419-1077301.html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