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微观经济学
12700 138
2017-10-05
       目前全世界的经济学似乎都处于一个很尴尬的境地。提出了很多的模型,也构建了很多理论,但这些理论和模型就是不能真正的解决现实经济中的问题。很多著名经济学家对经济的预测,往往都不准。于是更多的人们更愿意相信这些经济学家不过是在猜而已,而经济学似乎更像玄学,甚至在大多时候还没有《周公解梦》更准确。
       我深信任何人的经济行为都必定遵循一定的经济规律,只不过我们目前的经济学还太年轻,存在着很多的谬误之处,自然很难得到系统而又准确的推理结果。另外,目前的经济学也存在研究方向和方法上的错误,很多的解释和结论都非常的牵强,难以令人信服。
       日常闲暇之时常常研究思考经济学上的一些理论和规律,并自创出了一套属于自己特有的分析和研究方法,还发现了很多经济学前辈伟人的理论中深藏的谬误之处。
      今日开此贴的目的也很简单,就是希望与大家分享我在经济学研究方面的一些心得和我本人自创的分析方法,为大家指出目前主流经济学理论中存在的谬误之处,顺便结识一些经济学界的朋友。我相信我的分析方法对很多目前正在学习经济学或者曾经学习过经济学的朋友会有非常大的帮助。
       本人的理论和分析方法中如有不足之处,希望各位经济学界的同仁能够提出您宝贵的意见。在此本人深表谢意!
        此贴将长期更新

    四川江油 曹西山
    2017-10-5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7-10-5 13:43:43
序言
马歇尔的需求曲线是现代经济学研究供求关系时的核心工具之一,它甚至被人们称之为“需求第一定律”,可见此定律在经济学研究分析中地位之重要。它对于大多数初学经济学的朋友来说,很容易就能明白它所表达的规律,但如果要真正的完全理解透彻,却是非常困难的,或许甚至包括大多数世界顶级经济学家,也几乎都很少真正弄明白。而造成这种难以真正理解的根本原因就在于▬▬马歇尔先生自己都没有彻底弄明白他所阐述的需求曲线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规律,所以后面的读者又怎么可能完全理解透彻呢?
如果你仔细的阅读并分析他的论述,那么你一定会发现在他关于需求曲线的论述中往往界定不清、前后矛盾,甚至悖逆经济人的基本特征。而这些谬误之处恰恰又十分的隐晦,以至于大家很难发现。正是因为这些谬误之处一直潜藏于马歇尔的需求曲线中,所以大家在使用需求曲线进行论证时往往就会出现一种奇怪的现象——明明非常简单的道理,但在实际使用中却总是不太顺利,会出现一些磕磕碰碰的争议,非常有名的吉芬商品就是其中一个最具代表性的例子。
我之所以撰写此文,其一是为了指出马歇尔需求理论的不足之处;其二是证明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同供求规律之间的关系;其三是为了让大家能够真正的理解供求之间的关系;其四是为大家传授一种我本人自创的分析工具。下面我先指出马歇尔论述中最大的一个错误,然后再一步一步的论证目前很多经济理论的谬误之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7-10-5 13:57:03
      第一节 马歇尔的需求表存在错误
     在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64年北京 朱志泰译)一书第三篇第三章第四节115页中,有一个关于购买茶叶的需求表,这个需求表反应了买者的一个行为规律——在实际交易前,买者对于卖者的不同价格总是会在心里预先盘算出一个应对各种价格的购买方案的列表。实际上列表中的每一个购买方案都还没有真正实施,仅仅是一种心里的预期安排,当对方的价格确定后,他才会用相对应的购买方案进行交易。
    马歇尔所建立的需求表内容如下:
每磅 50 便士时——6 磅。     每磅 24 便士时——10磅。
每磅 40 便士时——7 磅。     每磅 21 便士时——11磅。
每磅 33 便士时——8 磅。     每磅 19 便士时——12磅。
每磅 28 便士时——9 磅。     每磅 17 便士时——13磅。
    如果我们将这个需求表稍稍加工一下,它将是这样的:
每磅50便士时—6磅—300便士。  每磅24便士时—10磅—240便士。
每磅40便士时—7磅—280便士。  每磅21便士时—11磅—231便士。
每磅33便士时—8磅—264便士。  每磅19便士时—12磅—228便士。
每磅28便士时—9磅—252便士。  每磅17便士时—13磅—221便士。
      为了能够让大家能够更清晰的看出问题所在,我们再进一步将这个表用图形在坐标系中进行表示,那么它将是这样的:

图片1.png
      现在我们来分析上面这个心里预先盘算图,就会发现一个非常悖逆经济人趋利特征的现象:买的数量越多,买者愿付出的总金额反而越少。反之,买的数量越少,买者愿付出的总金额反而越多。这必定违背了经济人趋利的特征。
     相信善于分析逻辑的朋友已经看出了马歇尔先生这个需求表的谬误之处,不过为了让大家都能够明白问题所在,我再详细的讲解一下。
     卖者得到茶叶的数量越多,总效用就越大(关于这一点,从马歇尔先生的著作中可以看出,他本人也是这样认为的),也就是说7磅的总效用是一定大于6磅的。如果买者得到7磅茶叶最多只愿意付出280便士,那又怎么可能在只得到6磅的时候,却还愿意最多付出300便士呢?也可以这样来说,如果买者支付300便士购买6磅之后,如果要想让买家再购买一磅,那么卖家不但要给买家一磅茶叶,还得支付买家20便士,买者才愿意购买第七磅,这样的事怎么可能会出现呢?甚至可以说任何一个买者都不可能这样做心里盘算安排。后面的每一个点也都存在着同样的问题。不知我这样分析大家都能够明白问题所在了吗?
      我们都知道,随着物品数量的增加其边际效用是递减的,但总效用却是增加的。这就说明经济人对于得到的物品的数量总是认为多比少好,而对于失去的物品的数量总是认为少比多好。对于交易中的任何一方来说,交易中的两种物品对于他都是具有效用的。所以对于参与交易的经济人的心里盘算来说,他所付出之物的总效用只能是小于或者等于,而绝对不会大于他所得到之物的总效用,否则他就不会接受这样一个吃亏的交易。由此可见,如果交易收入数量为一个既定值,那么他愿意付出的交易代价数量就必定会有一个最大值。如果交易收入数量减少,那么他愿意付出的交易代价数量的最大值也必定会减小,反之,则会增大。
        马歇尔先生的需求表中所反映出来的交易者心里盘算规律悖逆了经济人的趋利特征,任何一个经济人都不可能这样在心里盘算,这就说明马歇尔的需求表是不可能成立的,那么由需求表绘制出来的需求曲线自然也不可能成立。
        即便我已经解释的很明了,或许还有很多的朋友并没有弄明白我所指出的问题所在,也仍然没有察觉出马歇尔需求表中存在的矛盾。没关系,我们还可以用另外的方式来证明这些矛盾在需求表中是确实存在的。不过,得先给大家讲一讲证明的方法,然后再用这个方法来证明马歇尔的供求理论中存在着的大量问题。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7-10-5 14:06:46
       各位经济学界朋友仔细思考一下,马歇尔先生的需求表是不是存在我所指出的问题呢?我为大家留下一周的时间,以便大家可以思考一下这个问题,一周之后我将开始为大家证明这个问题,顺便为大家证明其他经济学家理论中存在的问题。       本帖将长期连载,欢迎各位经济学界的同仁留言参与讨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7-10-5 14:18:46
先了解一下前提设定条件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7-10-5 14:23:40
liyoujim 发表于 2017-10-5 14:18
先了解一下前提设定条件吧
你指的是“在其他条件不变”,这个前提条件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