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球经济逐步转好,市场普遍关注刺激政策的退出问题,刺激政策会同步退吗?去年9月份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各国迅速采取救市行动,抵御金融危机的冲击,各国刺激经济的政策几乎是同步跟进。如2008年10月8日全球6家主要央行有史以来首次联手降息,全球共同降息的通道就此打开,各国利率水平不断下调。日本、英国、美国和欧元区等发达国家和地区为了应对金融危机,先后都开始采取非常规的货币政策手段——通过量化宽松政策向市场大量注入流动性以恢复经济,体现了量化宽松政策的同步性。
现在全球经济有复苏迹象,各国也在考虑宏观经济政策的退出问题。如美联储9月23日表示,美国经济在经历严重衰退后正在复苏,并决定放缓购买抵押贷款支持证券的步伐。美联储将从2010年初开始削减短期资金拍卖规模,而欧洲央行、瑞士央行以及英国央行也宣布,将收紧向金融体系注入美元流动性的步伐,宏观经济政策有退出的迹象。10月6日,澳大利亚储备银行率先宣布将基准利率提高0.25个百分点至3.25%,是后危机时代首个加息的国家。其他国家是否会跟进加息呢?宽松的政策是否要齐步退呢?
笔者认为,一是政策退出应该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金融危机来袭,各国面临同样的困境,对经济前景的判断一致,各国都同时采取措施抵御危机的冲击,宏观经济政策高度一致。但是一旦经济开始恢复,由于各国受到金融危机影响的程度不同,各国经济恢复程度也会有所不同,同时各国对经济复苏的判断也会有所不同,因此,宏观经济政策的退出时机和步伐可能会不尽相同。如美联储主席伯南克10月8日表示,在美国经济取得足够改进时,美联储将收紧货币政策,以避免通货膨胀加剧。这意味着目前还不是政策退出之时,宽松的货币政策仍然要保持。一旦宏观经济形势明显改善时,信贷市场恢复正常,投资和消费恢复,美联储将逐步退出宽松的货币政策。
关于这一点,笔者认为,首先是逐步退出量化宽松政策的数量型工具,恢复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使其回到正常水平。目前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扩张到2.18万亿美元,潜在的通货膨胀风险上升。因此,一旦信贷市场恢复,美联储要削减量化宽松政策的力度,直至退出量化宽松政策。若经济恢复增长,通货膨胀预期上升,物价水平开始上涨,美联储可能开始加息,提高融资的成本,遏制需求的过度扩张和通货膨胀上升。其次,数量型工具和价格型工具退出的本身也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退出的步伐将根据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而变化,如果经济恢复快,则政策退出的速度也会加快。
二是政策退出应该是一个协调的过程。在全球金融危机爆发的时候,全球宏观经济政策容易协调,各国同时采取宽松的宏观经济政策。但是在政策退出时,笔者认为,为了全球经济的平稳恢复和发展,也要加强各国宏观经济政策退出的协调。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金融一体化程度越来越强,各国之间的金融联系也越来越紧密,在开放经济的条件下,一国宏观经济政策有重要的溢出效应(spill over effect)。如澳洲央行升息后,澳元开始走强,美元下跌,油价和黄金价格上涨,通货膨胀的风险上升。如果只是单个国家采取退出政策,还面临调整的压力,如货币升值和出口下降等。同时,单个国家货币政策的效果也较弱,目前主要货币当中澳元仍旧保持着利率最高,也是主要货币当中第一个开始加息的货币。澳元升值预期上升,吸引资本流入,可能会进一步推高资产价格上涨和通货膨胀,将抵消货币政策加息的效果。
在当今相互依赖的经济环境中,单个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有溢出效果,国内的政策会对其他国家经济产生作用,同时政策的效果也会减弱。溢出效应提供了国际政策协调的理论前提,在不同国家之间的政策合作对世界经济能够起到帕累托最优的效果,也就是说一国的货币政策既有利于促进本国经济的增长,又不会对别国经济产生不良效果。事实上,即使最优的结果难以取得,政策的协调比非合作对付国际经济的不稳定也更有效果。
(作者:陆前进;来源:上海金融报)